宽和温润的聂大年书法
http://www.socang.com   2020-12-24 11:24   来源:收藏快报 支荣慧/福建南平

 

 

  明景泰六年(1455),朝廷修史,江南才子聂大年被推荐加入翰林院。当时他已年过半百,体弱多病,苦于精力不支,只能心情沉重地作诗赠给吏部尚书王直:“镜中白发孰邻我,湖上青山欲待谁?千里故人分橐少,百年公论盖棺迟。”诗写后不久,便客死在京师邸舍。这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悲剧,空有抱负却无用武之地。

  聂大年博涉群书,以诗入书,富有清韵,是具有诗人气质的书家。要了解他的书法,首先要懂得他的诗,他的诗其实与书法是一脉相承的,在审美倾向上有融通一致性。书法,讲究线条、追求神韵;诗歌亦注重色彩缤纷的语言线条和神似、气韵。气韵,即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神韵为诗中最高境界。对于书法,神韵是洒脱、飘逸,或端庄或凝重或苍劲;对于诗歌,神韵则是和谐、贴切、通畅,或自然流转或行云流水。他笃意古文及唐人诗,善文工诗,造诣较高,填词特别有名,其诗文流传于江南一带,文笔清新,语言工丽,意境浑然,成为脍炙人口的绝唱,较形象地吐露情愫,常为人们所称颂、珍藏,被近人称为“明中叶制曲大家”“三十年来之绝唱”。

  聂大年的成长,并不平坦,可以说身世悲苦,但对艺术的追求,令人钦佩。他一生与教育文化结缘,成为书画家,显示出他的不凡之处。他的父亲聂同文,官职中书舍人,在聂大年出生前5个月去世,聂大年由母亲胡氏抚养长大。聂大年天资明爽,颖悟超人,少年时,每日背诵数千言,长大后更是博学多才。宣德十年(1435),他因为通晓经书的要领,品行端正,被推荐当上了杭州仁和县学训导。母亲过世后回乡安葬,村里人把他们母子俩的贤德事迹,整理后向当地官府上报,官府向他们家颁发了锦旗。聂大年后来又当上了常州、仁和教谕。在任上,修缮学舍,整顿学规,聘请有学行的名士任教,为地方的文化发展做出了一定的实实在在的成绩。

  聂大年书法初学欧阳询楷书,后学李邕、赵孟頫,挥运自然,俊爽可爱。浙江一带的人得到他的诗文书画作品,都会珍月日藏。弘治初年,他的遗著由门生钱塘施昂辑刻成《东轩集》。

  聂大年书法代表作《烦求帖》(见图),纸本,行书,纵22.6、横33.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烦求足下士亨郑公三诗书之于册叶上就用。图书一二日望付下为感。昨夕瑶夫处小酌,亦有拙作,乞取和之。大年拜。从理老友。鉴藏印有“安山道人”“顾崧”“枝安堂图书印”“曾藏周作民处”“张珩私印”等6方。此作是聂大年写给“从理老友”的短札。虽仅只言片语,却折射出聂大年的某种生活情境——读书交友、诗酒唱和,足见作为文人士子的聂大年生活颇为闲散优裕。此作书法自然流美,点画虽不经意,却精到,具有唐代李邕宽和温润的风格,显示出聂氏师古法而能自化的深厚的艺术功力。此帖具有庙堂之气,端庄肃穆,用笔圆转沉着稳健,线条骨肉停匀,墨色饱满浓郁,转折处以圆代方较多,显得圆活,化为中和之美,显出淳美雅正的古典主义风格。第二行“书之”,第四行“为感”,第七行“拙作”牵连,节奏明显加快,显出真性情的一面。“之、下”字重复,写法却不雷同。聂大年字迹不多见,《烦求帖》写得非常随意,却又严守法度,匀称沉稳,娓娓道来,笔沉墨酣,厚实与飘逸相融,显示了宋人书法大气的余韵,在很大的程度上弥补了明初以来书法的秀逸靡弱的不足,应是一件优秀有代表性的作品。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聂大年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9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