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宋代磁村窑兔毫釉碗
淄博磁村窑是我国北方古代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从唐代开窑以来,经五代,到宋金,直到元末,屡创辉煌,成就斐然。所生产的瓷器,精细粗犷并存,豪放工致兼有,被誉为中国北方民窑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其中所创烧的茶叶末釉、油滴釉、鹧鸪斑釉和兔毫釉瓷器,更是达到了当时艺术釉瓷器的高峰。
图2 宋代磁村窑鹧鸪斑釉碗
图4 宋代磁村窑鹧鸪斑釉瓷器残片
图3 宋代磁村窑鹧鸪斑釉碗
釉是附着于陶瓷坯体表面的玻璃质薄层,瓷器施釉不仅提高机械强度和降低吸水率,而且可使其表面光洁、美丽,使瓷器器皿除实用外,更具观赏性,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纵观中国的陶瓷史,不同历史时期各地瓷窑生产出的瓷器产品,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釉彩品种。淄博窑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已开始用绿色铅釉装饰陶制冥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高温青釉和低温黄釉。唐代,淄川磁村窑烧造的黑釉瓷以釉质晶莹滋润和色黑如漆闻名天下而独秀一时。至宋金,除黑釉瓷继续烧造外,用白色化妆土外罩透明釉生产的白瓷以及黄釉、青釉、酱色釉瓷器已非常盛行。这时的艺术釉——名贵的花釉瓷器鹧鸪斑釉和兔毫釉瓷器已经十分成熟。
花釉是在单色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靠其颜色和纹理变幻形成自然装饰的艺术釉。釉面呈现两种以上的相异色,构成流纹色丝斑块。是用含两种不同金属氧化物呈色剂的釉料,在胚体上两次施釉,高温烧成。因是在窑内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复杂多变的颜色和生动美妙的流纹,故又称窑变花釉。具有色彩丰富、美妙自然、斑驳陆离、变化万千的艺术装饰效果。淄川磁村窑在宋金时已能生产花釉瓷器,主要品种是兔毫和鹧鸪斑。
兔毫釉是用含氧化锡、氧化锌两种不同金属氧化物呈色剂分别配制的釉料,分次在坯体上施釉,高温烧成后会呈现出黄褐色的毛状纹,并从釉层深处向外放射,犹如兔子的细长毫毛披覆在瓷器上,从而得名。其毛色柔和,流纹逼真,极具美感。
磁村窑发现的兔毫瓷器(图1)主要产在宋金时期,器型主要是碗和盏。其釉上的流纹宛如微风吹拂的兔毛,又像漆黑夜空中绽放的礼花,闪闪烁烁,多姿多彩。这种变幻微妙的色釉的形成,完全出自施于胎面的不同层次、不同色调的釉料,在窑炉中融熔、流淌和相互浸润的结果。兔毫釉瓷器的烧制技术比较复杂,磁村窑匠师们首先创造了在胚体上重叠施釉的新技巧。不同的釉料在高温下会有不同程度的膨胀,冷却时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收缩,因此,一种釉料覆盖在另一种釉料上,必须要求两种釉料保持一致的热胀冷缩,才能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同时,在二次施釉时,还要注意把握底釉的干湿度。兔毫釉瓷器的烧制成功,说明宋代淄川磁村窑的制瓷艺人已掌握了这些复杂的调配施用釉料的方法和技术,从而为单色釉瓷系的美化装饰开辟了新的途径。磁村窑宋代兔毫釉瓷器淡浓匹配相宜,毛毫轮廓清晰,生动传神,古朴自然,其美学价值和观赏性足以与著名的建窑“天目”釉盏媲美,极为难得。
鹧鸪斑釉就是在黑釉、黄釉、黄褐釉面上饰以色彩斑釉的瓷器。烧成后呈现出像斑鸠脖颈上多色羽毛一样的色彩,故名,也有的称为玳瑁釉。最早记载于北宋陶穀《清异录》:“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这种釉上彩斑点是用与底色不同的釉料随意洒刷上的,在窑中高温烧制时,釉层和彩斑熔融流动、浸漫,形成二液分相釉层,有的作有规则的排列,有的纹样不定形,烧成后的这种窑变斑纹淋漓酣畅、变幻多端,似无意,实有形,妙趣横生,魅力无穷。由于装饰在深色釉上,浅色的彩斑更显得清新典雅、生动醒目。绚丽斑斓的釉色,为后来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大放异彩,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磁村窑生产的鹧鸪釉瓷器(图2、3、4),大量发现于宋金时的窑址上,器型主要是碗和盘。生产技术已相当成熟。制作特点是釉层较厚,主釉色是黑色和酱色,不同的彩斑釉料点缀其上或夹在其中,在还原焰气氛中烧成后导致釉面斑斓夺目。斑纹有的像几片树叶,有的像一块泼墨,有的像几朵彩云,有的像一簇浪花,变化莫测。或规整,或飘洒,似有意似无意,率意醒目,妙趣横生。或深色釉衬出浅色斑,或浅色釉地上饰以深色斑,既层叠,又相间,深浅交错,对比强烈,奔放不羁,给人一种自然活泼、痛快淋漓的美感。彻底改变了磁村窑单色釉类瓷器的单调格局。磁村窑宋代的鹧鸪釉瓷器,“入窑二色,出窑万彩”,互变而奇,莫测如是,恰似“月夜望星空,晖晕自然成”,色釉斑纹无一雷同,天然成趣。形成了端庄雄浑、光怪陆离、神秘莫测的艺术风格,在所有磁村窑瓷器中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