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珊王朝(226—651)又译萨桑王朝,位于今伊朗一带。萨珊王朝系古代波斯最后一个王朝,因其创建者阿尔达希尔的祖父萨珊而得名,是波斯在公元3世纪至7世纪的统治王朝,亦是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国之后的首次统一,即波斯第二帝国。公元226年,萨珊王朝灭帕提亚王朝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新波斯帝国,长期与贵霜、拜占庭帝国、嚈哒人作战,疆域常有变化,但一直控制着伊朗高原属于今天伊朗的部分、今属伊拉克的两河流域以及今土库曼斯坦南部、阿富汗、巴基斯坦西部的大片地区。萨珊王朝崛起时,瓦解了当时已趋末路的贵霜帝国,后又长期与嚈哒及拜占廷争霸。
图1 萨珊王朝的俾路斯银币(正背面)
图2 嚈哒王朝仿俾路斯式的银币(正背面)
图3 嚈哒帝国底图
图5 佛像与菩萨像背后的火焰纹
图4 萨珊东部靠近贵霜西部的呼罗珊地区铸造的第纳尔金币(正背面)
波斯萨珊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丝绸之路”上与中国交往最为频繁的“丝路古国”。萨珊王朝曾十多次派遣使者前来长安,长期留居在中国内地的波斯人多达数千人。在许多史籍中,波斯人往往被描绘成带有传奇色彩的异域人物,波斯商人以能识别珠宝出名,常致巨富。唐代留居长安的波斯人,仕官者任四品至七品的萨宝府官,也有任武官等显职。图1所示是一枚萨珊王朝的俾路斯银币。正面为当时国君的侧面像。背面是萨珊王朝的国教琐罗亚斯德教的图案:正中为祭坛圣火,两边各有一名持仗的麻葛(祭司)伫立。这是上古时期中亚最古老的宗教,早在晋代就已传入我国,史称祆教、火祆教等,盖因其教义主崇拜火为根本特征,据传是由于伊朗中亚一带盛产石油天然气,古人不解其用,只知点火即着,因此认为是造物赐予的神火,进而发展出了教义崇拜。琐罗亚斯德教相信:至高神阿胡拉·马兹达创造了七大善物,分别是天空、大地、水、植物、动物、人和火。至今,7这个数字在具有波斯文化底蕴的族群里面仍然具有吉祥的意义。
据出土文物证明,琐罗亚斯德教至少在公元前1100年就已在两河流域和今伊朗地区流行,在公元前550年—前330年,成为波斯帝国的国教,并在萨珊王朝臻于全盛,传播到中亚广大地区。而上古波斯早已有密特拉(太阳神)信仰,崇拜圣火也就是光明之神当属自然天成。时至今日,在穆斯林占人口95%的伊朗本土,仍有少数的拜火教徒恪守祖先的宗教,在伊斯兰世界维系古老的波斯文明。因为他们不和外界通婚,保留了古波斯语,因而成为比其他伊朗人“更纯正的波斯人”。
而嚈哒是古代生活在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公元425年,嚈哒西出阿尔泰山,进攻萨珊王朝驻中亚的总督,此地本来是月氏人地区。公元560年,嚈哒彻底征服中亚、印度,月氏人地区随之改名为“粟特”,又名“温那沙”。公元560年之后,嚈哒人在原来萨珊中亚省(原贵霜帝国),比照贵霜帝国,建立国家。嚈哒王朝在公元4世纪中叶至6世纪中叶曾经独霸中亚和北印度,因处于联结中国、印度、南俄商道之中心,商业极为繁荣,但没有一个民族的来龙去脉比嚈哒人更令人费解。由于嚈哒本身没有留下历史记载,所以中外史籍对之有多种不同的译称和异译。古希腊和亚美尼亚学者称之为嚈带夷粟陀。中国古代称“滑国”。近代西方学者更多使用“白匈奴”一词,以区别俗称“红匈奴”的寄多罗匈奴人。
嚈哒钱币风格接近萨珊王朝,图2所示即为一枚嚈哒王朝仿俾路斯式的银币。正面的王像头戴盔帽,冠饰华丽,十分威武。背面也是祆教圣火坛及祭司图案。此币或属传世品,因其正面的人像已被磨损得平滑光秃、相貌难辨,且还有一个戳记砸上,证明其一直用到近代。这枚币比图1的萨珊币要小些。嚈哒的铸币没有自身特色,多以仿制其他货币为主。对于它的鉴别和解读仍未定论,有时常与西突厥币、笈多罗币相混淆,因此也造成鉴别和解读的困难。形式部分仿造萨珊币,部分仿造贵霜币。而嚈哒的历史也比萨珊王朝要模糊得多,通常就知道它是和萨珊同时期丝路上的一个王国,并经常与萨珊王朝交战,甚至连萨珊也一度臣服于它。公元567年嚈哒国被突厥、萨珊联合攻灭,享国仅有百余年。嚈哒人勇猛善战,期间曾征服康居、安息、疏勒、于阗等国。疆域东起葱岭、和阗,西达里海,东北抵天山北麓,南到阿富汗中部及印度西北部(图3)。至于嚈哒王朝是否也崇奉祆教,根据南北朝时的《梁书·西域传》记载:其国事天神、火神,每日则出户祀神而后食。这样的零星记载能否作为他们信奉祆教的依据,还很难定论。
