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直上”瓷画产生的历史背景
http://www.socang.com   2020-09-07 17:26   来源:收藏快报 曹兆燎/浙江金华

 

 

图1

  明嘉靖帝名叫朱厚熜,他是继明正德皇朱厚照而为帝的,他和正德皇是同祖父的堂兄弟,朱厚照死后,由于既无子嗣又无兄弟,所以当时的首辅杨廷和便以宗支最近,在遗诏中选定了已袭封为兴献王的朱厚熜继为帝。朱厚熜继位后,却还想把他死去的父亲朱祐杭追封为帝并入祀太庙,把他的生母也尊为皇太后。这种做法有违传统正规的礼法,几乎惹得通朝官员的极力反对。嘉靖固执己见,一心想要达到他的愿望。于是两百余位朝廷大臣在左顺门跪请嘉靖改主意,“憾门恸哭声震阙庭。”这就是嘉靖初年的“大礼仪”之争。

图2

  就在嘉靖一心想达到目的,但又苦于并无理论根据,无法和反对的群臣相互辩驳,觉得很孤立苦恼时,有一个人出现了,他就是张璁,是个七试不第,到四十七岁才中进士之人。正在“议礼”之争胶着状态的时候,他看出了是个进身的机会,于是上疏说明“承统非继后”,为嘉靖找到了理论根据。后他又写成“大礼或问”一文奏上,更是得嘉靖的欢心。后来还有桂萼、席书、方献夫等人的帮助,与通朝的反对诸臣展开了争议和辩论,一直争论了好几年。张璁、桂萼等人便被称为“议礼诸臣”。

  嘉靖在孤掌难鸣时候得到“议礼诸臣”的助力,龙颜大乐,把他们看作自己的心腹,对第一个不畏众议,胆敢为他找到理论根据,并成为他的论客张璁,更是视为首功之人。对他不遗余力地加以提拔,从他上疏议礼,只用于短短六年的时候,便从一个在部观政(没有级别,士子进士及第后并不立即授官,而是派遣到六部九卿等衙门实习政事,这是明代进士观政制度,此制度肇始于洪武十八年,贯穿有明一代,奄至明末尚存)的闲员,升任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而入阁为相,升迁之速,实在是很少见的。张璁是正德十六年(1521)辛巳科的进士,得中六年便得入阁,足见嘉靖对他的提拔和信任。有明一代,从释褐(即中式得官)并入阁,比张璁升迁更快的只有两人。一个是在张璁之前,是正统十三年(1448)戊戌辰科的状元彭时,他在中状元的次年,便以修撰之职入阁,在明代诸臣中,算是入阁最快的。另一个则是崇祯年的魏藻德,他是崇祯十三年(1640)庚辰科的状元,到崇祯十六年(1643)便以少詹事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从得中到入阁不到三年。升迁之速仅次于彭时。不过彭、魏二人入阁虽速,即大不同于张璁,首先他们二人所中的都是通榜第一,“一甲一名”的状元,又都是适逢时局危急,彭时中状元后正值多事之秋,魏藻德时则是遭遇李闯王将攻至京城,崇祯有意让他辅佐太子移驾逃往南京以留后路。才使之入阁的。彭、魏二人所具备的条件,张璁可以说是一无所有。所以他的快速升至入阁才更显得是个异数。另一个略次于张璁的议礼之臣——桂萼,也受到了火箭式的提拔,他是在嘉靖八年(1529)二月带有少保兼太子太傅的官衔被任命为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入预机务的。他比张璁入阁稍晚,在正德六年(1511)中进士,比张璁早十年,张璁和桂萼所中的名次都偏低,张璁中的是二甲第七十八名,这样的名次已经低到很难有被选中庶吉士的希望,桂萼所中的名次更低,是三甲第六十二名,连在京为官的机会也都难得了。他在议礼前便做过好几任知县,后来才辗转活动到得为南京刑部主事。他与张璁便是在南京刑部共事时相识的。他也是最先赞助议礼的人。

  “议礼诸臣”以迎合嘉靖追封其父为帝,并将其牌位入祀太庙的主张,都得到了非同寻常的拔擢和升赏,有的入阁,有的虽未入阁,也官运亨通,位列九卿从此飞黄腾达。议礼派“以片言至通显”,“官阶躐登一品”,在人品上受到了举国上下的鄙视,其中张、桂二人更是受到阁内、阁外朝臣的轻视,认为“不以其道得之”,与和他们同朝为官为耻。表面上“议礼诸臣”获得了胜利,得到了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功名、前途。但实际上他们还是不为舆论所容,举国却把他们看作离经叛道、谄佞耻之小人。

  在明万历年间的青花瓷上出现了很多“青云直上”的瓷画(见图1、2)。这些瓷画上,在朵朵青云之上,站着头戴乌纱帽,身穿束带圆领衫的人。只不过乌纱帽少了“平施两脚”(乌纱帽两侧伸出的两只象征官级的帽翅),是不是在暗喻前朝“在部观政”之闲官,从“议礼之争”之后青云直上,反正“议礼诸臣”“深得帝眷”青云直上是路人皆知的。

  “大礼仪”不是简单的仪礼之争,而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而新旧政治势力的较量,嘉靖假助于大礼仪组建自己能够掌握的人事格局,这是嘉靖最大的政治收获,随着嘉靖时代的真正到来,朝臣中想方设法迎合帝心的都平步青云之上,不信你看,嘉靖十七年后,内阁十四辅臣中,徐阶、顾鼎臣、严纳、夏言、郭林、严嵩、袁炜、高拱、李春芳等,都是善写道教青词合帝心而青云直上的。也正因为嘉靖的独行、专断、腐化、迷信,朝臣中谄陷阿上之行盛行,政风日益败坏。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瓷画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