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明嘉靖
藏友沈先生说,“明清瓷上多钓翁!”我看了他藏的瓷片,果然有不少钓翁悠然垂钓的瓷画(图1—图8),其中有一块青花“标本”(图8)尤为突出。该瓷片直径15厘米,是清顺治至康熙早期一个大盘的底子,是一幅较为完整的山水画。画面中:高天远山、松悬立崖,一湖静水,一派栩栩如生的好景致,衬托着船上一老翁在悠闲垂钓。仔细观瞧,山的上方为“披麻皴”,色重清晰,山的中段淡色气韵、云雾透明,些许清淡的小点,看出发色轻快明丽,没有小小铁锈斑……江苏省陶瓷研究会叶伯瑜说,这是典型的清顺治至康熙早期浙青的发色。
图2 明嘉靖
图3 明万历
图4 明弘治
图5 清光绪
图6 清顺治
图8 清顺治—康熙早期
图7 清道光
图9 元代赵雍《松溪钓艇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10 《松溪钓艇图》中的“垂钓者”
这块生动的“钓翁”瓷画,让我想到元人的《松溪钓艇图》(图9),因为场景太相似了,我想,是不是清代的瓷画工匠见过“松溪钓艇图”,还是艺术构思的隔代遗传,抑或纯属巧合。真是一件有趣的艺事!
许多年前,曾与一位北京名士去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观过元代赵雍的《松溪钓艇图》。此图纸本墨笔,长30、横52.8厘米,为该院珍藏的中国古画,元代的画作自然属于珍贵文物。其作者赵雍的原画落款有“至正廿年二既望仲穆画”,也就是说画此图时作者已七十二岁,可谓“人趣、笔墨俱老”。
专家介绍说,《松溪钓艇图》构图是典型的元画特征:宽阔的江河间隔,显出前后两岸。元代画家多南方人,画中多水。“元四家”则都是江浙人,其中倪瓒及吴镇就特别好作“一水分前后岸”的“三段式”构图。石旁点缀荆棘。近处的坡石及远岸的山峦,则以长披麻皴绘就,石廓及结构折转处以浓墨密点,显然是董、巨画法,但也趋向疏松。水面无水纹,只在远山的岸边水中略用淡墨干笔扫过,令人一看就知是元人的笔墨气韵。将李、郭画法与董、巨画法熔于一炉。
赵雍,是赵孟頫第二子,浙江湖州人,官拜湖州路总管府事。有资料说,赵雍书画继承家学,晚年赵孟頫常为幻住庵写金刚经,未半遽逝,赵雍为之补全,其接续处竟无人能辨。赵雍擅山水,师董、巨而兼容李、郭;精人物鞍马,得曹霸之神髓;写兰竹则腴润洒脱,又创以胭脂色点垛梅花,花密枝繁,别具一格。他的多才多艺,还表现在他善于刻印,并创始以花乳石作印材,传世作品颇多,有《兰竹图》《溪山渔隐》《松溪钓艇图》等。以这幅《松溪钓艇图》为精妙品。
赵孟頫,是宋太祖赵匡胤第十一世孙,妻管道昇精于书法绘画。赵孟頫、管道昇夫妇生子赵雍,孙赵麟、赵风,及外孙王蒙等,三代人出了七个大画家,影响了元、明、清、当代近一千年的中国书画的发展。
这块瓷片上的“钓翁”瓷画与赵雍《松溪钓艇图》十分相似,比较瓷与画,应有的元素它俩都有了:江面辽阔,近处一小艇(小船),艇上有一渔翁端坐船头(图10),一手执钓竿,静等鱼上钩,神态宁静。近岸处有坡石遮船,赵画中树,前两株为松树,一株侧向江中,枝干枯槎,松叶攒针;后两株为叶树,一株作介字点叶,一株作横笔点叶,石旁点缀荆棘。瓷画中的树木在悬崖上倒挂垂下。远处画坡石及远岸山峦,都是以长披麻皴绘就,石廓及结构折转处,均以浓墨密点绘,疏密有度。水面无水纹,淡墨干笔扫过,或以横线划过,远山岸边水边,作山于水的分界意境。两图都是“一水分前后岸”的“三段式”构图,这都是对古代传统绘画的相容并蓄,可“画有古意”。
“一蓑一笠一渔舟, 一个渔翁一钓钩,一拍一呼还一笑, 一人独占一江秋。”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纪晓岚随行。一天,他俩登上长江岸边的一座酒楼,欣赏一片江景。乾隆心血来潮,要纪晓岚即景做一首绝句,诗中必须包括十个“一”字。晓岚唯唯领命。他走进临江的窗户,放眼望去,但见秋雨如丝,江面上雾影蒙蒙,却无往来的船只,不远处,岸边泊着一条小船,一个渔人戴笠披蓑,正在垂钓。
纪晓岚略一沉思,便念出了两句诗:“一蓑一笠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乾隆见纪晓岚两句诗便用了五个“一”字,不觉颔首微笑,表示赞许。谁知纪晓岚只做了前两句,后两句却做不出来了。他捻须皱眉,苦思冥想,搜索枯肠,终难在下面两句中再安上五个“一”字。乾隆见他做不出来,不觉把桌子一拍,大笑道:“今天可难倒你啦!”只见纪晓岚不慌不忙地又念道:“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原来,纪晓岚从乾隆刚才哈哈大笑的动作中,触景生情,信手拈来,得出了后两句诗,总算圆满地完成了皇上苛刻的命题。
“明清瓷上多钓翁”的瓷片标本一字排开,生动有趣。与“钓翁”有关的诗句也是俯首可拾,唐人李频有“久愧干朝客,多惭别钓翁”句,还有唐人李贺的“舍南有竹堪书字,老去溪头作钓翁”、唐人岑参的“爱兹林峦好,结宇向谿东。相识唯山僧,邻家一钓翁”、前蜀李珣《南乡子》:“云带雨,浪迎风,钓翁迴棹碧湾中”、清人龚自珍的“敲门借书者钓翁,探碑学拓者溪僮”……
其实,古人或今人都可以钓为乐,“独钓”可以让人安静下来,感受一个人独处的时光,尘世喧闹久了,独处未尝不是一种神仙境界。想必,自古以来的画工与瓷画匠人,正是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心境需求,才画出这些钓翁之图的。古画、古瓷与古诗词,它们在艺境与心境上着笔着色,相互映衬、应答,产生共情,给自己一份宁静,给读者一份感悟,人生悠悠,淡泊明志,宁静以致远,这才是中华传统文化智慧的大境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