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夜读书,童子抱膝眠。魁星夜巡至,点名在眼前。”——这是一只清代青花瓷笔筒(图1),高18、直径19厘米。瓷器上的绘画,绘的是“案前夜读书”的秀才、案下方有一个打瞌睡的童子,室外星月,夜色正浓,有魁星驾祥云,夜巡而至,手持“点斗笔”似有“点名在眼前”之势。画中场景富丽,人鬼栩栩,生动有趣;发色青翠,釉色白净,器型端正,显示出瓷画工匠深厚的技艺素养。
图1 明末清初青花瓷笔筒
图2 袁枚小像
这只青花笔筒上的画意是指代袁枚的。有记载说,袁枚,钱塘(今杭州)人,为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收藏家、美食家。乾隆四年,进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共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声望,但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尤其喜欢教授女弟子。
袁枚(图2)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7岁时受业于史玉瓒,开始了私塾教育。由于天资聪颖,刻苦好学,12岁时被时任浙江督学王兰生(王交河)录取进入县学,与史玉瓒先生同进秀才。15岁时受到时任浙江督学李清植赏识,18岁时得浙江总督程元章赏识,被送入杭州凤凰山敷文书院,学业日有长进,19岁时,时任浙江督学帅念祖发现他才学过人,在廪生指标已满的情况下,破例将他补为廪生。雍正十三年,20岁的袁枚参加科试,成绩名列前茅,获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
20岁以前,袁枚一直在杭州读书求学。乾隆元年,21岁的他决定去探视远在广西做幕僚的叔父袁鸿,于是便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远行。长途跋涉,沿途饱览名胜古迹,领略神奇的风光。大自然的灵秀触发生性爱诗的袁枚,此次广西之行,他写下了很多优秀的纪游诗和怀古诗,成为《小仓山房诗集》的起点。达桂林后,他受叔父引见拜谒金鉷巡抚,当场以一篇《铜鼓赋》获得赏识。金赞叹他的才华,专门写奏疏举荐他参加将于乾隆元年九月举行的博学鸿词考试。金巡抚的举荐,使袁枚声名远播,成为他仕途之路的一块垫脚石。
乾隆三年秋,袁枚中举,乾隆四年24岁的袁枚参加朝廷科考,二甲第五名中进士,朝考得大司寇,也叫“刑部尚书”尹继善相助,选中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他27岁时,因散馆考试不合格,被外调做官,曾任沭阳、江宁、上元等地知县。他任上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乾隆八年他28岁,这年,他被改任溧水知县。赴任途中,感慨万千,忧伤无奈地作了《途中寄金二质夫》一文。乾隆九年,袁枚29岁。这年秋季袁枚被聘到江宁任帘官(同考官),协助主考官批阅江南乡试考卷,做江南地区举人考试工作 。《随园诗话》卷十三第9则记载:“余甲子分校南闱,题《乐则韶舞》。”及《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六《翰林院检讨李君墓志铭》一文记载:“甲子江南乡试,余以沭阳令与分校”。
可以说,袁枚少年才名,为官都在青年时期。乾隆十四年,其父去世,袁枚辞官养母,34岁的他决定归隐。他在江宁,就是今天的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此园原是康熙织造隋公之园,废弃已久,破败零落,袁枚购置后大加改造,并易“隋”为“随”,起名“随园”,也谐“随缘”之音意。随园,集山水人文景观于一体、清幽迷人、著名一时的私家园林,吸引四方诗人来此聚集。归隐后他成为自由身,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再无任何顾忌和羁绊。他创作了大量表现自我性情的诗篇,并广纳弟子,出资刊刻诗集,成为乾嘉诗坛赫赫有名的诗坛将领,引领一代诗风。
在随园,袁枚先后写下《随园记》《随园后记》《随园三记》以及《随园杂兴》十一首等散文和诗歌,表现他生活在随园中闲适轻松的惬意,揭示了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从34岁至82岁去世,近50年里,除了初隐三年后因经济原因短暂出仕,大部分时间市隐于随园,读书、创作、会友、授业、漫游,在平静清幽的环境中,追求恬淡、适我的生活情趣。一时间,随园成了文人雅士赏花观灯、饮酒赋诗的雅集场所……嘉庆二年袁枚驾鹤西去,享年82岁,葬在南京百步坡。
我曾在旧书肆读过笺本《袁氏轶事》,其中有说,晚年有一次,袁枚重访钱塘泮宫,特地在一家古董店购买了一只“秀才夜读书”的青花笔筒,送他当年的一位师辈同窗的后人,以示缅怀恩师。不知是不是这只?
钱塘泮宫是袁枚考中秀才的地方。过去选拔秀才的考试又叫“童子试”,实际上所有没有功名的读书人都能应试。考生之中,真正的童子凤毛麟角,大多还是白首穷经的学子。而袁枚考中秀才时,仅12岁,是地道的童子。当年的结果,令人惊叹,因为袁枚是和他的馆师史玉瓒一同考中的。师徒成同窗,佳话也!60年后的袁枚念及当年的情景,不由诗兴大发,写下《重赴泮宫诗》:“忆昔袁丝年十二,簪笔学趋童子试。门前已送好音来,阶下还骑竹马戏。……一番正试两番覆,道路争观人簇簇。喧传泮水出芹芽,艳说蒙童充棫朴。……并行敢逐先生后,倚宠仍眠大母怀。诸姑伯姊欣欣到,替我梳头向我笑。看着青衿试短长,劝拖锦带休颠倒。”
这首诗很长。“忆昔袁丝年十二,簪笔学趋童子试”,是他回忆自己12岁时,也学着文人的打扮,将笔当作簪插在头上,参加考试。对于他这样名满天下的文坛宗师而言,那些试题不过是人生道路的一叶扁舟而已。他记得发榜当日,“门前已送好音来,阶下还骑竹马戏”。门前送来吉报,作为老来得志的史玉瓒,自然流下了热泪,而袁枚,因为年纪还小,居然一点都没有庄重感,还在台阶之下骑着竹马玩游戏……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据说,明清时由于读书人及社会阶层,都非常注重读书求仕,所以许多民用器物上,都绘有以读书为题材的画图,当然瓷场窑工艺人更是得天独厚地表现其意,一只古意笔筒,置于书斋案头促人奋进!今天而言,或使用或欣赏,或收藏或研究,钩沉多少古代科举往事,写不尽文人几多画意诗情。“学而优则仕”如是强调“读书与服务社会”的重要,又何不是今人应该承继的绵绵延展的中华人文传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