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介
张向钧(军),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画院签约画家、广东省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国家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国韵文华书画院特聘画家、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南方分院特聘画家,珠海市古元美术馆研究策划部主任、珠海画院画家、珠海市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1993年毕业于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作品曾十一次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性画展,出版多册作品集。
《百年香山》 380×130cm 2009年
展览活动、收藏及出版:
1992年《春酣》“建军六十周年美术大展”(中国军事博物馆)、《浣归》全国“黄河画展”(中国美术馆)
1993年应邀与张道兴等举办“军旅画家十人精品展”(深圳美术馆)、《极地》“国际艺术博览会”(革命历史博物馆)两项作品获一等奖。
1994年《第四代》“全国第八届美展”(中国美术馆)
1995年《花鸟》“中国首届中国画作品赴法国大展”(中国历史博物馆)、《纪念工合》“全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美术展览”(中国历史博物馆)
1997年《校园青青》获“中国美协《迎澳门回归美术大展》”优秀奖并被收藏、年至2002年《白果子》、《老宅》、《蝉鸣时节》、《老钟叔》、《自己的队伍》、《山浓欲染棹船归》等参加广东省中国画大展并多次获奖,《老宅》获特区珠海金奖。
1998年《访友图》等中国14城市海南邀请展,获优秀奖(海南省)
2003年举办“张向钧作品展”(珠海市紫光阁)
2005年《老钟叔》入选全国 “首届中国写意画展”(深圳市)
2007年获珠海市第二届“渔女奖”
2008年赴韩国首尔市举办画展
2010年“张向钧作品展”(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张向钧作品展”(齐白石纪念馆)、“张向钧作品展”(马来西亚第一现代美术馆)、“张向钧作品展”(福建省美术馆)、“墨缘·张向钧作品展”(岭南美术馆)、受邀“中国画名家四条屏作品展”(中国美术馆),《老钟叔》获广东省第四届中国画展优秀奖。
2011年参加全国“光明的中国”美术展览,作品被主办方收藏、作品“会同村故事”参加广东省第六届中国画大展、在珠江传媒画院美术馆举办百幅“会同村故事”中国画作品展、《刘大为师生七人作品展》(古元美术馆)
2012年“张向钧画展”(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参加第十二届环太平洋国家艺术巡展(中国人民友好对外协会)、在珠江传媒画院美术馆举办"文心寻墨—张向钧水墨画展、《珠江西岸——国际美术交流巡回展》(中国端砚展览馆)、《花重锦官城——全国十二个沿海城市美术馆花鸟画邀请展》(青岛市美术馆)。
2013年《张向钧室内绘画研究展》(珠海市图书馆)、《中道自然中国画名家珠海邀请展》(古元美术馆)、《岭南美术名家邀请展》(诚丰美术馆)、受邀参加《西园雅集》水墨名家年度展(亚明艺术馆)、受邀参加杜大恺等《似水流年——水墨艺术12人展》 (宁波美术馆)
2014年受邀参加《沿海城市花鸟画展》(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受邀参加《广东省水墨艺术精品展》(广州)、入选《广东省庆祝建国65周年美术作品展》(广州艺术博物院)、受邀参加《西园雅集》水墨名家年度展(亚明艺术馆)
