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同为天心阁题“麓屏耸翠”匾额
http://www.socang.com   2020-08-18 17:06   来源:收藏快报 沙伟/湖南长沙

 

 

图1 舒同题“麓屏耸翠”现场照

  曾被伟人毛泽东誉为“党内一支笔,马背书法家”,以飘洒圆润、宽博端庄之“舒体字”开一代宗风的现代书法大师舒同(1905—1998),其书法作品在海内外可谓闻名遐迩、备受推崇。新中国学术界的标志性领军人物王元化,不仅高度评价其书法雍容大度、质朴无华,而且还盛赞“字如其人”“不带任何眩人眼目的做作之习,只有一种精神内敛、气度厚重的自然气韵”。

图2 舒同为天心阁题“麓屏耸翠”匾额

  舒同独创的“舒体”自称为“七分半书”,即在根植颜体的底蕴上,分别采纳篆、隶、楷、行、草、颜(真卿)、柳(公权)七体各一分,何绍基书法半分,再融诸体为一炉而自成风格。其书法有三个特点:一为“圆”,圆笔比方笔多,且起、落笔和造型通常浑圆而锋芒不露,而点如危石落地。二为“直”,作品一般以直挺且庄重劲健、活泼流动的直画为主;但直而不呆、外柔内刚,既筋骨内含又生气贯注,就像是“绵里裹铁”一般。三为“润厚”,即圆润饱满的线条在吸收宋人笔意的基础上,不但潇洒超逸(润),而且凝重沉着(厚);特别是在横、捺笔画的运作上,尤为明显。有如舒同的行草代表作之一“麓屏耸翠”匾额,就充分彰显了这些“铮铮铁骨铸书魂”的书法特征(图1)。

  “麓屏耸翠”匾额(图2)纵64.5、横192.8厘米。其黑底烫金字,樟木材质。匾额题于1983年春,现悬挂于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天心阁的“北拱”附阁一楼。天心阁雄踞于湖南省会长沙东南角的古城墙之上,历来是古城长沙的标志性建筑和地势最高处。它始建于明万历年以前,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1938年该阁不幸毁于“文夕大火”,1983年进行了重建。重建后的天心阁雄伟壮观,呈“一主两附”之翼状布局。其主阁为三层三重檐歇山顶仿木结构,两座附阁位于主阁的南北两侧;南附阁叫“南屏”,北附阁称“北拱”,均为两层重檐歇山顶仿木结构。1983年该阁重建之初,原长沙天心书画院院长黄文华为增添其文化底蕴和氛围,专程前往北京向舒同求字,此匾即舒老欣然为天心阁所题,且有当时舒老挥毫泼墨的老照片为证。其中“麓屏”特指长沙岳麓山,而“耸翠”则形容山峦、树木等高耸苍翠;四字意即登临天心阁能站得高、看得远,包括岳麓山在内的全长沙景象,皆可一览无余。

  历代成功学就颜体的书法大家,如乾隆时期的钱沣、道光年间的何绍基、民国时期的谭延闿等,多以写楷书为主。而相较既能楷书又能行书、草书的舒同,有些笔法则近似颜体但又别具一格、自成一派,且极具雄浑博大、外柔内刚的书法艺术特点。单从“麓屏耸翠”匾额来看,其“舒体”在庄重中不失轻松,于雄健中又不失潇洒,可谓运笔灵活自如,似乎能见作者在“文革”后的艺术再次焕发青春,落笔时下笔有神的爽心惬意。

  上世纪80年代,是舒同艺术生涯的巅峰期。此时其作书法除格调明朗清新、气势宏大且意气飞扬以外,还一直秉承了奋发向上的精神意识。其艺术远离了无病呻吟的痛快大方,充满着刚健雄浑的文化自信,体现了军旅书法家特有之积极进取的人生情调。同时其书法还富有强烈的力感,于字里行间中不仅充斥着饱满的张力,而且还洋溢着健康浪漫的激力。这在天心阁“镇阁之宝”之一的文物典藏——“麓屏耸翠”匾额中,即可见一斑。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舒同为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7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