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达溪王长山》碑
明代大儒王阳明(1472—1529)集心学大成,他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哲学思想,给我们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绍兴是王阳明先祖发源地,也是他成长、讲学、归葬地。王阳明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圣人,清乾隆帝也曾御赐“名世真才”题词,后由王阳明七世孙、山西介休县知县王谋文将题词恭摹勒石。
《上虞达溪王长山》碑局部
王谋文恭摹勒石乾隆帝题词
王谋文手迹“虹桥”
王谋文手迹“虹桥”拓片
开枝散叶踪其源,祖溪渊长在血缘。绍兴市上虞陈溪乡虹溪村(原虹桥村)是王阳明先祖居住地,现建有陈列馆。宗谱记载,南宋绍熙(1190—1194)初年,王彦洪(王道)的次子补之和三子辅之守母墓,由余杭之仙宅界迁上虞县十九都达溪(现为陈溪乡)虹桥定居,为上虞虹桥王氏始祖。另据《三槐王氏通谱》卷三,懿敏公分支光禄公派下世系(槐政堂)记载,补之曾孙王应良(后更名季)生于宋淳祐三年癸卯(1243)正月初五日,卒于元至顺二年辛未(1331)七月十五日,并在祥兴戊寅(1278)从达溪迁居余姚之秘图山,王季为“姚江秘图派”始祖。王季迁余姚前,在上虞生活应有35年之久。又查阅《余姚上塘王氏宗谱》(嗣槐堂),记载“季,字应良,生宋淳祐三年癸卯,由达溪徙居余姚秘图山北……”
但网上公开资料显示“补之曾孙王季,南宋淳祐三年由上虞达溪徙居余姚秘图山北”,为什么网上公开资料与家谱有出入(将王季出生日误作为迁徙日)?因古代的句子没有标点符号,或当时缺乏相应佐证资料,导致现代人误断、误读,有时使语句意思完全相反。
补之传代至阳明辈,世直系为:王补之—王元龙—王松—王应良(王季)—王子俊—王士元—王纲—王彦达—王与准—王世杰—王伦—王华—王守仁(王阳明)。时至今,上虞虹桥王氏已有830年左右族史,作为虹桥王氏后代,王阳明无疑卓绝超群。
王阳明弟子徐爱《游雪窦因得龙溪诸山记》载,明正德癸酉(1513)夏,心学大师王阳明率道友和弟子在上虞陈溪逗留三天两晚,成为陈溪文化史上的佳话。其间,在祖居地虹桥寻根问祖,并游学探讨“‘妲溪’更名”,达溪原名“妲溪”,本指溪的美丽,同游的阳明弟子王世瑞鄙夷溪名像商末代帝纣王的宠妃妲己,建议更名为“文溪”,王阳明则主张改名为“龙溪”,得到众人一致赞同。“龙潭厥源也,称龙溪自兹始矣”,此溪源头在黑龙潭,更寓以祥瑞之意。
时空因文化碰撞,人文为资源增辉。当前,省级4A景区——上虞陈溪乡抓住历史上“1513年夏,阳明寻根祖迹‘龙溪之源’四明山之行,而与世居达溪族人产生交集”这个节点,着力培育虞南山区旅游品牌——“1513跟着阳明游陈溪”,以扩大名人效应,激活当地山水人文资源,助力绍兴阳明学文脉圣地打造。
今年8月2日在萧山吴越历史文书博物馆意外发现有关虹桥王氏的《上虞达溪王长山》碑刻,这是一件难得的珍贵物证。全文489字,书写者就是王阳明七世孙王谋文,落款时间为1774年,碑文距今已有240余年。经断句,刊发如下:
上虞达溪王长山,予祖安抚公暨迪功公之墓在焉。初,安抚公仕宋,随父朝议公,扈跸临安,卜居余杭之仙泽界。既而偕其弟总幹公,来迁达溪。安抚公孙迪功公,迪功公生徵士公,又徙余姚之秘图山,惟总幹公后世居之。予深维祖德,思一至其地,顾驰驱南北。人事卒卒未便,因以“达溪”自号,志不忘也。岁辛卯内艰归里,癸巳服阕。需次,族人茂才斯馨辈,持家乘过访,询其风土,心更慕之。
