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传情——著名画家陈若晖作品赏析
http://www.socang.com   2020-07-14 17:24   来源:yahoo-bj.cn

 

【艺术简历】

 

  陈若晖,1948年生,福建福州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福建省东方画院院长,原任福建青年社社长。福建省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委,福建省青年美协荣誉主席、福建省画院特聘画师、福建省政协特聘画师。

  长期从事美术创作与装帧设计,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览并获奖,作品被《美术》、《美术观察》、《中国美术》等海内外报刊选用。出版有《陈若晖画集》、《中国当代书画名家陈若晖专辑》、《陈若晖扇画艺术》、《陈若晖翰墨花鸟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精品选陈若晖专辑》等,编著《中外插图艺术》等书。

  1995年应邀率团赴台湾采访并在台北举办美术联展,1996年应邀赴新加坡举办个展,1998年应邀赴日本举办个展,1999年以来赴欧、亚、非、美、澳各大洲多个国家考察交流,并在希腊、俄罗斯、泰国举办展览。作品曾被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政要和友人,作品被北京人民大会堂和多家专业美术馆及艺术机构收藏。个人艺术传略刊载多部大型专业辞书。

 

岁月留痕《春染枝头》《白云掠过》《在水一方》《踏雪天外》

 

翰墨传情

文/陈若晖

 

  中国水墨画为体现当代精神和当代气质,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探索,这种探索的共同特征就是强调用各种不同的材料、手段、样式,创造新的时空境界,开拓新的审美领域,提供新的审美体验。这里有文化学意义上的水墨符号,这里有理性主义精神的水墨抽象,更有超越自然、追索心灵境界的审美跨越。

 

《武夷山水秀甲天下》

 

  茫茫世界,时空无限,画家万千,但要在中外古今经纬交织的绘画网上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气质个性和修养的网结,并非易事。近年来,我的创作风格给人感觉似乎一直在变,一直在寻找一种充分符合我的个性和舒展我的情趣的艺术形式,这种给人感觉多变的直观印象其实正是我有意识追求的结果。如果让我对自己的这种追求做一个简洁明了的概括的话,那就是:在中国画与外来艺术两种“语汇”的互相交融中,创作出本质上属于“东方思维”,又试图突围自己的一种新的表达。它较少受到客体、工具,理性的限制,而却能够使主体、修养,感情等得到自由的发挥。这是我重新整合古今、中外、雅俗等界线寻找绘画语言张力和个人符号的尝试,是我求变、求神,求韵、尚实、尚美、尚逸的造化。

 

《天地悠悠》136×68cm

 

  有人问我的近期作品中的变化与我近年来走南闯北,去过许多国家(包括欧洲、非洲、美洲、日本等),是否有关联?我以为走多了,眼界开阔了,能够更加理解现代感与民族性,创新与传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纵观中国传统绘画,从来没有像当下受到现代艺术潮流的冲击之大,它处在空前的两难境地:一方面是,如果艺术吸收外来便被认为是“西化”;另一方面,如果坚守传统,又被认为是“守旧”。其实,在我看来,中国画无论未来如何发展,其在现代感与民族性上既有歧异又是互相关联的。在艺术史上,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艺术的产生就是在民族传统的根基上“嫁接”外来文化的结果。

 

《唐人诗意》

 

  梵高、高更找到了日本浮世绘亮丽的平涂色彩及其装饰与油画色彩的某种融合点,创造了后印象派绘画;毕加索学习了齐白石绘画,并找到了非洲雕刻和塞尚作品的构成因素与传统油画造型的某种因素的融合点,创造了立体主义绘画;马蒂斯找到了日本浮世绘和中国画平涂重彩与油画色彩的某种融合点,创造了野兽派绘画等等,这都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在国外参观的时候,每当面对这些令人肃然起敬的艺术大师的作品,我都会心潮澎湃,思考良多。但我想,作为一位中国画家而言,无论你“走”得多远,吸收再多,多么“现代”,都要守住中国画的底线,因为你的本质永远是“中国”的。

 

《静观》

 

  在中国画史上,“笔墨”历来是谈论不尽的话题。从以形写神,立形存质,到不求形似,抒写个性,没有一个画家不重视笔墨。但我以为“笔墨”乃中国人表现艺术理想的抒写方式,它体现了绘画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反映着每个画家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舍笔墨,不足以言中国画,但笔墨不是僵化的概念,笔墨形式也可以出新、出彩。如果笔墨离开情感,离开了状态,离开创意,那就象吴冠中先生所说的“笔墨等于零”。

 

《回眸》

 

  清代恽南田说过一句话:“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换言之,中国画之所以为中国画,是因为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言说“方式。在我看来,中国画无论如何变化,都不能离开毛笔、宣纸的作用。毛笔区别于西方的绘画工具,也是中国画的表现力区别于西方艺术表现力的地方。在中国画中,笔落实到画面上是点,就应该保持点的特征,笔落实到画面上是线,就应该保持线的特征。但以什么方式保持和表现,如有些传统的东西已经不适应现实了,就应该改造。当然,改造不是完全否定。

