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平:《菊蕾》
紫砂茶具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北宋,宋诗中即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等名句。但作为饮茶器皿,首先赋予紫砂壶艺术生命的,当属明代制壶高手龚春。龚春之后,名家辈出,他们或创新制壶技艺,或倾注美学概念,或奠定个人风格,终使紫砂壶发生质的嬗变,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
紫砂壶的欣赏其实就是紫砂艺术的审美,紫砂壶之美归纳起来有五类:造型美、材质美、实用美、工艺美、品位美。
紫砂壶造型分方器、圆器、塑器和筋囊器。方器劲直挺刮,轮廓分明。圆器曲折宛转,圆润活泼。塑器雕塑精妙,巧形巧色。筋蘘器筋纹流畅,结构生动。陈鸣远的“包袱壶”、程寿珍的“掇球壶”、邵大亨的“鱼化龙壶”、杨凤年的“风卷葵壶”都是以上各种器型的代表作。总之,紫砂壶造型“方非一式,圆无一相”,百态千姿。
制作紫砂壶,根本的材料是紫砂矿土,也叫“五色土”,研磨成泥后,有紫泥、红泥、本山绿泥之分。三种泥料可单独成陶,也可掺配使用,从而得到天青、墨绿、葵黄、水碧、朱砂紫、海棠红等诸多颜色,经不同温度烧制,呈现出“紫而不姹、红而不嫣,黑而不墨,如铁如石,胡金胡玉”的特质,将紫砂泥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紫砂壶的第一属性还是实用性,就泡茶功能而言,它明显优于瓷器、金属器和玻璃器。清人李渔说:“茗注莫妙于砂壶”,“茶壶以砂为上,盖既不难看,又无熟汤气,故用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在一千多摄氏度高温下,紫砂器形成其他材质难以企及的单矿烧结双重气孔物相结构,具有透气性强、热传导慢、贮蓄茶汁等优势,所以,即便炎炎夏日,壶中茶水也能隔夜不馊;即便寒冬腊月,以开水骤淋壶身也不会爆裂。
当然,紫砂壶能否上升到艺术品的高度,还取决于它的工艺和品位。鉴赏紫砂壶,我们惯常讲“形、神、气、态”四要素。“形”指作品的外形;“神”指神韵;“气”是气质;“态”是姿态。这其中,“形、态”是具象的,“神气”是抽象的。要达到具象美,就要注重壶体高、低、肥、瘦的造型,外廓点、线、面的结合,视觉明、暗、虚、实的对比,附件嘴、鋬、底、足、盖的搭配等等,这主要由工艺水平决定。但要想达到抽象美,赋予作品内涵气质,则非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思想境界而不能,这就是品位问题了。一个真正的紫砂高手,他首先要仔细观察自然形态,研究社会现象,然后广泛汲取古代陶瓷、漆器、玉器、彝鼎等传统工艺的优点,再辅之以书画、雕塑、篆刻等艺术手段,在较高文化素养的基础上,融入个人的设计理念与审美情趣,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尤其文化素养的积淀,堪称决定性因素,它是区别大师与工匠的门槛。
紫砂壶行世以来,其收藏也就成了一个重要话题。龚春“树瘿壶”创制不久,便成了世人追捧的对象,价格高昂,“值金一笏”。时大彬、陈鸣远等高手的作品名动宫廷,声播海外,时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的盛誉。那么,在今天的紫砂壶收藏中,我们应注意些什么呢?
对于“明清壶”与“名家壶”的收藏,我们须求其“真”。紫砂壶蕴涵着制壶者的精神气息和审美情致,收藏过程中,会使我们产生穿越时空、凝望古人,对晤名家、感应心灵的美妙体验。这类壶品,因存世量稀少,伪品甚多,收藏时一定要学会甄别。它对收藏者个人在积累知识、培养悟性、提高鉴赏力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对于普通紫砂艺人作品的收藏,我们须求其“精”。通常情况下,一个紫砂艺人终年不辍,也只能做六七十把手工壶。因制壶者技艺与学养的差异,壶品亦存高下之别。这就要求我们靠自己的一双慧眼,择其精品而藏之。特别提醒的是,由于手工壶的供不应求,市场上充斥了大量的模具壶、灌浆壶,这类壶是不具备收藏价值的。
另外,我们收藏的目的性要明确,格调要高雅。收藏一把好壶,品茗之余,欣赏把玩,既增添生活乐趣,又陶冶我们的情操,这才是正确的收藏观。可近些年来,紫砂市场出现了极不正常的炒作现象,许多人纯粹抱着投资甚至投机的念头去购买紫砂壶,期望以此暴富,紫砂壶的价格急剧攀升。上世纪80年代,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先生的真品也不过万元左右,如今动辄以百万、千万计。北京保利2011年秋拍会上,顾先生的提璧组壶拍出1782.5万元天价。
其实,紫砂壶的收藏重在“藏”而非“卖”,不能将紫砂壶的价值与它卖多少钱画等号。衡量紫砂壶的价值,首当其冲是它的艺术价值,就是作品本身的艺术效果,包括造型和装饰的原创性、美观度、感染力等。然后是它的社会价值,包括创作者的修养、阅历、社会地位、影响力等。最后才是市场价值,即作品在市场经济中的认可度、接受度。总之,一件好的紫砂艺术品,应是原创,应有思想,应将技术和艺术完美统一。
分享是快乐的,分享是一种习惯,分享是一种美德,期待您的来稿分享好文,让每一期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