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潇湘竹石图》,中国美术馆藏
苏东坡举世名作《潇湘竹石图》,在古代南京一李姓人家历经8代人的收藏,跨越近2个世纪(1370—1558年)的漫长时空,成为收藏史上的一个奇迹。
苏轼《潇湘竹石图》局部
杨慎题画诗手迹
邓拓书作
明洪武二年(1370)金陵梁台(今江南京江宁区湖熟镇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读书楼遗迹)有个叫李秉中的商人,从本地另一商人杜德甫手里购得《潇湘竹石图》,如获至宝,由李秉中的长子李从善重新装裱后,作为镇宅之宝藏于家中。那年李从善刚过而立之年,家添一宝,喜气盈门,举家荣光。
明代人在文化取向上比较推崇杜甫、李白、苏东坡。一天,好奇的李从善了解到梁台杜德甫购得苏东坡《潇湘竹石图》的情况:
元惠宗元统二年(1344),湖南收藏家杨元祥,因15年前在湘中故家见过苏东坡的《潇湘竹石图》,并有幸成为在此画上留下墨迹的人。后来湘中故家因经济拮据,欲将其出售变现。毕竟是历史名人的墨迹,价格不菲,一时难有买家问津。杨元祥跟金陵梁台的杜德甫是故知,深知他有能力购买此画,于是,推介其购买成交。从此,苏东坡的名画《潇湘竹石图》, 由湖南流转到明代南京商人杜德甫手中,开启了此画在南京的收藏历程。
可是杜德甫并不十分喜好收藏,他购得《潇湘竹石图》不久,遂以高出购买价获利,转卖给了本地商人李秉中。
若要追根溯源,湘中故家是通过什么渠道得到苏东坡名画《潇湘竹石图》的呢?并未有所交代,杜德甫不得而知。如湘中故家秘而不宣,恐怕连推荐此画卖给金陵梁台杜德甫的湖南收藏家杨元祥,也未必知晓,这是极有可能的事情。
其实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苏东坡这幅名画现在在谁手里、谁在拥有和收藏?李家父子购藏到苏东坡的《潇湘竹石图》虽然花了大价钱,但这种拥有委实是份荣耀和自豪,足可见苏东坡的绘画珍品,早在明代初年和元代就已成为各方藏家争相收藏的墨宝。
李秉中自己由于平时忙于生意场上的业务,就把收藏《潇湘竹石图》的事交给了儿子李从善具体负责。李从善有兄弟姊妹多人,父亲把这么重要的墨宝交给他管理是有原因的:他少年时曾拜元末明初南京画家马琬为师,学过3年多山水画和花鸟画技法,打下了绘画基础。成人后的李从善,因父亲生意需帮手,只得忍痛割爱,与画家梦失之交臂。即便如此,每遇闲暇,李从善不忘习书作画,画山水、画花鸟、写书法,家庭成员各卧室、厅堂及李氏祠堂里张挂的书画作品,都是他平时的习作。李家墨味书香浓郁,彰显《潇湘竹石图》收藏之家的艺术氛围。
一宝在手,爱不释手。每次打开《潇湘竹石图》卷轶欣赏时,李从善都有温故而知新的感觉:画面上两块石头,几丛疏竹,左右烟水云山,氤氲缭绕,景色苍茫,充满了文人画的气息,让他在这窄而长(长106、宽28厘米)的画卷中如阅千里江山,如观万霭迷蒙,一幅浓缩的山栖谷饮般自然景观,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他的眼帘。李从善每每陶醉其中,对收藏苏东坡的传世名作《潇湘竹石图》,格外充满了信心和兴趣。
一次,李从善在研读《潇湘竹石图》落款时,看到“轼为莘老作”的五字款识,知道了《潇湘竹石图》是一幅赠予画。受赠人“莘老”就是大名鼎鼎的孙觉,苏轼、王安石、苏颂、曾巩的好友;“北宋四家”黄庭坚的岳父;秦观、陆佃、王令的老师;出任过湖州、庐州、苏州、福州、扬州等七州知府。李从善还读过孙觉《知福州》这篇名文,知道他是一位爱民和亲民的好官。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孙觉与苏轼同年进士及第,两人由于政治观点相同,思想情感亦颇为接近,成为志同道合、亲密无间的好友。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孙觉因上书《论副相邵亢不才》一状,落下遭遇弹劾的“罪证”,被宋神宗贬谪越州(今云南曲靖)通判,与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副一样,遭遇政治迫害,他俩是当时朝廷内外无人不知的难兄难弟。患难见真情,苏轼专门创作《潇湘竹石图》赠予孙觉,可见他俩的友情多么深厚!
