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画记录的古代女子“落梅妆”
http://www.socang.com   2020-11-09 17:20   来源:收藏快报 钱桂萍/江苏南京

图1 清末民初瓷画

  几个月前,笔者逛南京古市场拍到一块清末民初时期的老瓷片(图1),它和我曾经拍到过的两个图画(图2同治粉彩瓷画、图3清光绪时期画作)有一共同特点——仕女眉头上都有一朵“梅花妆”。过去,见过印度女人额头上点有红痣,后来知道,这个痣在印度不仅是女人的美化妆饰,还是区别已婚女子和未婚女子的一个重要特征。印度已婚女子除了要佩戴鼻环以外,还要让丈夫在自己的额头点上一颗红痣,点在眉心,寓意美丽和幸福。后来印度有很多未婚女子,也会用其他颜色在眉心点痣。在节日里,印度不管男女老少都会在眉心点上这样的痣,以示庆祝,也代表吉祥喜庆。

图2 清同治粉彩瓷画

图3 清光绪画作

图4 清同治粉彩人物盖罐

  2017年,我看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杨幂扮演的素素也是在额头上点有红痣,她在历经天劫变成凡人后,所有的记忆似乎全被印在眉心那颗美人痣上了。而我介绍的瓷图中的中国古代仕女眉头上点的不是痣,而是一朵梅花,我想,古代女子眉头点梅花,应该与点红痣有所不同吧。经查阅相关资料得知,果然,传统文化中的点梅花更有故事。

  原来,这枚梅花点在眉头上,叫做“落梅妆”,又可称“梅花妆”,主要是在额上画一梅花状的图形。据载,古代宫女们觉得额头上妆饰几朵梅花花瓣,更显柔媚娇俏,所以就自己学着在额头上粘花瓣,这种妆后来渐渐也就成了宫廷日妆。

  但腊梅不是一年四季都有,于是,她们就用金箔剪成梅瓣状,贴在额或面颊上。这种装扮传到民间,成为女子、官宦小姐及歌伎舞女们效仿的时尚妆容,一直到宋代都非常流行。宋代诗人陈与义有:“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句,诗里的“秋兔毫”即毛笔,指用秋天兔毛制成的毛笔,方可在女子额上画“落梅妆”,可见细腻也。

  “落梅妆”开始盛行于南北朝时期,《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说:“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今梅花妆是也。”就是说,寿阳公主在含章殿檐下休息,恰巧有梅花落在她得额头上,皇后见了十分喜欢,于是让公主将花保留,三天后才得洗去。宫女们见后都觉得美丽,遂竞相模仿,不久“落梅妆”就开始流行起来,直到宋代仍盛行不衰。这里说的“含章殿”是南朝宋的宫殿。

  黄庭坚有词“玉台弄粉花应妒”,王禹有诗“自当羞见落梅妆”都是借其典故。当时贵戚子弟爱慕寿阳公主美貌,对她大献殷勤,可她根本不把这些人放在眼里,只对这些公子哥任意戏弄。武帝便教导她说,这么多男人围着你转,是垂涎你的美色,但更因为你是公主,男人还是喜欢高雅端庄的美人。寿阳公主从此收敛心性,练习琴棋书画,陶冶情操,装束打扮也端庄大方。宋代诗人周邦彦有一首《大石梅花》:“肌肤绰约真仙子,来伴冰霜。洗尽铅黄。素面初无一点妆。寻花不用持银烛,暗里闻香。零落池塘。分付余妍与寿阳。”“助颜梅点额”“寿阳落梅妆”,黄花闺女,都是来源于此。传说,公主是梅花的精灵,所以梅花不落,因此,寿阳公主就成了梅花的“花神”。

  有首歌叫《落梅妆》,“几抹暮色染楼台,古城又上粉黛,我在谁家门前徘徊,写下的诗句不敢直白,一纸盛唐,几片花瓣,醉了的何止洛阳?”——“梅花妆”后来也有发展,色彩上不只是黄色,还有红色、绿色,样式上也不只是梅花状,也有小鸟小鱼小蝴蝶形,材料也不只是金箔,还有纸片、玉片、干花片、鱼鳞片,最妙的是用蜻蜓翅膀。宋人陶谷在《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花子”就是贴花,把蜻蜓翅膀剪成花瓣形,涂上金粉,贴在额上,比金片更轻薄精致。到宋代以后,女子渐渐不贴花钿了,但后来只要形容艳妆,或精致的妆容,就用“梅花妆”一词。

  六朝社会多有绮靡之风,衣裙多繁复装饰,甚至织进金线。金、翠、红等富丽的色调,头饰和衣饰有机配搭,在如此艳妆之下,女人的一张脸岂可寡淡!所以,人们普遍认可了面部贴金描翠。隋唐两代贴花钿的风气更盛,花钿也变大,似乎暗合了唐代女子以肥为美,一张胖大的脸儿,不贴好几片“花色”怎言合适。到了宋代,女子的服饰色彩渐趋素淡,“落梅妆”也趋于消逝。

  南京瓷片收藏者刘峰先生说,“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后来的女子们不再在脸上画‘落梅妆’,但是,我们仍然偶尔可以从明清、民国时期的粉彩类瓷画上(图4清同治粉彩人物盖罐)见到这种‘落梅妆’的图饰,可见一种审美是有它的艺术生命力的。”

  今天,古瓷画上仕女的“落梅妆”,让我们于收藏之余,重温古代诗人对“落梅妆”诗情画意的描写,进而对中华传统文化与审美情趣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也许就是对藏品加以研究的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瓷画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7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