明年春,携从孙后载、后积、昆伸、昆潮,笋舆至止。仰瞻茔域,穆然长怀,周览其山川,峰环水绕,雾合烟迴,秀石嘉林,畅娱心目,十里之间,蔚然聚落,无他氏错处;山可樵,而书可读;登齐寿之堂,见其族姓子弟,尊尊、亲亲、长长,揖让进退,礼仪秩如。而鼎发、文佩、思齐、斯馨、鼎嵩、梦文、君玉、及甫、应南诸子,尤通达识大体,立家庙修谱牒,尊祖敬宗而收族。乃益叹先正贻谋之善,而后昆之能嗣守其遗绪也。
扵时葢乐之甚,族人咸作而请,曰:“自姚江分派迄扵今,兹几五百岁。惟文成公一至焉,尝书‘龙山旧家’匾额。其后,忠贞公又一至焉,堂额即其手翰。”得我公而三矣,岂偶然也,曷有以昭示将来?予不肖、不克绍衣先烈,犹得追孝扵前文人,继二公之芳躅,斯诚幸矣。而风尘鞅掌税驾何时,人地之兼胜遊难再即,何能不眷眷扵是哉。
乃从其请,而为之记。时达溪家庙落成,为书一联扵堂,并作“虹桥”二字,俾镌之溪石。又出白金五十两,为岁时墓祭。因并书之。
乾隆甲午春三月,余姚裔孙谋文书。
将碑文与宗谱印证,“王长山”即是“篁嶂山”“王章山”“虹桥西山”等,“安抚公”即是“王补之”,“迪功公”即是补之孙“王松”,“总幹公”即是补之弟“王辅之”,“徵士公”即是王松子“王季”。
《姚江王氏宗谱》上,落款有“龙山后裔谋文辑校”字样,说明《姚江王氏宗谱》辑校者便是王谋文,其中卷二十就有王谋文所作的《达溪展墓记》。
读碑文,从中获知以下信息:
1.达溪的王长山(篁嶂山)是谋文的祖上王补之和补之孙王松的墓地所在处。
2.自王季迁余姚秘图山后,在虹桥村居住的是王辅之后人。
3.寻根问祖的引力使王谋文心心念念,为感念祖上恩德,他自号“达溪”,以不忘宗脉。
4.1771年(辛卯),谋文母亲过世,守孝三年,至1773年(癸巳)期满除服后,他才来虹桥寻根。
5.1774年(明年春,即乾隆甲午春三月),王谋文带后辈来虹桥祭祖,看到优美环境及族人子弟的良好礼仪,感怀虹桥是可生活、可读书的好地方,感谢祖先行为成就影响着后代子孙。
6.从1278年迁秘图山,至1774年,近500年期间,有三位后裔为“老家”写字。其中,文成公(王阳明谥号文成)寻祖到虹桥,曾题匾“龙山旧家”;后来,忠贞公手书了堂额;王谋文自谦虽不才,幸蒙族人抬爱,也追随二位先辈足迹,书写了堂联和“虹桥”两字,虽属偶然,有待将来“昭示”,但他幸福感满满。
7.现仍在虹溪村(原虹桥村)桥下的、刻在溪石上的“虹桥”两字原是王谋文手迹。
8.1774年(乾隆甲午春三月)正好是达溪家庙落成,谋文还出资白金50两,用于祭祀祖坟所需。
9.这篇碑文是王谋文于1774年(乾隆甲午春三月)所写。
《上虞达溪王长山》碑刻的发现,不仅进一步佐证了王阳明祖籍血脉在上虞达溪,而且更加丰富了达溪的人文内蕴,并解惑了相关疑问。镌刻在虹桥溪中岩石上的“虹桥”两字和“达溪山人书”落款,在经历了无数次山水、流石冲击后,依然清晰,现有了明确的来处脉络,赫然成为达溪的人文景点。
“龙山旧家”题匾手迹已无从查找,或毁、或遗落某处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透过碑文,从阳明手书“龙山旧家”的行为中,读懂了上虞虹桥“老家”在王阳明心中的分量。此外,我们大胆推测、小心求证,无论是1513年阳明寻根“龙溪之行”,还是阳明想念其父龙山公王华,阳明把虹桥作为“龙山旧家”并题匾是有深刻情感含义的,甚至影响到七世孙王谋文未来虹桥前以“达溪自号”,来过后以“龙山后裔”自称。
王阳明离开我们已490余年,但其精神不朽,特别是阳明思想智慧中“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警句格言,对我们做人做事,值得终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