2015年入选广东省扇面作品展、参加澳门《爱国爱澳名家书画邀请展》、《广东画院作品巡展》(澳门)、《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会长作品展》(珠海站),举办个人水墨研究展(古元美术馆),入选《广东画院创作年度展(2015)》,本年度获古元艺术奖。
2016年《彝山传情》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全军美术展
2017年《抢滩登陆》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暨第十三届全军美术作品展
2018年《西域放歌》入围中国美协主办《南粤之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同时入选广东省画院年度创作展。
2019年入选全国第九届中国画节“格物求新·当代人物画作品展”,入选由广州画院、中国画学会等单位主办的“潮声依旧·全国中国画名家(珠海)邀请展”
《民族林组画·瑶》 430×200cm 2020年
入选李可染画院美术馆等单位主办的《以.心.化.境—2019当代中国画名家写生作品展》《中国拳击手》入选“广东省中国画学会年度作品展”、《二胎时代》入选由中国美协等单位主办的第十四届全军美术作品展览,“古风悠悠”入选《领秀中华——当代中国核心画家研究绘画卷》,入选在北京水立方艺术展览中心举办的《新时代中国书画艺术名家邀请展》。
2020年《抗疫组画》入选中国画学会专题展;《民族林组画》完成蒙古、藏、瑶族系列。
《诸子百家——孔子》湖北美术出版社
《张向钧作品选集》珠海画院
《张向钧特刊》北京青年周末
《张向钧新作集》大连艺术中心
《当代书画家》兰州成功美术馆
《张向钧作品选》古元美术馆
《美丽中国·张向钧作品集粹》中国邮政
《张向钧写意人物》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当代书画名家· 张向钧作品集》西泠印社出版社
入选《前进的中国》美术作品集 中国文联出版社
作品由国内外20余家专业美术馆、博物馆、研究院收藏。
入选西泠印社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集。
参与发表、出版作品、文集合集130余种。
作品曾50余次参加公益拍卖,深受社会、藏家欢迎。
《民族林组画·藏》 530×200cm 2020年
流动的结构
——记张向钧的“新写意”人物画《渔事·飓风》
钱捷
(法国普罗旺斯大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这是一幅纵近2米横1米有半的大幅水墨人物画,确切地说,是水墨人物头像。画面上的主角是一位中年的渔民。这幅画是珠海画家,我的朋友张向钧先生的系列作品《渔事》中的一幅。向钧深入海岛渔家,在惊涛拍岸处写生,细心体会渔人与海的生命之缘。随后闭门沉思,捕捉印象中激动灵魂的旋律,一旦以笔墨挥洒纸上,便成就了《渔事》系列。仅从这幅《渔事·飓风》中,我们就在那特写的人物面部看到了原始而真诚的人性、艰难而坦荡的人生。惊涛骇浪席卷在那坚毅的脸庞上,波光月影映照在那苍桑的面容上,这个在与大海搏斗又与大海共存之生态中度过了半生的渔家汉子心中有着怎样的信念,使他的脸庞这样地坚毅,他经历过多少风雨,让他的面容如此地苍桑?
《渔事·飓风》180×150cm 2008年
水墨勾染的画面没有告诉我们答案,它一味地只是要激起我们的想象,我们的推测。这种由确定的形象而引出的不确定性,正是审美趣味诞生的根据。然而,当我面对着这幅的时候,却还在这渔人的脸上看到了深深的迷茫。这迷茫一定不会来自祖先,远古的闯海传统留下的只是坚定的性格;这迷茫也不会来自大海的深处,渔人自小就认定那里是生命的源头。那么这迷茫来自何处?来自人与自然今天已出现的(生态)裂隙!我想,画家一定是因为采风的印象在内心中唤起的共鸣才写出了这样一张不仅有着传统渔人坚毅与苍桑的脸孔,还写出了那些许然而却深沉非常的迷茫。我顿时明白:这才是飓风,在这墨写的面容上的“飓风”!