 

《天边》

 

  传统笔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我觉得六法中“气韵生动”的气势、意境和“骨法用笔”的线条,确实是中国绘画传统的精髓。我近期对作品中点线和墨韵的尝试,其实也是有出处的,它是基于我对传统笔法的个人理解和对外来艺术全面消化后的个性表达。我很赞赏唐代张彦远的一段话:“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这是很好的理论概括。就是说,再好的立意与构思都归乎于笔,这是入处,也是出处。其实,任何一幅好的作品,它的美学特征就是它的表现特征。当然,这里有表现的深度问题。

 

《长城云动》

 

  山水之道,自得其适。我以意象造型,来表现新水墨的精神。我喜欢追求画面天成韵味,喜欢泼墨、泼彩后自然留下的印痕墨迹而产生的朦胧梦幻之美;我喜欢画面的设计构成和装饰趣味。因为一件忽视设计的作品,肯定是缺乏艺术感染力的;我崇尚简洁、淡雅的神逸之气,来传递画中静谧、温馨的诗意;我喜欢静静地感悟那种超凡脱俗的宗教情味,使其在心灵深处丝丝、点点、淡淡中流出……笔墨形式中淡淡墨韵和大块留白,何尝不是一种创意。

 

《云松浴日》68×50cm

 

  面对万千世界,当代艺术家在感受自然万物,呈现内心深处的情感时,总想摒弃传统经验中那些无价值的物质,代之以更为纯粹的艺术形式和物质语言。艺术创造、师法自然,贵在超越自我、重建自我,所谓“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视觉语言,也是我对新水墨的精神写照。

  中国画是通过墨色与线条、形态与动态、韵律感与节奏感的结合、平衡、统一,显现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内涵。给人以舒展,自信、思索的力量,笔墨美在于把绚烂归于平淡,在空灵淡雅中寻求淡泊的心境,以淡泊表现疏朗,以飘逸表现洒脱,以最清雅、最宁静、最平凡的传统去适应最喧嚣的现代,去追求“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的审美意境。

 

《乡愁如歌》

 

  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灵魂,中国古典诗词、书法、音乐、舞蹈以至于园林,无不追求意境,但要真正创造意境,还必须在绘画中通过构图、造型,色彩、笔墨等手段把大自然中无形的诗意变成画家笔下可视的形象和可感的意象。古人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石涛说:“写画一道,须知蒙养",所谓“蒙养”者实际上是一对矛盾。“蒙”大概指蒙昧,未开化的,泛指自然本能的东西,“蒙养”即是学养、修养、技艺、文化传统等等。我认为这是绘画艺术中必须把握的分寸感。“思其蒙而审其养,自能开蒙而全古,自能尽变而无法,”应该面对自然检验自己的艺术学养、涵养,才能脱其蒙昧,又不失天然性,才能创造有生命力的艺术。

 

《坐看云起时》68×68cm

 

  从事绘画艺术的人应该吸收多方面的营养,包括边缘文化的营养。在未来的绘画实践上,我觉得边缘文化对画家来讲也是重要的,包括音乐、体育等,甚至足球对美术都有用。足球本身的排兵布阵,足球中场、前锋、后卫的关系代表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的进展对一个画家作品中的气势必然产生一种积极的影响。

  我觉得过去有些人对绘画素养的理解过于狭隘,认为好象在接近的文化上寻找就可以了。我认为那是没有固定模式的,任何人类的文化,只要是你能吸收到的,能启发你的,为你所用的,便都是有价值的。

  当今画坛无疑是一种多元并存的格局,不论传统现代,还是中西合璧,互不相悖地存在。如何把握自己走出封闭,走向更为开放,多样的艺术世界,寻求新的属于自己的艺术语汇,在更大的时空框架中,建构自己的艺术空间,是每一位画家都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话题。

 

《秋阳》

 

与自然对话

徐恩存

 

  对于画家而言,选择何种题材作画,运用怎样的形式语言,如何处理笔墨关系等等,都是对画家能力、修养、素质的一种检验。优秀画家总是在一种境界的高远,物我两忘的状态里营造出一种精神家园。在这个精神家园里,他任真诚的心灵之泉自由流淌。他所展示出的图景朴素、自然、本色,他创造的境界澄明、清新、幽远。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出这一点。画家陈若晖的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他对自然的朴素吟咏,以及清新、淡雅、飘逸的诗意境界的熔铸,还有他对水墨材质的悉心把握与控制的独到性,使他的作品抒发出对大自然的一腔热恋,在他对水墨画做着真诚尝试与探索的同时,他逼近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因此,在他的山水作品中蕴含着浓浓的文化意义,也透出他对自与人生的思考。