聪明过人的李从善从中理出头绪:《潇湘竹石图》是苏东坡被宋神宗贬谪黄州期间赠予孙觉所作,时间大约在1080年—1084年之间,屈指算来,此画已经历了300个年头。横跨两宋及元代,流转到明初南京李家,与之结缘,实属委重投艰,难能可贵,荣耀珍藏!
然而,对于此画何时从孙觉后人手中流出,李从善不得而知。但他认为,湘中故家获得《潇湘竹石图》之前,画面上已留下元代多位收藏家钤印与题款字迹。说明在这之前,此画在民间早就开始流转,若按一处款印一人收藏计,到他已是第18位藏宝人。
收藏苏轼的《潇湘竹石图》,对李从善来说,不是收藏财富,而是在尽一份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义务。用他常挂于嘴边的话说:“得轼之墨宝,获责之紧要,藏室之一隅,尽世代之能事。”苏轼是北宋文化巨擘,李家有幸收藏到他的绘画墨迹,机会难得,意义非常。所以李从善每每想到这些,爱惜《潇湘竹石图》之心油然而生,视之如同自己生命。
天长日久与珍宝朝夕相处,李从善摸索出自己一套收藏绝技和保管方法:春透光、夏晒伏、秋展露、冬深藏。春天要让画作尽可能有充足的通风透光时间;潮湿的梅雨季节过后,为防止画作霉变要做晒伏处理:秋天要常把画卷平展开来,保持整幅卷轴柔韧度和画面的色泽;冬天要把画作深藏在密封的箱子里,放入樟脑丸等消毒防霉。李从善后人一直仿照此法收藏《潇湘竹石图》,保证了画面完好如初,无一处破损和霉烂,创造了历史名人书画墨迹百年收藏不变样的奇迹。如今我们能看到品相较好的苏东坡存世名作《潇湘竹石图》卷,跟南京李家曾经200年精心收藏与爱惜是密不可分的。
光阴荏苒,春去秋来。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在南京李家收藏了188年的《潇湘竹石图》,被第8代传人李甲峰携卷离开南京来到江阳(今四川泸州),在这里他偶遇归故途中,在此落脚的年近古稀的明代文学家杨慎即升庵,席间二人赏画论评,举杯畅饮,交谈甚欢。
杨慎状元出仕,名重一时,因嘉靖七年“大礼仪”事件,被明世宗朱厚熜流放云南边陲30年,他做梦都没想到能在江阳见到苏东坡《潇湘竹石图》,为之惊叹不已,欣然在李甲峰携带的画卷上,留下一首赏析画作之七言长歌,包括正言168字,落款小跋44字,合计212字的状元杨慎书法墨宝真迹:东坡学士湖山暇,南国清游继颜夏。舟楫行供苕霅吟,云烟坐入潇湘画。越人翠被雨波寒,官奴锦瑟歌声阑。挥毫写尽风中态,掀舞犹疑掌上看。琅玕落纸珠生唾,画绝名縑诗寡和。未论名价重三都,先遣风流惊四座。先翁去后几百秋,江光清彻鱼龙收。三湘夜冷黄州梦,九疑云远苍梧愁。君从何处得真迹,云是世传珍且惜。金陵携来到江阳,捧示当风开盈天。江湖散人天骨奇,抹月披风画里诗。散花楼上新知乐,且听离筵唱竹枝。甲峰李子沛自留都来江阳,邂逅江山平远楼,出此卷,席上率而跋此。嘉靖戊午秋八月二十日,升庵杨慎书。
杨慎的墨宝无疑给《潇湘竹石图》增色不少,其跋文本身亦具有非常珍贵的艺术价值。专家们认为,这在国内现存升庵真迹墨宝中,首推珍品。
从洪武初年李秉中购得此画,传与其子李从善,到嘉靖年间李甲峰时已8代人。金陵李家得此画代代相传,视为绝世珍宝,其间近200年的收藏史。往事越千年,南京李家拥有苏东坡的《潇湘竹石图》收藏史,迄今算来占据了1/5藏时,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啊!
北洋政府之时,苏轼《潇湘竹石图》与《枯木怪石图》皆为“方雨楼”所藏。《枯木怪石图》从山东藏家而来,《潇湘竹石图》则一直为这间京师古玩店的收藏。两画皆被白坚夫买下。白坚夫后把这两幅东坡画作都售出。《潇湘竹石图》是邓拓1961年在北京荣宝斋发现的,他倾产以1万元高价购回,后来将其赠予中国美术馆。《枯木怪石图》相传卖给了日本藏家,收藏于日本阿部房次郎爽籁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