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今韵 大匠之道——画家卢云标诗书画赏析
http://www.socang.com   2020-10-15 14:25   来源:中国收藏网

 

  【艺术简介】

 

  卢云标,出生于浙江温州雁荡山,五代后周世宗柴荣三十六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仙卢仝四十世孙。号:雁荡山人、雁庐、涂鸦主人。书画家、诗人,理论,批评。精工于琴、棋、书、画、诗词、理论、文章。以画为主;主要精攻国画,理论思想、学术研究、诗词、书法相辅之。国画兼工精写,写意为主兼画工笔;写意精于山水,人物、花鸟相辅之。

  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级研修班刘怀勇导师;北京大学书法名家精英班,导师王岳川,苏士澍,言恭达,申万胜等名家;现代工笔画院创作班王天胜导师;当代著名画家何家英先生入室弟子。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黄宾虹学术研究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雁荡山书画院院长。

  在诗词、书画、学术研究都有很深的艺术造诣,以传承千多年来的谢赫六法、文人士大夫画为典范艺术为要求,集百家之长于一身。作品以书入画、逸笔草草、混厚华滋、格调清雅、气韵生动,作品给人一种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气息扑面而来。自黄宾虹之后的新生文人士大夫画的传承奠基者,以山水为师,从写生中寻找自我,感悟自然,走出自己的艺术之道。

 

  近年参加展览:

 

  2010年温州书协举办的新人新作展获奖。

  2010年河南省书协举办的第四届商鼎杯全国书法篆刻大展优秀奖。

  2011年入展第五届浙江省青年书法选拔赛。

  2012年入选浙江省书协中青年书法展。

  2010年温州美协低碳美展获奖。

  2011年温州美协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美术作品大展。

  2011年浙江省文化厅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视觉艺术大展获铜奖。

  2014年《大爱》、《绚丽·版纳》两幅作品入展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现代工笔画大展。

  2014年《大爱无声》入展中国美协主办的第四届线描展。

  2014年《孝行天下》入展中国美协主办的吉祥草原中国画展。

  2015年《忆·版纳》入展中国美协主办的兰惠人生·高性品格中国画展。

  2015年《苗乡三月》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五届全国青年美展(一次入会条件)。

  2015年《云涌涵谷》入展浙江省宣传部主办的“五水共治”画展。

  2016年《三月三》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同心作梦”第二届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一次入会条件)。

  2018年《池塘幽梦》入选中国美协主办升庵诗画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8年《魂》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生态龙岩·红色闽西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8年《和谐家园》入选中国美协主办厦门第二届工笔画展。

 

 

不倦探索 辛勤耕耘

——卢云标的中国画

 

  作者:徐恩存(现任《中国美术》主编。从事美术理论研究、美术批评与山水画创作,当代著名美术理论家、批评家)

  当我初见卢云标作品时候,我以为出是一个年近古稀之人之手,作品中透视出一种苍茫、老辣;浑厚、大气;灵动、飘逸且显然着作者功底深厚。从极其轻松随性的书写运笔中,透露在作品之外的却是一种宁静意远的高雅格调,给人引入一种身处画境而忘记身外浮躁的意境,满纸都充满着文人气息。细品着此类作品,内心所料想的画者应该是位年长老学者。可当见到作者本人时,却让我吃一惊,对方却是一位70后青年人,有着一卷书生气息的卢云标,没有其他艺术家那样的衣着及外表修饰,却给人一种厚实的感觉。当了解到卢云标,从业余自学书画,至今短短不足十年时间。这真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能画到现在这种艺术高度境界,可见其之天赋,更增强了我对其作品进一步深入了解的原动力。

 

 

  卢云标是在当代文化语境中自学成长并成熟起来的青年画家,在循序渐进与厚积薄发中,辛勤笔耕,使他的作品因而漾溢着素朴的审美情怀与诗意的气氛,笔墨间饱含着郁勃生机与笜壮的生命活力,从而显示出充实与丰饶的特点。这和卢云标的诗词境界离不开,更是体验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真正的诗画情结。更难得的是卢云标对艺术史,学术理解都有很深的研究造诣。对于艺术,卢云标有一种自我思想表述。可见,卢云标作品是有灵魂性的,有自己生命思想的作品,他并不象其他画家那样只是在重复别人的思想。

