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学士唐顺之书法秀雅峭丽
http://www.socang.com 2020-11-20 15:26 来源:收藏快报 支荣慧/福建南平
明代大学士唐顺之以书法出名,一生取王羲之的姿媚风神、赵孟頫的朗逸古雅、宋人书法的率意自然,形成秀雅峭丽的书法风格。
唐顺之是苏州吴县人,乡试、会试皆第一,殿试一甲第三名。学而优则仕,一路青云直上,正德间官至少傅、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晚年落叶归根,回故里苏州,致力于地方文献著述,纂有《姑苏志》《震泽编》等。王鏊有书评赞其书法清劲爽健,结字纵长严谨,得峭拔风神。不足处似清健有余,沉稳不足,笔画略见干涩,这或许与硬毫书有关。自明开端,由于皇室对“台阁体”书法的重视,以及以书取人的引导,使“台阁体”书法基本成为“独尊”,直接影响全国的书风。而这种讲究结字规正、秀雅的书风,正与苏浙一带民尚精巧、性情淡适相吻合。这种地方文化精神与整个艺术时尚的统一,正给了“吴门书派”彰显的大门。虽然“吴门书派”的初衷是要变革“台阁体”,但仍不能不受到吴地文化之根和大环境的影响。唐顺之是苏州人,不可能不受到影响。在书法理论上,吴门书派强调书法贵有古意,认为书法必须熟后能生,即以生拙之态来掩饰技法的娴熟,借以表现书法的“士气”。唐顺之的书法是与吴门书派书学思想相吻合的,他重视书法家的文化艺术修养,主张多阅、多临古人真迹,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提高艺术的悟性。唐顺之的一生都在践行他的书学思想。
唐顺之代表作《行草七律诗扇面》,1959年征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纵19、横54厘米,洒金纸本。扇面所书为作者在安徽广德所作的七律诗《广德道中》,其诗为:“苍山百转见炊烟,茅屋高楼古树巅。细雨薛萝侵石径,深秋粳稻满山田。云中望影迷遥岫,草里闻声觉暗泉。倘遇秦人应不识,只疑行到武陵川。”字体劲健飘逸,字里行间洋溢出浓郁的书卷气和大家气,体现出明代书风的特点,是一件完美的诗书合璧之作。此帖第一行四字,第二行六字,从少字入手,而且每行三、四、五、六字不等,没有规律性,在扇面书法作品里比较少见。扇面书法一般都是第一行字数多,第二行字数少,以此类推。此帖“中、行、声、川”四字把竖拉得较长,也算是特点了。第六行“石”边撇画显得夸张,但粗犷有力,似一枚钢钉直插入木板。此帖吸取了传统书法的长处,并将自己的情性融于书法,率真恣肆,体现了明代书风的特点。既继承了二王以来帖学通畅、明快的笔法,又能抒发情性,畅抒胸臆,恣意挥洒,他的书法既有传统精髓,不狂怪恣肆,又有自己的风神气质,讲求风韵。有的字结体稍夸张,突显趣味性,如第四行的“雨”字,向右欹侧,第十行的“只”字,上口小,下面八字两点距离拉远,形成对比。风格中蕴涵了苏、黄、米、赵,尤其以赵子昂的影响为最多。从某种意义上说,此帖应该是唐顺之尝试着将宋、元意趣融入晋、唐法度时期的试验性作品。此帖仅在右下角钤一印。
由于士大夫清玩风气和帖学的盛行,影响书法创作,所以,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明代近三百年间,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有造诣的大家,但纵观整朝没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唐顺之也一样,书法谈不上创新,在平庸中度过一生,这不是他造成的,也不是他能改变的,这是那个时代的局限性。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唐顺之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