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炉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鼎”。中国古代青铜鼎有烹煮肉食、祭祀等用途,祖先倾其所有,向天祈福,求神灵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国家平安,但这同今人所见的香炉还是两码事。
图1 清中期青花海水二龙戏珠纹筒式香炉
图2 清中期青花龙纹筒式香炉
图3 晚清青花龙纹香炉
图4 清代青花五爪龙纹筒式香炉
图5 嘉庆海水白龙纹香炉
香炉起源于何时,尚未有定论,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爵炉则古之爵,狻猊炉则古踽足豆,香球则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铸而象古为之者。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
图1,紫阳博物馆藏有一件青花海水二龙戏珠纹筒式瓷香炉。高18.5、口径19.5、底径17厘米。此香炉造型口径略大,底径略小,成筒状,矮平三山凸状足,足面露胎,其周外施釉,底中部不施釉,上有炉主墨书楷体“许氏”二字。圆唇,外沿饰双弦纹一周,外壁下沿亦饰双弦纹一周,上下弦纹之间为主体纹饰,绘四爪双龙戏珠图,在海水之上腾跃。双龙睁眉瞠目,炬眼炯炯,张牙舞爪,刚劲有力,整个画面描绘洒脱自然,生动传神,气势磅礴,构图有致;内壁施白釉,拉坯痕清晰可见。其特征显示,此炉为清中期器物。
图2,清中期青花龙纹筒式香炉。高17.5、口径16、足径15.5厘米。香炉圆唇,口沿下饰一周粗弦纹,外壁下边饰一周细弦纹,两道弦纹之间是外壁主题纹饰带,为双龙戏珠图,双龙张牙舞爪(四爪龙)在海水之上翻滚腾跃,还饰火焰纹、如意云纹相间;底沿下塑三只山形矮平圈足,底面露胎,但其中间点涂一平圆釉,很是特别。青花发色浓艳晕散,内壁施白釉。此为爱好青花瓷藏友之宝物。
图3,晚清青花龙纹瓷香炉。高27、口径29厘米,直筒形、圆口沿、矮圈足,上端稍粗、下端稍细、腹部上为云纹下为海浪纹,中间为二龙戏珠,仰首、露齿、张口、尾巴翘起、眼睛如注、五爪如钩,具有较强的动感,呈活灵活现、腾空飞舞之势。此炉釉色艳丽晶莹、胎质坚韧细腻、纹饰清新流畅、绘画技艺精湛等方面看,均有其独到之处。此为爱好青花瓷藏友之宝物。
图4,清代青花五爪龙纹筒式香炉。高13.5、口径15、足径12厘米。香炉造型口底大小相若,成筒状,浅宽圈足,类似玉圜底,足中心为釉底。香炉外壁主题纹饰为双龙戏珠图,内壁施白釉,拉坯痕清晰可见。
此件青花五爪龙纹香炉,纹饰布局繁复,龙纹气势磅礴,五爪龙纹绘画线条细硬流畅,保存完整,在民窑瓷器龙纹图案中,画五爪龙者较为少见。此为爱好青花瓷藏友之宝物。
图5,嘉庆海水白龙纹香炉。高15、直径23.3厘米。口、底径相若,成筒状,平口面饰回纹一周,假圈足,底浅凹,露胎。内施全釉。外壁在上下双弦纹之间是主体纹饰,饰蓝釉留白海水五爪二龙戏珠纹。两条矫健威猛的白龙在苍茫无际的大海中遨游,白龙扬首曲体,须发飘扬,四肢伸张,呼之欲出。青白相间的波涛上下翻滚,汹涌澎湃,又见点点黑斑,大有铺天盖地、水珠激溅、迎面而来之感。尤其是以青花点白龙双睛,愈显神采。
藏友这件嘉庆海水白龙纹香炉,釉水明亮肥厚,青花发色纯正艳丽,典型清中期特色。
古代龙纹图案使用有严格规定,古代社会虽对龙赋予了种种神性,但并没有把龙当成是天子专享的神兽和皇权的象征。在民间与龙共舞的游戏十分普遍,如端午节的“赛龙舟”、元宵节的“舞龙灯”等。
龙真正体现皇权威仪,成为皇室专属那是元朝以后的事了,在元朝民间只能用三爪、四爪龙纹。到了明代龙纹图案正式归属于至高无上的皇权。民间老百姓使用龙纹皆触犯礼制,僭越可遭杀身之祸。清代中早期民间沿袭元朝的规定,可使用三爪、四爪龙纹,五爪龙仍禁用。清中期以后民间逐渐有使用五爪龙纹图案装饰青花瓷器,但数量有限。
龙纹作为我国传统古纹饰的代表之一,常被运用在宗教、政治、艺术、文学等领域,明清时期是龙纹图案发展的鼎盛与成熟期。
龙纹大致可分为团龙、蟠龙、行龙、云龙、海水龙、穿花龙、九龙、十龙、二龙戏珠、教子升天、龙凤呈祥十一种样式。海水龙纹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不仅在诸多朝代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在现代产品设计中也时常可见。从文化角度说,海水龙纹图案符合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逆流而上、豁达乐观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