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漆器工艺在我国历史悠久、成就辉煌,远在几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即有出土的漆器存在,而商代漆器也均有发现。至春秋战国及秦汉时代,漆器工艺更是发展的高峰时期,全国各地皆有出土。据不完全统计,在数以千计的漆器中,有不少是以猪为造型进行制作的,其形态、纹饰都美到极致,且件件堪称国宝。其中湖北荆州出土的两件猪形盒,就是其中的代表。
图2
图3
1986年,位于湖北省荆州市九店乡雨台村的江陵雨台山56号楚墓,出土了一件通高20、长43、宽15厘米的战国时代楚国漆器“彩绘猪形盒”(图1)。雨台山楚墓东面和南面为长湖环绕,西距襄沙公路(207国道)1公里,西南邻近楚故都纪南城东城垣,南距荆州城约10公里。自纪南城建成成为郢都后,楚人的墓地都在城外。楚人喜好“凿山为陵”,有择高而葬的习俗。因此,上层贵族往往选择离城远、地势较高的八岭山而葬,下层贵族和平民则就近埋葬在地势相对较低的雨台山。久而久之,这里便形成了一个大型平民楚墓群。
此“彩绘猪形盒”,由两只身体相连的小猪组成,每一只小猪都微微张口、面露微笑,呆萌可爱且灵气十足。它呈长方状,内空、挖制,以两块整木雕琢而成,两端都雕成猪首。其两个顺风耳朝后,周身用红漆绘成变形云龙纹,下有四足屈膝各朝两端。同时它的盖内侧和底部,还刻画有“*”图案的符号。此件文物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双头猪形,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并封”的形象。其形状似猪,前后有头,身体黑色。《山海经·海外西经》有载:“并封在巫咸东,其状如彘,前后皆有首,黑。”而《礼记·大学》还载:“鸡豖牛羊,民之所畜养以为财利者也。”其喻意,为致富、丰收。这件楚式漆器中的“彩绘猪形盒”习称“猪形酒具盒”(亦称猪形酒具漆器),属于当时饮食生活用器的“诸燕器”。凡与此相似漆器,则皆可视为双头猪的简化。该漆器于朱漆之盒内装有几个耳杯,外表髹有红、黄、灰和棕红漆的装饰图案的间隙中,难能可贵地绘出人物与自然景观;甚至具体之处,到了有狩猎人物、赶车人、牵马人和宴乐人物等场面。从造型可以收纳耳杯的功能和两端可以系绳索的凸出猪形,再加上装饰中人物的活动场景,这正是楚式漆器的典型特征——于功能性和寓意性上的巧妙统一,充分表现楚人与这一“并封”之神亲善与和睦的情感抒发。可以想象,当时的楚人族裔相聚,君子女眷,丽日郊野,筵席而坐,打开“并封”猪形酒具盒,注上琼浆玉酿,配以美食佳肴。时或,“并封”猪形酒具盒,也许还会用以祭祀天地、祖先。
2000年,坐落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观音挡镇天星观村的天星观2号墓,也出土了一件战国中期(大约公元前350—330年)的“猪形酒具盒”(图2),其现藏于荆州市博物馆。整器通长64.2、宽24、高28.6厘米,器盖胎厚1.9、器底胎厚1.1、腹深12.4、内空高10.1厘米,雕琢彩绘都十分精致。此墓由于清代时封土堆上曾修建过一座“天星观”道观,因而得名。其规格较高,有棺有椁,墓葬有多级台阶。虽然数次被盗,但仍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有青铜器、漆木器、竹器、玉器、石器、角器、骨器、银器等各类器物1430件。该墓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之多,在已发掘的江陵楚墓中是首屈一指的;而大批精美的漆木器,更是光彩夺目。这些色彩鲜艳的出土漆器,不仅为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该“猪形酒具盒”,呈椭圆形筒状,由两个厚木块分别挖凿成器盖和器身,深腹弧壁圜形底,扣合成器。外壁再加雕刻。两端对称,各有一个圆形外凸的猪“拱嘴”形“握手”(图3)。整器为双首连体、对称伏卧的龙。出土时内装三个耳杯(类似于今天的酒杯),故知其为酒具盒。另外,该盒两端首部眼睛圆而外突,角上盘,耳朝后飘于角下。头顶角根内侧,还安有作“捉手”用的铜环。全器内外光洁,内髹红漆;外髹黑漆为地,用红、黄、灰、棕红等色绘花纹。器中部绘四条单首双身龙,龙首下伏于器足两侧腿部上方,四条双身龙对称并列,上下盘绕于器身和器盖的中部。八条龙尾,两两并列蜷曲于四角的内侧。两端龙首的附近,皆绘变形凤鸟纹、卷云纹,四眼的上侧绘环形火焰眉纹。另在首两端头部的上下两侧、耳、足前方绘一组共八幅小画面的宴乐狩猎图。(杨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