《渔事·出潮》180×150cm 2008年
除了和渔家情感的共鸣,画家向钧内心中还另有一种“飓风”。这其实是他寻求表现手法的创新而在头脑中激起的风暴。向钧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得到过名师指点,在传统水墨人物表现和现代人物造型方面都有坚实的基础。然而作为一名当代中国的、在艺术上有理想有追求的人物画家,一个难题长久以来一直摆在他的面前,那就是如何在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基础上再向前进,有所突破。在这个问题面前,他曾陷入深深的迷茫。直到那一天,海岛采风时感受到的渔家汉子的迷茫与他在艺术追求上的迷茫,这两种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迷茫竟然相互撞击,相互鼓荡起来,在他的脑海中形成飓风,也酿出灵感——他终于寻找到艺术创新的突破口:要在渔人那饱经苍桑的有意味的面孔上寻找、表现审美的价值。
《渔事·网纲》180×150cm 2008年
然而,摆在向钧面前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可说是巨大的。中国传统的水墨人物画在技法上大体以线描为基础,间或走向另一极端,即泼墨。但无论是线描还是泼墨,都弱于表现人体的,尤其是人物面部的结构。与此情况相应的,是中国水墨人物画重神似而轻形似的传统。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起有徐悲鸿、林风眠、蒋兆和等人取西方绘画之法对中国画加以改造,开创了现代中国人物画。特别是徐悲鸿和蒋兆和一派,成为后来中国水墨人物画的主流。但这一派的人物画仍旧是以中国传统的线描法为基础,只不过在其中加入了西方素描把握结构的元素。因此这些作品尽管大大提高了写实的品质,却也淡化了中国传统人物画写意的风格。尽管如此,似乎并不能为此而苛求这些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开创者,因为写意与写实看来实在是两种难以调和的对立元素。
《中国老挝一路欢歌》200×200cm 2017年
在他们之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也有不少勇于探索的中国水墨人物画家,试图在作品中让这两种元素“相长”而不是“相损”。但往往最终依然是写实与写意“两张皮”,例如我们常常可以见到的那样,衣着和衬景写意而人物的面部却是写实的。现在,向钧要以水墨创作一幅面部特写的人物画。多年来一直在心中涌动的创造的激情使他无法按照前辈们开创的道路亦步亦趋地构成一个写实主义的面孔,但要成就一幅写意的面部特写,他又感到这简直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然而他却自知没有退路。带着多少有些“不成功便成仁”的悲壮情怀,他开始了创作,反复地构思,反复地推敲,底稿打了一遍又一遍。有时候他觉得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便在画室里独自引壶觞浇胸中之块垒,醉卧至天明……终于有一天,他幡然醒悟:要在水墨的流动中抓住结构!于是就有了这幅《渔事·飓风》。
《民族林组画·蒙古》 200×200cm 2020年
这幅画中人物的面部几乎占据了画面的二分之一,而且画出的还不是完整的面孔。对象在画面上的截取就已经体现了构图的心机。这样大的一个面部完全是用水墨勾、染、皴擦而成的。在几乎完全省去了线条的画面上,墨染的效果被极大地显示出来。墨块与留白构成了基本的明暗印象。这使得渔人左面额上的那片白光产生了明显的流动感,让读者恍惚:似月光融融,似波光闪闪。渔人肩上的浓墨与背景的淡墨渲染出有些抽象感的深度空间。在这写意的墨色之中,向钧以素描的手法驾驭毛笔的勾擦,以留白的高光效果呈现面部的体积结构,终于让读者看到了一张肌肉曲扭布满沟壑的、充满感染力的面孔。显然,我们的画家成功了:素描的写实与笔墨的写意在这张面孔上完全没有了简单的对立却实现了相反相成的效果!
《民族林组画.栗粟》200×200cm 2020年
《渔事·飓风》标志着画家张向钧在水墨人物画创新上找到了自己的道路。通过这幅画所体现出来的创作手法,核心在于素描的结构与水墨的流动尽可能完美地结合。这样的作品仍然可以说是大写意的,但却是一种独特的大写意,一种嵌入了写实脉络的大写意。它实现了新水墨人物画在集中西画法之长方面的一次极有意义的尝试。我们说这是借鉴西方人物画的方法对中国传统水墨人物画的一次改造,但我们何尝不能说它是以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方法对西方传统人物画的一次改造?有趣的是,在西方传统人物画当代的种种自我变革中,我们也曾看到若干新表现主义的尝试,而其审美旨趣与《渔事·飓风》竟是何其相似!
二○一二年七月十九日于珠海安平台思墨斋
《彝山传情》200×190cm 2016年
《旧梦·老宅》200×200cm 2000年
《西部放歌》200×200cm 2018年
《立夏》 200×115cm 2002年
《老船长》170×97cm 2003年
《老钟叔》200×115cm 2003年
(主题创作)《雪线·纳木措》170×97cm 2010年
(主题创作)《雪线·晒佛节》170×97cm 2010年
《我亦闲中消日月》 130×65cm 2015年
《抢滩登陆》 200×200cm 2018年
《极地》 200×200cm 1993年
《第四代》 200×110cm 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