 

 

  卢云标的中国画,以山水、花鸟、人物为题材,并且工写俱佳,特别是山水画,得历代大家为自用,兼容百家之精华,从传统中吸收营养,在大自然写生中寻找自我,观其写生作品,形成了自己的笔墨语言及自我的风格,真是极其难得。

  卢云标还是个书法家,书法也同样有不浅的造诣。笔与墨都蕴涵着“以书入画”、“书画同源”的书写性和文化意蕴,在努力于身心与自然的俱化中,感悟并理解中国艺术精神,在纯任性情直觉的驱使中,使笔下意象、符号、笔墨、点线在不期然中合于自然。画家遵循“人取法道、道取法自然”的法则,并力求在自我选择与删繁就简中,表现出“高挥大抹意寒烟,果熟香飘道自然”的理想境界。

 

 

  显然,卢云标的中国画是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在“骨法用笔、气韵生动”、“形神兼备,以神为主”的原则中,追求艺术本质性的表达。在人物、山水与花鸟的三大题材中,笔墨语言互为借鉴,互补互动,互相渗透,使不同形式、题材在表现上,既生动又丰赡,既韵致十足又意味隽永。他的山水先师法黄宾虹,后兼融百家之长,在积墨、积点中见出不落俗套的现代精神与现代形式法则,其人物、花鸟画吸收并借鉴了吴昌硕、齐白石以来近现代各家的笔墨技法,在“为我所用”之中,形成个人鲜明风格;“师诸物未若师诸心”,在艺术实践中,卢云标坚持“以我观物”、“因心造境”的“笔随心运”的法则,使作品得以在“不似之似”、“熟后生”与“无法之法”中,营造“离其迹而合其道”的作品。

 

 

  不难看到,卢云标的中国画以“写”为主,他作品中的用笔用墨,富有书法用笔的转折变化、即兴随意,乃至草书等笔法入画,线条灵动多变,一轻一重,一浓一淡、随心所欲,以及于繁简、浓淡、虚实等关系取得协调与平衡;在娴熟中,画家化“物象”为意象、化“质实”为“虚灵”,变“清刚犀利”为“园润柔韧”,在直觉感受中走向“物我两忘”和“心手一致”,其山水画因而层峦迭嶂、浑密苍茫。且在“高远、深远、平远”中做空间秩序的演绎,因此,作品虽表现山势的局部,却“以因小见大”,而能感受和想像到独立的整体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宏大自然景观。这是一个多维、多意的空间,它呈示了“阔远”、“幽远”“迷远”的意境,让人留连忘返。

 

 

  由“写胸中意象”到“一花一世界”的花鸟、人物画的转换,卢云标找到三者之间的笔墨共同点与“和而不同”的差异。

  写意人物、花鸟在卢云标笔下,同是以笔立骨、气韵生动,往往只花片叶,随意点染,淡墨欹豪,却顿生纵横疏斜历落之致与盎然趣味。卢云标做人物画不经意的营造中而又讲究布置,重笔墨之本质大气象,使人物达到熟而生,以千钧之力透纸背,作品清雅格高,清澈透心的境界。卢云标花鸟画,绝不拖沓、绝不犹豫,而是以气运笔、率性而为,一气呵成。他以吴昌硕、齐白石为楷模,但却从元人处入手,笔墨气韵深厚,笔力沉稳,其间亦不乏超逸灵动之处,在自成其妙中,努力于自我抒发,作品既蕴藉含蓄,又越发灵犀,使笔致有劲健有婉转,深厚中不乏工致。

