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筒又名为“官帽筒”,为清代官员放置官帽所用,始烧于嘉庆时期,道光、同治时期已然成为官宦之家的必备之物。由于帽筒器型直上直下,有着“一统天下”之意蕴。同时契合了古人“冠不落地,鞋不上桌”的说法,是古代官员身份和地位的一种象征,深受达官显宦的喜爱。这一时期的帽筒多成双成对出现,并有海棠形镂空,以用来保持帽筒内外空气的流通,具有熏香除汗之功用。本文撷取了新乡市博物馆藏瓷帽筒加以梳理和介绍。
图1 “大清同治年制”款五彩灵猴献寿镂孔帽筒
图4 清代“焦启丰号监制”五彩博古纹镂孔帽筒
图2 “大清同治年制”款粉彩镂孔花卉帽筒
图3 清仿“大清雍正年制”款白釉矾红福寿花卉镂孔瓷帽筒
图5 清代五彩八仙人物六棱镂孔帽筒
图6 清代五彩花卉六棱镂孔帽筒
“大清同治年制”款五彩灵猴献寿镂孔帽筒(图1),高27.6、径12.8厘米。直口,口沿描金,筒形腹,圈足内矾红篆书“大清同治年制”款。通体施白釉,釉面匀净。腹有六个海棠形镂孔。腹部一周绘“灵猴献寿图”,主题纹饰鲜明,绘工精良,勾擦皴染的山石上赭彩桃干苍劲有力,寿桃硕大,桃叶尖长。灵猴姿态各异,或作摘桃、或戏水、或攀岩,动静不一,生动活泼。间饰一组蜜蜂纹。《礼记·王制》载:“王者制禄爵,公、侯、伯、子、男。”侯爵是五等爵中的二等爵。“猴”与“侯”谐音,代表着高官厚禄;红桃寓意“仙桃”“寿桃”,有着长寿之义。猴纹和桃纹,是明清瓷器常用的吉祥纹饰,二者组合有着加官晋爵、富贵长寿的美好之义。
“大清同治年制”款粉彩镂孔花卉帽筒(图2),高39.2、径12.5厘米。直口,筒形腹,圈足内矾红篆书“大清同治年制”印章款。通体施白釉。腹壁有六个海棠形镂孔。腹部主题纹饰为菊花枝叶纹,朵朵菊花竞相绽放,花朵硕大,富有动感,一对蝴蝶萦绕于上。菊花是我国传统的花卉之一,又名为“节华”“延年”“朱赢”等。古人对于菊花可谓是情有独钟,诗词文人尤其喜爱,其象征着高洁、隐逸之品质。“蝶”与“耋”谐音,在古人观念中年过八十方为“耋”,正所谓“耄耋皆得以寿终”,常用“耄耋之年”形容高寿的人。
清仿“大清雍正年制”款白釉矾红福寿花卉镂孔瓷帽筒(图3),高28.5、径12.2厘米。直口,器口描金,素圈足,通体施白釉。器身自上而下绘有云纹、花叶纹、蝙蝠纹和缠枝莲花纹。器身主题纹饰规整大方,构图严谨,折枝花卉富丽堂皇,枝繁叶茂布满器身,色彩光鲜亮丽。帽筒口沿饰有一周如意云头纹。镂孔下绘有蝙蝠纹,折枝花卉拖一篆书“寿”字纹。圈足一周饰寿字花瓣纹。蝠纹、“寿”字与富丽堂皇的缠枝花纹结合有“福寿连绵”之意。
清代“焦启丰号监制”五彩博古纹镂孔帽筒(图4),高28.3、径12.2厘米。直口,筒腹,腹部六个镂空,圈足内矾红篆书“焦启丰号监制”。腹壁绘香炉、盆景、花瓶、青铜器、书卷,配以珠宝纹、花卉、飞蝶等作为辅助装饰,整体布局繁琐。博古纹为清代瓷器上常用纹饰图案,为瓷器装饰纹样之一。博古纹由宋《宣和博古图》一书而得名,因全书收录宣和内府所藏商至唐代铜器,集宋代所藏青铜器之大成而故名“博古”。此后,“博古”在工艺品装饰上多有延伸,鼎、尊、爵、瓷瓶、玉件、书卷、文房四宝等题材,也均称为博古纹。博古纹帽筒装饰讲究,以借喻、比拟、双关、象征、谐音等手法,寄托了人们的幸福、长寿、富贵、喜庆等美好愿望。
清代五彩八仙人物六棱镂孔帽筒(图5),高28.、径11.2厘米。平口,圈足。筒身五彩绘八仙人物,画技高超,人物栩栩如生,并配以法器。这种由八仙构成的主题纹饰称为八仙纹或八仙图,主题纹饰间点缀有蝙蝠纹、山石纹等。八仙纹饰是瓷器装饰中一种典型的宗教纹样,在元代龙泉窑瓷上已经开始出现,明代中期开始盛行。民间祝寿多以八仙为题,称“八仙祝寿”“八仙捧寿”,有着健康长寿、吉祥美好的寓意。
清代五彩花卉六棱镂孔帽筒(图6),高28.2、径11.5厘米。六棱形,平口,口沿描金,浅圈足。外壁有六个海棠口。口沿外壁一周绘回形纹和梳篦纹。腹壁一周绘菊花、梅花、兰花等花叶纹。线条流畅,色泽素雅,枝叶花纹过渡自然。间以绿石渲染,色彩对比鲜明。六棱形帽筒与四棱形帽筒均采用泥片成型的工艺,需要手工制作泥片,对制作要求较高,烧制难度较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两种器型的流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分别代表着傲、幽、坚、淡品质,寓意清雅淡泊的高洁品德。
帽筒作为中国古代瓷器的后起之秀,有圆筒、四棱形和六棱形等,其装饰题材广泛,图案纹饰丰富,同时集“诗、书、画、印”于一体,有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