其实从现存的钱币实物来看,不仅是嚈哒会仿制他国风格的货币,事实上连萨珊王朝也有借鉴仿制别国风格货币的情况。公元350—400年,萨珊王朝占领贵霜帝国的西部地区,鉴于贵霜传统的金币在丝路地区贸易中的巨大影响,因此发行了兼具贵霜和萨珊特色的贵霜—萨珊金币,萨珊君主采用贵霜式传统站像。图4所示就是萨珊东部靠近贵霜西部的呼罗珊地区铸造的第纳尔金币。该币直径34.63毫米,重8.29克,约公元325—350年期间发行。正面为贵霜式的盛装国君霍尔米兹德一世站像,其两个小腿之间是佛教的卍字吉祥符标志;背面是印度的湿婆神手持三叉戟和神牛南迪的形象。可见由于贸易以及战争的作用,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交流融通,促使货币也在相互影响与借鉴,所以在实物上就有了体现。
而祆教传入我国可是不争的事实,南北朝时的很多皇帝和贵族都是虔诚的信徒。拜火的信仰甚至都传染给了佛教,最终连佛教也借鉴吸收了光明火焰的信仰元素,来装饰佛菩萨身后的光圈,称作火焰纹。这种装饰风格一直沿用到今天,寺庙里的佛像与菩萨像背后都有这样的火焰纹,以示佛菩萨的伟大和崇高(图5)。
这几枚金银币都属于丝路货币,在一二千年前的丝绸之路上,无数的中外客商来来往往、穿梭贸易,东西方的货物商品经过许多次的转手交易,然后再到达对方的尽头,价格都不知涨了多少倍。买卖的支付结算都是使用上述的货币,所以每个商人都要携带大量的金银币,由于年代久远、战乱频繁,在当时丝路沿线就盗匪猖獗、危险重重,到今天古丝路附近都会有不少的钱币被挖出来。虽然几千年来的丝绸之路上有无数次的王朝更替与人口迁徙,其中究竟涉及到多少种钱币至今没有人能说得清,但这丰富的经历赋予了丝路钱币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历史价值。以至于在学术界,有一种观点倾向于将“丝绸之路”称为“钱币之路”。贸易的核心是商品交换,有了商品交换,自然就有钱币流通。因此,“钱币丝绸之路”的提法是成立的,内涵也是明确的。
其实丝绸之路的东端一直是在变迁之中,南北朝时东端是在北魏的京都平城,即今天的大同市。以后又迁到了洛阳;在汉唐时期是在长安;最晚到辽代,也应是在辽国境内。之后丝路没落,至宋代商贾皆走海路为主,从南宋开始海上贸易愈加发达,陆上丝路基本消失,直到元朝才稍有恢复。从西汉开辟的丝绸之路作为沟通东西方文明的通道,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商品财富与金银货币。须知中国古代银矿由于品质低劣几乎没法开采,主要依靠铜矿,所以只能铸造铜钱,因此我国古时的货币是采用铜本位的。
而银货币主要是通过外贸才能赚得到,用今天的观念来理解:铜钱就如同当时的人民币;银币银子就是那时的外汇,而外汇是要靠日积月累才能的充裕的。由此可见我们的先人早就在积攒外汇了,而不是现代才有这样的事情,这是中国人的本性使然。只不过陆上丝路运送的数量有限,以后的海路商道,船运的规模数量比之陆路要大得多,银子自然来得更多,才会有银本位的实施。而陆上丝绸之路其实就是中国赚取金银货币或者说赚取外汇的发端,是丝路让西方接触到中国的丝绸、茶叶,而中国人开始赚来银子,也接触到了外来的货品。这条商路存在发展了一千多年,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然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和现实意义,值得更加深入地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