  山水也好,花鸟也好,人物也好,都是造化世界的鬼斧神工与精灵,它们的千变万化与神秘莫测,对应着中国艺术的“以神写形”与“以虚写实”,使写意的中国画在呈现大刀阔斧、纵横驰骋的风神中,又展示为“不求形似求生韵”的“舍形而悦影”的水墨淋漓与元气流贯的效果。

 

 

  可以看出,卢云标已形成了自己个性化和情绪化的艺术表现手法与风格。在“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布景用笔,于浑厚中仍饶哺峭”,苍莽中转见娟妍,纤细而气益闳,填塞而境愈廓“的追求中,他的用笔园中带方,方园互动,正锋兼侧,柔中含刚,拙中藏巧,浓淡干湿兼具;园与方、正与侧、柔与刚、拙与巧、浓与淡、干与湿等,都在顺而逆、重而轻的运笔中获得充分表现,并在无序归于有序中合于一体。

  卢云标的作品因而成为笔墨美感的点线与墨色的互动世界,事实说明惟心不在一丘一壑的逼真描摹时,才能在点线、墨色的对比、运行中抵达意象之美的高度。

  “离其迹而合其道”,是说学艺者借造化以启发自我,领悟艺术之道,初始形似,渐渐愈学愈不似,而在本质上却愈似。卢云标山水画先师法黄宾虹、后学百家,花鸟画和人物画师法吴昌硕、齐白石,却从不满足于外在的“摹拟”,而是“法自我立”中,表达自己对传统、对历史、对自然、对文化的感受与理解。应该说,卢云标的中国画是以笔墨与才情的奔放为特征的,用笔用墨灵动松活、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在郁勃之气中不乏细心收拾和化一而成氤氲的把握能力。

 

 

  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卢云标获得了创造的自由,在时代巨变与多元文化格局中,他寻到了自己的精神主题和表现对象,在依然的浪漫和诗性中,他的借鉴、守望与继承、创造,得以在感性生动的生命形式中,沉淀和积累,使他厚积薄发,形成可贵的艺术品格,笔墨中呈现的是生命风景的绚丽。

  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可以说:“艺术和艺术家不分彼此,是孕育与诞生的过程。”卢云标的中国画,在丰富与多样中,追求的既是自然与生命的合一交融,也是对精神理想不倦求索的表达。而观当代艺术界,在书法、国画、诗词、学术上都有很深很高造诣者能有几人?期待卢云标能为中国画留下一笔。

 

 

当代中国山水画写生的浅析

文/卢云标

 

  所谓“边鸾雀写生,越昌花传神”,“写生”一词,最早见于宋人画论,曾专用于花鸟画科,20世纪初,伴随西方美术思潮与美术教育体制的进入,美术界对“写生”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写生”成为专指对实景实物作画的一种方式,成为画家反映现实、关注社会人生、提高造型能力,摆脱古人窠臼的一种手段。中国古代也有关于写生的记载,如:五代画家荆浩“隐居太行山之洪谷……尝携笔写生数万本。”又如元代画家黄公望说他云游时“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又如石涛说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以上记载说明古代的画家注意在生活中观察,并收集素材。但古人的写生不同于我们的现代意义上的写生,他们是将生活中的素材经过提炼,概括成为一种艺术影象用到他们的创作中。画中的石和树木及云水都是将自然形象变化为一种符号,再将这种符号重新组合,变为一种形式。

 

 

  大约在60年代初,在李可染等等画家进行了大量的写生实践之后,将这种写生的方法应用于美术学院的山水画教学之中。经过半个世纪的教学和创作实践,这种写生方法不断探索、发展、完善,并在当下广泛采用,成为山水画教学最基本的课和山水画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外师造化”向大自然学习的最好的方法之一。感受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发现寻找创作的内容和灵感,探索绘画形成和绘画语言的表现力,寻找内容和形式的最佳结合点。同时画家的胸怀,想象力和创造力都离不开大自然的感受。通过写生可以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要认识理解大自然的形态和生长规律,了解、研究山川,林木等结构和生长规律,山川的形态体积,山和山之间的联系,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把握,是一个画家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和生活积累。

