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是我国传统工艺类文物中的奇葩,其历史悠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中曾出土一只朱漆木碗,距今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
漆器具有胎轻体薄、坚固耐用、防腐抗酸的特性,加以装饰华美,色彩绚丽,又具有审美价值。漆器历经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创新,品种丰富,技法考究。
据明代隆庆年间漆工名匠黄成所著《髹饰录》,漆工技法有十四大类,一百多个品种。制作漆器一般分为制胎、涂漆、彩绘、打磨抛光、烘干等步骤。
胎骨有木胎、脱胎、竹胎、皮胎、瓷胎、金属胎等。漆器的主要装饰方法有彩绘、堆漆、镶嵌、描金、描油、雕漆等。就目前漆器的收藏情况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出土器物、一类是传世器物、元代以前的漆器以出土为主,元代以后的漆器以传世为主。
出土的漆器由于长期在地下埋藏,朽烂和变质较多,而且大多饱含水分,当保存环境发生变化之后,会发生开裂、收缩和变形,故应进行脱水处理,使其定型。
对于一般收藏者来讲,不大可能有出土的漆器制品。故这里不做详细介绍。对于那些传世漆器,最主要的是防潮。由于漆器的表里不一,即外表为漆,内里为竹木或其它材质,一旦受潮,其膨胀系数不同,肯定会造成漆皮的脱落,另外过于潮湿的收藏环境易滋生霉菌,但是过于干燥的气候,易使器物开裂,所以适宜的相对湿度范围应在50%-60%之间。
如果器物的外表已出现裂缝,为了防止缝隙继续扩大及有害物质侵入胎骨,必须予以修复。最有效的办法是以硝基清漆加稀料稀释后渗入裂纹之中。也可以用环氧树脂修补。
在修补时对溢出的液体要及时拭去,最后补色、上蜡、抛光。对于已经脱落的漆皮、在器物本身经过脱水处理后。可以采用乳香胶、松香、石蜡等将其贴到原脱落处。由于漆器缺少大件,故在收藏时应采用盒装,不要裸露放置。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会使器物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环境之中,而且也可以避免因不慎造成的损伤,如碰撞、跌落等。另外,漆器切忌使用化学溶剂擦拭,特别是表面有彩绘的器物更要注意。
漆器的品相包括漆面的完整程度,是否有脱落及开裂,同时还包括其制作工艺。漆器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的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迄公元前5000-前4000年的河姆渡文化,下至清代。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就胎体来讲,有竹、木、织物、金属、皮革等材料。
器型有生活用具和祭祀器及乐器。成型工艺有旋制、剜制、卷制、拼接、脱胎等。装饰工艺有单色、罩漆、描漆、描金、堆漆、填漆、金、雕漆、雕填、螺钿、剔犀、百宝嵌等。
漆器的历史价值极高,涉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如商代漆器上的纹饰,显示了成熟的青铜器对漆器装饰的影响。战国时的薄木卷胎漆器表现了成型工艺的进步。魏晋时期漆器的渐少,说明了青瓷器兴起对漆器的冲击。而唐代金银平脱漆器则展示了金属工艺的高超水平。
可以这样讲,每一历史时期的漆器都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而漆器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相辅相成,如明宣德时的剔红梵文荷叶式盘,造型逼真,刀工精细,艺术价值极高。而盘底黑通光漆,漆质断纹,条条相叠如蛇的腹部纹,俗称“蛇断纹”,为断定明宣德漆器的依据之一。
漆器的经济价值取决于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一般来讲,制作工艺相差无几的器物,以年代久远,并且反映了当时漆器制作工艺水平的价格较高,而同等年代的器物,则以工艺是否精湛決定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