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枚停发2年的纪念币 为什么不火
http://www.socang.com   2020-09-25 14:46   来源:中国集币在线

 

 

  2018年下半年首发能工巧匠系列,5克金币、15克银币的小盘文化币配置,引起了市场的极大兴趣。同为小众题材文化币,又有古代科技系列作为同类概念前辈的辉煌在前,该系列第一组在发行之前就被寄予了厚望。

  有人说,能工巧匠咋就火不了呢?其实只是时机问题,能工巧匠的能量在那儿摆着呢!


  就题材而言:

  一有政策背景

  能工巧匠第一组发行于2018年下半年,在此之前的2016年到2018年,连续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了大国工匠精神。

  古老的中国,工匠精神曾经世代传承,而现代的中国,工匠精神更需要发扬光大。尤其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中国创造”等国家政策概念, “大国工匠”“工匠精神”正式走入公众话语,所以这套币的发行可谓恰逢其会。

  二有群众基础

  在金银币领域,这个题材也有一定优势。本身中国金银币隶属工艺美术领域,和能工巧匠这个题材可以说是同宗同源,在方寸之间以精工之美,体现工匠精神,传承文脉匠心,可看性是很强的。

  再加上还有“古科”这个bug级外挂。上世纪90年代初,发行了古代科技发明发现系列金银币,这组气势恢弘、规格全面、设计优美、雕刻精细的金银币历列了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古代科技发明发现成果,被业内公认为中国金银币王冠上最闪亮的明珠,也是老精稀的经典代表之一。

  古代科技发明发现金银币

  就发行时机而言:

  一有重大利好

  能工巧匠第一组发行时间为2018年下半年。

  2018年,对中国金银币市场,很重要。 

  当年4月,在厦门召开的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金币市场专业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金币总公司发布了包括“减量降价”等一系列涵养和提振钱币市场的利好政策。厦门会议后,金总改革的第一项措施就是:减少实铸量,从供给端控制量,由过剩转变成应需供应。

  书法系列第一组的篆书纪念币成为金总强势改革后的第一个试点,该套币还未上市,期货价格已经涨声一片,虽然后面受到会员抽签货源和海外货源回流的影响,价格有所回落,但是市场购买力量非常强劲,在整体低迷的金银币市场,其靓丽的市场表现给金总改革打了高分。

  18年篆书金银币

  二有执行落地,成为精稀盘

  而中国能工巧匠(第1组)正是金总改革后的第二个项目。这套币的发行量按发行计划的60%发行,实际发行量上,5克金币,从1万枚,锐减至6000枚;15克银币,从3万枚,锐减至1万8千枚。该套币也成为2018年币市超小盘项目。

  市场是很敏锐的,在中国金币云商城上,能工巧匠第一批会员订购,刚刚上线,就被抢购一空!虽然这批本身数量不多,但还未上市,第一炮已经打响,还是给了市场不少信心。

  综合用户数据反馈,能工巧匠之所以遇冷,原因还是比较集中的:

  第一,设计亮点太少,要素冷僻。

  这套币中,5克金币的主题图案为鲁班锁、鲁班堤,配以木工工具装饰图形等组合设计,15克银币图案为样式雷作品即北京正阳门箭楼立样及其大木立样组合设计。

  题材内容相对冷僻,币面构图布局相对规整,亮点不多,文化性、艺术性都不够浓郁,整体设计比较平庸,工艺方面也没有可圈可点之处。这个就和书法系列形成了鲜明对比,别说缩量发行的篆书币有着强势表现,第二组隶书币即使顶格全额发行,开始期货订购也不理想,但是公告一出,设计被市场推崇,立马打了漂亮的翻身仗。对小众题材文化币来说,设计真的是灵魂。

  19年隶书金银币

  第二,营销力度不够。书法艺术金银币之所以表现出色,除了题材和设计,营销也是关键。好的推广营销,能够让产品的价值真正凸显出来,能够让用户在了解、消费产品的时候,丰富认知,提升审美。

  书法艺术币的营销推广中,很注重新媒体的参与,也有很多创新型营销措施,譬如发动了一大批业内大牛来介绍解析篆书纪念币,设计者的手札、浮雕笔记,通过网络平台具体全面地传递给收藏者,等等。把书法文章做透,做到极致,让文化币真正拥有有的放矢的文化营销。能工巧匠金银币明显就没有这样的待遇,所以虽然是超小盘,但并没有发挥出物以稀为贵的魅力。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

  2020年,本来按计划将发行能工巧匠第二组,从发行计划上看,规格和计划发行量与第一组一致。江湖传言,这一组的主题内容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结合“一带一路”、“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大背景,这个题材还是有很多文章可做的。

  对于2021年,它要么将文化性、艺术性做到极致,要么让创新吸引眼球,或者工艺上取得重大突破,停发2年后,能工巧匠再战江湖,只是时间问题。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念币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