  山水画不是一个写实的艺术形式,必须对对象进行归纳整理,取舍概括,要组织画面。故山水画写生,吾分为三个层次来表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来形容写生的层次来要求自己。

 

 

  所谓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指追求描写一个真实存在的物象,而没有进行对中国画笔墨的理解及提炼,这只是写生的初步要求。也就是,写表面,过求于写实,没有做到对物象进行书写性的笔墨、意象及意境的提炼,只是对物象进行了高强度描绘的结果,然后出现作品显得僵硬,死板,只求表面画得象,没有在笔墨、气韵、意境方面做文章。

  所谓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是指只在追求笔墨、气韵、意境,而却忘记真实存在感的东西。它写的是心象,如黄宾虹之类的写生作品,画那里几乎都是同一种面貌。也就是,为了达到气韵和意境,不注重事物的现实观,对眼前的景象进行瞎编乱造,根本看不出来你所写哪里,和眼前世界完全脱离关系,这样也就失去了写生现实感的实际意义了。

 

 

  所谓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指有熟练的笔墨、意境、气韵的同时,又描叙了当下真实的景物。这个主要是对真实存在的景物,对画面意境的布局需要进行了取舍,对笔墨关系进行了提炼和关系的转换。是在笔墨、气韵、意境、格调都存在后,并没有去放弃真实世界存在感的描述。是从真实物象中,做到真正提炼出自己的笔墨语言,及对大自然的认知表述关系中找到自我。这样既符合了古人的写生观,又符合画家对反映现实、关注社会人生、提高造型能力,摆脱古人窠臼的一种手段。

 

 

  何家英先生在平时写生时候,常常教导我说:“写生应当同生活紧密结合,从生活中提炼本质的美。如果只是画一个符号,名曰写生,实质上还是脱离生活,画出来的还是自己原来的面貌。这并没有奔向生活,只是脱离生活的又一种形式罢了,那样你不如在家画就行,又何必出来写生呢”。这话说得很简单,但也很深刻。山水画中的“符号”是古人艺术创作的结晶,都是从观察生活、观察自然中得来的。学习传统,决不是只学会画几种“符号”便可以解决的。石涛云:“笔非生活不神”,让我们静下心来,真正地去感悟生活,才能运笔有神,才能提炼生活的美。

  黄宾虹说:“天地之阴阳刚柔,生长万物,均有不齐,常待人力补充之。”就是说自然的形态经过艺术的加工,才可能更加完美。比如山石要分清脉络,树要概括出疏密、姿态,山有变化错落,水有远近源流,这样才能成为艺术形象,写生就是锻炼能力最好的方法。通过写生可以在大自然中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很多东西是在屋子里臆想不出来的,要到生活中去体验和发现,发现新的,没有被前人发现的东西,有自己独特感受的东西。这也是艺术创作,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写生同时也可以了解古人是如何感受自然的,怎样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概括,如何将自然形态加工成艺术形象的,要分析研究前人将自然形态转化成艺术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写生可以检验自己对笔墨语言的把握程度,写生这也是锤炼笔墨语言的最好的方式。

 

 

  从读今山今水到品古山未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相对于短暂而渺小的人类来说,山水万物都是长久永恒的,但在这些永恒之中却时刻都有着不同的变化。我们的两只脚不能走进同一条河流”,要强调事物的变化,其实山水的变化因时令、昼夜、天气等众多因素的变换更迭而又出现许多不同的情景。一个优秀的画家应该是善于观察和把握这些变化并将其融入自己的作品,虽片纸点墨却能表达古往今来。甚至画出千百年后的未来实景也不是什么神奇的事情,当然对错与否,相符程度如何却需要后人千秋的验证和判断。

