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收藏的几大误区
http://www.socang.com   2020-10-28 15:12   来源:腾讯新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投资渠道的拓宽,玉器成为保值增值的主要收藏品之一。

  小到几百元,大到几万元,乃至上千万元,人们对玉器收藏可谓一掷千金。

  俗话说,“乱世黄金盛世玉”,玉石收藏近两年虽然热门。

  但是也出现了许多以讹传讹的误区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理念这些理念很容易误导新晋藏家。

  那么常见的玉器收藏误区有哪些呢?

  误区一、厚古薄今

  古玉在拍卖中价格屡创新高,特别是乾隆玉更是精美绝伦,致使一部分人只认古玉,觉得古玉比新玉更有升值空间。

  其实这要综合来看,如果古玉没有很好的题材和历史内涵,其价值不一定比新玉高,一些现代玉雕大师的作品也屡创拍价新高。

  古玉的优点在于数量少,承载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高;新玉的优势在于器型优美完整,符合现代人审美。

  误区二、一味求白

  白玉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玉是不是越白好呢,恐怕未必。

  白玉也有新疆白玉、青海白玉、俄料白玉之分,这几种玉与和田白玉的价格相差很多。

  一些商家往往拿青海白玉或俄罗斯玉冒充和田白玉,收藏者一定要仔细鉴定,以免上当。

  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收藏,不要盲目求白。

  自宋以来,宫廷玩玉以黄为上,特别是到了清代,乾隆皇帝更是对黄玉喜爱有加,以致后来极品黄玉比羊脂白玉更受藏家喜爱。

  随着玉矿的减少,原材料跟不上市场的需求,玉器价格涨得很快,好的白玉也越来越少,不是每个人都能买到自己喜爱的白玉作品。

  这就使我们要转移一下视线,和田青白玉、青玉、黄玉、碧玉、墨玉也是不错的选择,古代君子文人就喜欢佩戴青白玉,寓意清清白白。

  由此可见,收藏玉器还应理智选择。

  误区三、盲目追求皮色

  皮色是和田玉籽料的明显特征,但皮色只是籽料的一部分特征,如果只有皮,没有质,经济价值也不会高。

  新疆白玉籽料主要分布在新疆和田地区古河床和两侧阶地中,山料经过在河中冲刷磨蚀,失去棱角,表面变得光滑。

  形成籽料,多有黄、黑、红、褐等皮色,爱好者 看到这种有皮的玉就误认为是籽料,这是错误的。

  过分看重玉皮带来的是造假皮之歪风,用山料甚至其他不好的玉料在机器里滚成籽料外形,再烧上皮子,没有经验 的买家很容易上当。

  大家在购买时要擦亮眼睛,避免把山料当籽料。

  误区四、硬度越高料子越好

  品质好的玉料,如和田玉、翡翠硬度都比较高,但这不代表硬度高,玉料就一定好。

  许多中低档玉料,硬度不错,但其它特征上乏善可陈,经济价值并不高。

  和田玉硬度高,韧性强,可以划破玻璃,有的人在卖玉器时,喜欢拿来划一下玻璃。

  看到能划动玻璃自身无损的话,就断定为玉,这是不科学的。

  玻璃的硬度通常为 摩氏6度,而石英质玉石、玛瑙、红绿宝石,以及一些人造宝石硬度都在6度以上。

  就算同等硬度的材料也能互相划刻,显然不能作为判断标准。

  误区五:盲目求白,越白越值钱

  白玉很受爱玉之人的青睐,这里说的白玉是指含透闪石95%以上的白色软玉,主要产于新疆和田。

  和田白玉洁白温润,气质高贵,是收藏的宠儿。

  但有的藏家盲目求白,只要看到白的玉石,就以为是新疆白玉而掏钱购买,其实白玉并非只是和田白玉,青海玉、俄罗斯玉、韩国玉都有白玉。

  这几种玉与和田白玉的价格相差很多,一些商家往往拿青海白玉或俄罗斯玉冒充和田白玉,收藏者一定要仔细鉴定,以免上当。

  误区六:捡漏心理

  商家在卖东西的时候往往花言巧语,误导买家以为自己能捡漏,其实可能是捡到“馅饼”了。

  希望大家投资玉器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求暴富,但求长久,“只要买对,不怕买贵”。

  如果是好玉,今年买的看似贵了,但是明年再回头看,发现还是值得。

  遇到鉴定问题多和专家交流,多学习,眼力高了,投资收益自然就会高了。

  别妄想地摊捡漏一夜暴富。

  收藏界总有许多“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传奇故事,比如某某藏家在地摊上淘到无价之宝,或在某个村民家里觅到一件积满了油垢的传世之作。

  这一类故事听多了,很多人都会希望类似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于是经常去逛地摊,渐渐地小钱也花了不少,却并没有买到什么值钱的东西。

  现如今,想买到一件好玉一夜暴富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商家在卖东西的时候往往花言巧语,误导买家以为自己能捡漏,捡到“馅饼”了。

  大家投资玉器应当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求暴富,但求长久,“只要买对,不怕买贵”。

  今年买的玉看似贵了,但是明年再回头看,发现还是值得。

  遇到鉴定问题多和专家交流,多学习,眼力高了,投资收益自然就会高了。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玉器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7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