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画像石看汉代徐州发达的纺织业
http://www.socang.com   2020-12-04 15:14   来源:收藏快报 尹钊、张兆薇、郑家钰/江苏

图1 徐州市沛县留城镇出土纺织图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种桑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在徐州等地的汉画像石中,均可看到纺织图像。说明纺织在汉代已相当发达,据统计,目前全国出土纺织图类画像石有十六块,其中四川有二石,安徽褚兰有一石,山东滕州、济宁、嘉祥、肥城共五石;在江苏的八石中,徐州地区出土的就占七石,且为全国出土纺织图类画像石之最佳者,从而间接地证明了徐州的纺织业在全国所具的位置。

 

图2 江苏新沂炮车乡出土纺织图

图3 徐州铜山县洪楼石祠画像石伎乐与纺织图

图4 江苏邳县占城白山汉墓出土的家庭游乐与纺织图

图5 徐州贾汪区青山泉画像石小康之家图

图6 山东武氏祠桑下饿人图

图7 山东嘉祥县武梁祠画像石秋胡戏妻图

 

  图1是徐州市沛县留城镇出土纺织图,图中织女坐在织机上,中立一人将婴儿递给织女,可能是哺乳,另一妇女在纺车前。据分析,这种接抱婴儿是“哺乳不下机”的紧张劳作。

  图2是江苏新沂炮车乡出土的纺织图,图中画面在窗户之上,有纺车和织机,织女正回身接抱婴儿。

  图3是徐州铜山县洪楼石祠画像石伎乐与纺织图。图中表现的是在一个地主庄园里,上边一层是迎接客人,下边是在两座建筑之间进行杂技表演,有建鼓抛丸、踏盘、倒立等。舞乐声声,非常热闹,宾主坐在厅堂里观看。对面是另一座建筑,织工们在劳作,有的纺纱,有的摇纬,有的织布,还有人用手势在向客人介绍。这种场面反映了将近两千年前地主富商的生活。

  图4是江苏邳县占城白山汉墓出土的家庭游乐与纺织图。画面分三格:第一格是纺织,第二格是乐舞,第三格是车马出行。总括起来看,这是一个小家庭的优越生活。因为拥有纺织的副业,经济比较富裕,既可以在家欣赏歌舞,又能够出外旅游。

  图5为徐州贾汪区青山泉画像石小康之家图。图中夫妇二人坐在榻上闲谈,有自己的马车可乘。室外的房顶上站着两只凤凰,象征着吉祥幸福。在此主画面的上方是一格纺织图,男主人正将婴儿递给坐在织机上的妻子。另外有两个女工在调丝和纺线,墙上挂满了线团。由此看来,纺织业的兴旺为家庭经济提供了条件,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这五块汉画像石上的纺织图画面,或表现络纬、织造场面,或表现调丝、整经、织造的全过程,均能从画面上清楚地看到络车、纬车、经梳、织机的准确形象,其中尤以铜山县洪楼纺织图最为典型、清晰。该画右起为女子,身旁放着三角形架,上置三根短箸,丝的一端缠绕在箸上,其上端穿过檐下的横杆,又绕在女子手中的工具上,这种操作即为调丝,三角形架是绕丝工具名“橱”,女子手中所持之物当是“策”。笺是由四或六根竹箸用短辐交互连结而成,中贯以轴,以指拨辐,随之旋转缠络。“等”与“橱”二者合为“络车”。画面中部一女子操持有绳轮装置的“纬车”(即手摇纺车)。它是把绳轮和插置纱梭的“笋”分装在车架两端,以绳带传动,使缠在多只篓子上的丝,经过纬车并成一根,绕于笋上。笋用竹管制成,是缠纬的工具,将筝与绳轮相连的纬车也叫“笋车”或“維车”,它主要用于卷绕,也可以同时合并纬丝,此图表现的是从多只篓上并丝成纬的工作场面。有“承”释作“绪”,算即绪,形象地表现了用纬车从三只(或多只)簍上缠纬于筝的情形。左边的织机较为复杂,它是由榛(经轴)、怀滚、马头、综片蹈(踏板)等主要部件和一个适于操作的机台组成。将画像石上的织机图复原,我们对汉代织机的形状就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脚踏织机,欧洲到第六世纪才开始出现,13世纪才广泛采用,所以许多人都相信这是中国的发明,可能和提花机一起西传过去的。

  西汉时的纺织技术就已很高明。考古发现的纺织品是令人惊叹的。马王堆汉墓出土一件衣:长1.6米,重量仅49克,薄如蝉翼。此墓还出土毛锦。该墓出品证明西汉纺织工人已掌握了平纹、斜纹、变化组织、重经组织、纱罗组织、起绒组织。古文献记载,西汉有复杂的提花装置。好几个综片的设置,则需要脚踏板操纵,那时当已有脚踏产生。

  东汉织机、纺织技术应比西汉高明。但在上面画像石上所见到的织机都比较简单,大都刻画成立式和半立半卧式的原始织机,而从汉墓中出土的纺织品来看,是这种原始织机织不出来的。平卧式的先进织机当然早已产生了。只是结构太复杂,在石头上很难表现出来。而且,画像石所描绘的图像,有的是描绘地主庄园的小作坊,有的是反映家庭副业。没有反映规模巨大的官营手工业的织机画面。生产高级复杂的纺织品,只有能采用先进的平卧式的复杂织机的官营手工业才能办得到。这一些都说明了汉代纺织业的辉煌。

  纺织业的发展来自于种桑和养蚕的支撑,汉画像石中也能反映出这个问题。

  “桑”字在《诗经》的20首诗中出现了33次。《魏风·十亩之间》描写了春秋时期魏国的田园风光:“十亩之间兮, 桑者闲兮……十亩之外兮, 桑者泄泄兮。”桑田面积以十亩计, 可见其规模不小。

  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桑田,有一件徐州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图中是各种不同的树,说明当时徐州植树的风气已成,当然其中应该包括桑树。

  图6是山东武氏祠桑下饿人图,讲的是暗地里保护晋卿赵盾的故事,《史记·晋世家》说:初,盾常田首山,见桑下有饿人。可见当时桑树已较普遍。

  图7是山东嘉祥县武梁祠画像石秋胡戏妻图,讲的是一个轻浮丈夫和贞洁妻子的悲剧故事,自汉代以来已流传了两千多年,各种文艺形式都有表现。大意是说:鲁人秋胡新婚后不久即出外做官,很多年后才归,已不认识自己的妻子。正巧遇到妻子采桑。见其貌美,便以黄金为诱,进行调戏。其妻不从,以为受到污辱,回家后知道是自己久盼的丈夫,倍感伤心,于是跳河自尽了。这说明当时的种桑已很普遍。

  从以上内容中可体会到汉代手工业管理模式的先进性,反映出祖先聪明智慧,值得我们发扬与传承。汉画像石是重要瑰宝,它反映汉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个方面的成果,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画像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9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