  从写形山色水到造魂山韵水。画有形之山水易,画无形之魂韵难。现今的山水乃是沧桑巨变的结晶,烈火春风的巨著,本身宣泄出很多人类无法用有限的目光在现实中触及的深邃。那些风霜雨雪的浇淋、电闪雷鸣的轰击、火炼水蚀的洗礼、沧海桑田的迁徙……都被深深的掩埋了。一幅好的山水,至少应该是魂灵活跃、神韵俱足的。若无魂灵神韵,则不能是画作,最多只是照片和临摹。照片是没有生命的,这类画作定然会被伟大的摄影技术所替代;而临摹的无论是前人之画作还是今世之实景,最终也是需要拔高提升,方可等大雅之堂,成名家之作。

 

 

  中国山水画的写生有它自己的特点,有别于西洋画中的风景写生,中国山水画写生,不仅重视客观景物的选择和描写,更重视主观思维对景物的认识和反映,强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在整个山水画写生过程中,必须贯彻情景交融的要求。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首先要选择写生的景物。合于自己的兴味才能触景生情。

  如果在自己丝毫不感兴趣的地方写生,即使花很大力气也是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的。勉强画成,只是干巴巴地如实描写,与中国山水画的写生要求相差甚远,那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要选择感兴趣的地方,通过对景写生,既精练了笔墨语言,又是搜集创作素材的好途径,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丰富和提高我们对生活与自然的真实感受,所以说写生的过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浣溪沙·夜宿碧龙潭

文/卢云标(雁荡山)

萧瑟秋风千叶黄,夜来又雨拍门窗。

烟漫山野雾茫茫。

撩惹匡庐生媚悦,冷清空谷引忧伤。

几多哀叹尽凄凉。

注:“匡庐”指“庐山”。

 

 

【五律】雪

文/卢云标

空山冬雨后,天气晚来愁。

昨夜寒风起,今晨白雪悠。

梅枝香暗送,兰草雅清偷。

兴致丹青寄,离殇世俗忧。

 

 

【七律】借衣感怀

文/卢云标

一场秋雨百花残,独木桥边倒影单。

四十功名沉葬土,八千豪气坎堪安。

人情冷暖穷心碎,世态炎凉尽胆寒。

昨日友人曾聚乐,今朝难借却辛酸。

 

 

【七律】郊游画外桐坞访云尚堂

文/卢云标

杭城佳节染熏陶,画外桐乌李白淘。

百里茶香侵肺腑,四方竹翠起波涛。

田园绿柳蝉鸣奏,山涧清泉鸟絮叨。

暂别世人幽径觅,墨家舞笔弄风骚。

 

 

【踏莎行】寄宿泰顺北涧桥

文/卢云标

秋雨凄凉,廊桥锁雾,今宵风雨亭留住。

青山碧水古虹桥,二溪交汇千秋树。

几碟斋盘,香残数炷,戏台祈福神灵护。

贞观旧瓦叠莲花,精工巧匠丹青赋。

 

 

【醉花阴】仙桥景观

文/卢云标

仙姑洞云烟渺漫,叠翠相呼唤,

两涧架仙桥,秀拔奇工,幽径窥庐观。

福溪水库尤惊叹,翠竹幽高岸,

婉转水涟漪,怪石峥嵘,流恋难归返。

 

 

【七绝】游古村落有感

文/卢云标

小桥流水古墙残,远树孤烟影寂单。

一曲相思随泪迹,分清尘浊尽凄酸。

 

 

【钗头凤】梦断雁山

文/卢云标

雁山地,丹青寄。

草木晶莹寒露至。

雨凄凉,露成霜。

一场秋雨,曲断肝肠。

凉、凉、凉。

英雄泪,凌云志。

又降寒露鸿休翅。

雁来吭,燕归伤。

欲凄心事,泪满衣裳。

伤、伤、伤。

 

 

【江城子·双调】钱塘中秋月

文/卢云标

钱塘江畔月波光,月阴凉,雨疯狂。

孤雁惊鸣,怜悯破空长。

赏月不成乘破浪,潮踏浪,涌声吭。

忽闻江上笛哀扬,泪沧桑,断肝肠。

谁解此愁,今世不相忘。

欲待曲终寻艳丽,妆容泪,尽哀伤。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画家,卢云标,诗书画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