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选定图案的东三省官银号券
http://www.socang.com   2020-09-22 15:42   来源:收藏快报 沙伟/湖南长沙

图1 奉小洋票一角正面

 

  地处今辽宁省境内的医巫闾山,古称于微闾、无虑山,满语意为“翠绿的山”,现简称闾山。传说舜时将华夏分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为一州之镇,闾山被封为北方幽州的镇山。周时,闾山封为五岳五镇之一。自隋开始,此山成为“北镇”的“五大镇山”。元、明、清帝王登基时,都照例到山下北镇庙遥祭此山,从此其声名日隆,一跃成为东北名山之首。闾山以悠久、博深的历史文化和秀丽、奇特的自然风光而享誉国内外,成为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胜地。而对于收藏爱好者而言,更有意思的是,刚夺取东北军政大权的张作霖,还在其主政早期将闾山图景带上了当时发行的纸钞之上。

 

图3 奉小洋票一角背面

图2 奉小洋票二角正面

图4 奉小洋票二角背面

图5 大洋票壹圆

图6 大洋票伍圆

图7 大洋票拾圆

 

  张作霖早年家境贫寒,没有读书。他卖包子、做货郎、养猪,后来又学做兽医。甲午战争期间,他浪迹于闾山地区,常为宋庆的毅军部队医马,以此投入军旅,在马玉崑门下当了一名骑兵,并娶了北镇高山子乡绅赵占元的女儿。但他这一段行伍生涯很短,不久毅军回防直隶,他留在了辽西。后来在岳父赵占元的资助下,他拉了20多人武装在闾山脚下发迹。所以当时东三省官银号总办刘尚清、财政厅厅长王树翰,带着准备好的纸钞图案请示张作霖时,他说:“想办法把闾山整上(方言:安排进去),我就得益于闾山。”就由于这句方言,闾山图景上了货币。

  这种闾山图景纸钞,有奉大洋票、奉小洋票之别。其中奉小洋票是在民国四年(1915),东三省官银号印制发行、以“角”为本位的一种小银圆票,有一角和贰角。其票面正面(图1、2)呈蓝色,票身铺有彩色底纹,上面印有“东三省官银号券”“中华民国四年”“永远通用小洋”字样,票面中央居左为大写的壹角、贰角,右侧即为闾山白云关图景。白云关是指一座突起的山峰和其上修筑的瞭望台,建于辽代,是辽兵的哨所,今遗址尚存。明长城在此设一座关隘,名“白云关”。明长城从西北部山峦修筑到此,再向东北山岭延伸。白云关依山垒石,工程十分艰巨,居高临下,四面绝壁,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其北面是一悬空巨石,上刻“壁立万仞”“闾山第一石”,系时嘉靖戊戌年镇守辽东总兵官右都督马永所题,书法浑然有力。

  而壹角、贰角奉小洋票的背面图案(图3、4),是医巫闾山东麓的北镇鼓楼。其中壹角票背面在鼓楼周围有环绕放射状图纹,图纹当中有椭圆形印有“壹角”字样的图案。贰角票背面有所变化,居中的鼓楼面积扩大并用花带环绕,下面增加了“东三省官银号”的英译文符号。北镇鼓楼位于北镇市城内中心地带的钟楼前,原为辽代显州城南门,是明万历八年(1580)明神宗朱翊钧为表彰辽东大将李成梁的功绩,命辽东巡抚周咏等人修建的。该建筑原做过点将台,清代改为鼓楼,为二层单檐歇山式,占地625平方米,大木架结构,重檐建于楼座之上。清末民初曾屡加修葺。民国十八年(1929),鼓楼在南北两面新添“幽州重镇”“冀北严疆”八个大字。其对研究明代钟鼓楼的建筑结构、形式,有重要价值。

  1917年5月,张作霖下令废除“奉小洋票”本位,改为“奉大洋票”本位,“奉大洋票”与全国通用的银元货币单位统一,从而防止了钱商从兑换差价中牟利。奉大洋票虽称“大”,但从尺寸上比奉小洋票大得并不多,长度只长出1—3厘米;除拾圆券宽出1厘米左右外,其他两种纸币与小洋券宽度大体相当。对比清末到“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方银行发行的各种纸币,奉小洋票与奉大洋票是尺寸最小的系列纸币,并且奉大洋票的壹圆(图5)、伍圆(图6)、拾圆(图7)三种纸钞,除颜色有所区别外,正、背面的图案基本相同。

  其中奉大洋票正面为医巫闾山图景,占了票面70%以上的面积,从中可见闾山的标志性风景建筑白云关、观音阁和山石丛林。其中闾山观音阁位于北镇市广宁城西6公里的医巫闾山大观音阁景区,为四合院式的建筑群。观音阁始建于辽代,明嘉靖年间曾重修。其建筑时代较早,且其建筑规模宏大而精美,是保留下来的较为完整的清代建筑群体之一。清乾隆皇帝曾三次东巡到此游览,留下了许多诗文对其赞颂,对研究和考证观音阁的建筑发展历史和清帝活动情况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而奉大洋票背面为汉字大写面额,以及“东三省官银号”“奉天”和发行时间的英译文。民国十年(1921),奉大洋票停止发行并逐步回收,之后在1922年、1925年和1926年分三次销毁。

  带闾山图景的民国纸钞,尽管流通使用时间只有短短数年,却是非常时期所产生的一种特殊货币,并见证了当时的历史风云。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张作霖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7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