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自古以来一直享有“墨都”之美誉。徽墨始祖奚廷珪,他受到南唐后主李煜赏识,赐其国姓,从此歙州制墨名噪全国。
民国《歙县志》 称:“至宋时,每年以大龙凤墨千斤充贡”。明清时期,徽墨的制作进入鼎盛阶段,产量激增,制墨技艺不断进步,墨的图案绘刻和漆匣的装潢制作,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名工与名品层出不穷,形成了以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为代表的休宁派;汪近圣、胡开文为代表的歙派。清代同治、光绪两朝是胡开文墨业的盛期,墨肆遍及全国,歙县就有数十家之多。
宣统二年(1910 年),上海广户氏胡开文老板胡祥钧结交德商洋行买办,试用“坤和”“利康”牌西烟(工业炭墨)制墨成功。后徽墨遭到外国资本产品的冲击,徽墨行业不景气,一度年产徽墨五十担左右(居全国年产分三之二以上)。建国以后,歙县四家胡氏墨庄合并成立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其先后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金奖》 《中国旅游商品天马奖》 《第五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国际博览会金奖》 《中国文房四宝“国之宝”证书》。歙县已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中国徽墨之都”荣誉称号。现徽墨制作有一大批传承人如周美洪、项德胜、项胜利等。
徽墨具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特点。徽墨的超群品质得益于原料。黄山松生长的特定环境和特定气候,具有松脂特别丰富的特点,以黄山松烧烟、出烟率高、 烟细、黑度好。油烟以各种油料炼烟制墨、如菜油、猪油、麻油、桐油、 石油等,唯桐油炼油为墨色黑而有光,经久不褪,宜于作画。故自明代罗小华起至今,徽墨的油烟墨即专用桐油炼烟。
徽墨的超群品质还得益于工艺。徽墨从原料加工到产品出厂大致有点烟、和料、杵捣、制墨、晾墨、锉边、洗水、填金、刻模等 11 道工序,全程系手工制作。墨模雕刻艺术是墨的艺术欣赏价值的母体,历来制墨家对墨模十分重视。墨模又名墨印、墨范,是用石楠木、棠梨木制成,以手工镂刻造型纹样,主要造型技法有阳刻、阴刻两大类。徽墨的点烟有讲究。烟房不透风,点燃油灯上的灯草,每盏灯上覆一瓷碗,烟熏在碗里,到时扫取。和料有诀窍。胶的配方按烟料胶质、制作时令、 销售地区等因素酌定。胶化过滤后,将所有的材料、药物、香料混合一起搅拌均匀,并杵捣到一定程度方可制成墨馃。
老胡开文墨厂现用三辊轧机和搅拌机替代。制墨有经验。先将墨馃在炕炉里恒温后起出,置于墨墩上用六磅方锤翻打后,按墨重计量成小馃,在恒温板上搓、 捺、推、收成墨锭式样的丸放入墨模,放置坐担下,以墨工自重压平正,待冷却定型脱模。晾墨、整理有规则。晾墨房保持恒温恒湿,依据季节时令的变化, 防裂防霉,保持墨锭的内质和外观标准。晾墨三成干时,要进行锉边,五成干时, 要检查平整度,八成干时用纸包封,视气候情况,开包复晾至全干。
徽墨制作的相关材料及工具:点烟过程需烟房、桌子、灯盏、瓷碗、毛刷、 油桶、油壶、烟袋、铁夹、竹夹、水槽等。墨模制作工具有手锯、钢尺、角尺、锤 子、钢锉、台虎钳、木工凳、刨子、铲刀、 圆弧铲刀,各类锉数把、凿子、垫板、 电锯、木锉、三角钢锉、磨刀石、油石、 挺棒数根、毛笔、宣纸、刷、刻刀、印泥、 橡皮泥、线刨等。徽墨制作工具有蒸锅、 滤筛、泡胶桶、烟桶、墨墩、模具、炕炉、 墨桌、恒温墨板、锅、蒸架、馃袋、坐担、 天平、刀、铲、锤子、剪刀等。
徽墨品种多样。油烟墨按用料质地分为:超漆烟墨、超顶漆烟墨、漆烟墨、贡烟墨、顶烟墨、青烟墨等。松烟墨按用料质地分为:特级松烟墨、黄山松烟 墨、大卷松烟墨、净烟墨、加香墨等。工业炭黑墨分为:精烟、全烟等。特种墨分为:青墨、茶墨、猪油烟墨、贡墨、 药墨、净素墨、漆衣墨、包金墨、朱砂墨、 五彩墨等。
徽墨有重要价值。徽墨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赞美。徽墨诞生和发展在歙县,徽文化的深厚底蕴为徽墨制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坚实的基础,徽墨题材广泛、构图新颖、造型美观,集书法、 绘画、雕刻、墨法、装帧于一体,跨进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徽文化的行列,徽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徽墨是我国历代的重要书写资源,也是文化交流、传播的使者。早在明代我县的徽墨就销往日本和东南亚各地。许多国家领导人出访时,都曾把徽墨作为高级礼品赠送国际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