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器物
缅甸翡翠是珠宝界的硬玉,史前缅甸翡翠石器被誉为翡翠王冠上的明珠、翡翠鼻祖,一直是考古界研究的话题。
作为史前缅甸翡翠工具来说,必须存在二次皮壳,也就是在史前文化时期,翡翠被无意有意加工后,被加工部位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形成二次皮壳。如果是局部加工的史前翡翠工具,在同一器物上存在两种深浅不一的皮壳。如果是通体加工过的翡翠石器,会存在加工后所谓肉的外面会形成浅浅的、均匀的二次皮壳,从而掩盖原有石器加工使用过程中的痕迹。这种皮壳不同于翡翠原石的皮壳。相对来说,缅甸地区的史前人类发展相对单一,在研究当地史前翡翠工具的过程中,如果不了解中国古玉钙化的情况,也极容易把钙化的翡翠石器视为翡翠原石,把石器形成的包浆当成原石的石壳。加上是遗址之外的出土的翡翠石器,更容易不被人们认可。只有了解原生翡翠、次生翡翠、翡翠的原始皮壳和二次皮壳的区别,结合器物的本身。借鉴中国古玉钙化的特征、成因,才有可能判断一块翡翠是原石还是石器,而不能单纯依靠遗址发现,只有结合综合情况,才能客观还原在遗址之外发现的史前文化中缅甸翡翠石器的实物,从而最终对翡翠石器的存在做出对应的判断。
翡翠器物(见图)类似等腰三角形,厚度3.8厘米,通体厚度接近均匀。直边A为7.5厘米,直边B为7.5厘米,底边长10.5厘米。
翡翠器物底部斜边一头是椭圆手柄状,中间有斜面类立体三角空缺。斜边另外一头是一平面,厚度均匀,接近长方形平面,该平面和直边A所在平面构成三角状,呈50度角。
翡翠器物直边B所在的平面称为平面B,该平面长7.5、上宽3.8、下宽2厘米,下部接近椭圆手柄状。
翡翠器物直边A所在的平面称为平面A,该平面接近长方形,长7.5、宽3.8厘米。底部接近平面A的部分呈半椭圆状,底部接近平面B的部分呈手柄状。
翡翠器物背面整体呈立体等腰三角状,右边是直面A和斜面构成的三角状,左面是平面B和斜面构成的椭圆手柄,重498.4克,局部棱角处漏出翡翠质,表面包浆均匀,属于翡翠原石加工后漏出肉质后形成的二次皮壳。
对这件翡翠器物进行综合研究,从器物的造型来看,其是带手柄的铲形器,当时人类有等腰三角形受力均匀的原始力学意识。从该器型的实际用途来看,属于手铲类,或用于加工动物皮革、挖浅坑种植农作物。从加工成本来看,缅甸翡翠硬度大,开片、打磨极不容易。这件史前翡翠石器应多是部落权力、祭祀的象征,在盛大的活动中拿出来,由巫师祈祷时使用,借助该器物、手势、肢体语言,希望该器物能保佑使用该类器型进行加工生产行业的兴盛,能满足部落基本需求,所以表面无明显使用痕迹,从翡翠硬度来看,也不排除打磨后即使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轻微使用痕迹,但后期因长时间散落田野中,逐渐形成二次皮壳的过程中,表面细微使用痕迹被风化、水冲等因素破坏掉。该器物重量在500克左右,在成年人手里使用可以很好地控制力度;厚度3.8厘米,可以避免使用过程中力度过大造成折断;等腰三角形,使用过程中能较好地控制力量,把握好使用的分寸;刃部正面呈现50度三角形,背面呈现半椭圆形状,一是有利用增加使用力度;二是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很好地控制敲击力度的大小;三是可以增大挖掘过程中和地面接触的面积。在考虑翡翠的硬度情况下,不排除当初是制作给其他类似石器当学习标本使用的,其表面95%的部位出现打制、粗磨、细磨的过程,整体有完整的平面和较强的立体感。特别是琢制和磨制端刃,说明史前缅甸人类所考虑的石器形制从力的角度是否已经合乎使用要求。对这件史前翡翠石器而言,这是缅甸历史上新石器中晚期的一件标准手铲器器型。
对目前国内翡翠历史研究来说,只是局限于缅甸翡翠真正在国内出现有明确记载时间,而忽视缅甸本土翡翠在史前的开采使用情况。鉴于缅甸地区出土过史前木化石制作的石器和其他官方报道的研究,《文物鉴定与鉴赏》期刊分别于2016年《史前翡翠文化简析》、2017年《从痕迹研究看史前缅甸翡翠石器存在的可能性》、2018年《浅谈翡翠原石和翡翠石器的对比分析》刊登三篇翡翠石器研究论文,三篇论文的研究一脉相承,从存在的理论性论证到实物的存在性。从目前情况来看,随着翡翠料子价格暴涨,人们疯狂地追逐翡翠水种、颜色、文化,大面积对缅甸翡翠进行破坏性的开采挖掘,造成隐藏在翡翠原矿石附近的史前翡翠石器被当成原石一起开采。在目前认不清真正史前翡翠石器的情况下,翡翠石器和翡翠原石混在一起被切割、再加工,从而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破坏了真正的历史文物价值,使史前缅甸翡翠石器正走向消失的道路,对真正的史前缅甸翡翠石器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性。若干年后,千古的史前翡翠工具会逐渐绝迹,对后人来说,史前缅甸翡翠文化将是一段尘封的历史。目前来看,研究史前缅甸翡翠石器这一理论还在完善过程中,而缅甸翡翠石器却在逐渐消失。史前缅甸翡翠石器,未被重视,却在消失,翡翠鼻祖,何时归来?史前缅甸翡翠石器研究必定会成为考古界和珠宝界世界性的重要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