 

《雪恋悠悠》68×68cm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陈若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创作足迹遍及天南地北,取材丰富多样,在他笔下,苍老的古宅老屋,水边的孤舟木桥,水墨淋漓的山石树木等等,都透出他对平凡题材与水墨材料的敏感与悟性。特别要提出的是,通过与自然的对话,领略造化的奥秘,他的作品无形中又流露出对生机勃勃活力的寓意进行探索。显然,这说明陈若晖已经向模式与套路化的山水创作方法告别,注重在作品中、在笔墨中强调自己的感觉与体验,去表现源自心灵的感受,进而形成了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与主体意识的创作观和艺术手法。

  因此,在陈若晖的作品中,愈来愈多的是个人化的形式语言,性情化的笔墨操作,及题材的心灵化、语言的情绪化、形象的意象化,譬如《千古奔流》、《九份月色》、《山水云天外》、《海边》等作品都渐入了自然含蓄的境界;显然,这里有着很大的画家主观处理成分。因此不能不说它与陈若晖个人气质、素养有着极大的关系,从而使他的水墨画浸润了浓郁的八闽文化气息,朴素、隽永、清新而意趣无穷。

 

《渔家童话》

 

  在陈若晖的水墨作品中,除却笔、墨的运用之外,他又十分注重水的运用。因为在水墨画中,不仅是一种媒介材料,还以其特有的性能,与笔、墨共同创造美感,显示出不凡的魅力。一幅水墨淋漓的挥洒,以水的运用为主,将山石草木处理的苍润而有韵致,再以干笔略加勾勒皱擦,远山同样以水加淡墨,一抹轻扫,顿使画面的远近虚实,浓淡干湿、开合聚散,在无序中见有序,一切都以天成巧合,这便是《海边》中所表现的不凡意境;使这件作品轻幽、空灵、飘逸,既有形式意味,又具笔墨韵致,给人以诸多遐想。《九份月色》是画家在台湾访问时的有感之作,画上几笔不经意的涂抹、加皱、擦、点、染的综合手段,表现出山石嶙峋之感,随意的几笔勾勒,便把山岩上的山林灌木,巧妙地置放于周边之上,使画面顿生活力,生机无限之感油然而生,它们活跃了画面,而夜幕下的一轮明月衬托出的山庄老屋,平添了幽静的诗意,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静谧的南国气息。在这幅作品里,画家用笔洒脱,用墨成竹在胸,极富层次,淡墨、浓墨、重墨的配置恰到好处,巧妙的留白,更为画面空间增添了丰富性,画面的意境幽深,又充满了生活气息。

  陈若晖的作品,总是强调一种诗意,虽然多数作品是从生活感受而来的,但是最后看作品总是高于生活,总是表现出一种主观的把握与处理,使之与生活真实拉开了距离。他善于以朦胧的色调,似梦似幻的意象,云烟一般的淡墨去营造水墨之美,去表现自然之美。应该说,陈若晖的作品是与自然对话的结果,是心灵外化的结晶。

 

《归网》

 

  像陈若晖这样的画家,不可能全然迷醉于传统笔墨之中,置身在现代生活,面对现代生活,都启迪着他要创造新形式、新语言,用新的表现方式去表现新世界、新空间与新的精神气象。陈若晖并没有囿于传统,而是在面对无极的造化,以一个当代人的心胸与眼光去观赏自然,理解自然,在直接与自然对话之中抒写真情实感,这就使他的作品摆脱了概念化、模式化的束缚,而更具新生活的美感。这种美感是富于创造性的,因为它全然不是对传统的摹拟;这种美感是朴素的,因为它全然是画家自己审美体验的结果。勿须矫揉造作;这种美感是真实的,因为它是画家在生活中亲身撷取的事实,是在自然中提炼的精神结晶。

  当代中国画正面临着这样的抉择;是回首传统,钻入故纸堆中,以临摹传统为己任,还是直面新生活,创造新语言、新符号,展示全新的时空图景。至少,在陈若晖看来,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因为后者体现着新生命活力,是对笔墨当随时代的当代实践,惟有如此,传统才能得到发展,有发展才有真正的继承。正是在这一层面上,陈若晖发出空前的激情,他辛勤地在时代生活中撷取片断,将其经过诗性的熔铸,展示出清新、生动的现代美感,给人以精神上满足。

 

《归帆》

 

众家评说陈若晖

 

  范迪安(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院院长)

  他先是潜心近代传统,研习形象塑造上意境营造的基本法则,当他尝试以水墨为本,兼以泼彩、破彩、重彩等技巧时,他打破了法则与程序的束缚,使作品富有笔意率性、韵律变化丰富的强烈形式感。达到境界清新、意趣别致、墨色华滋的一家特色。

  他在画面里向往自然与心境的统一。水色迷蒙的月下津渡,云气蒸腾的深山飞瀑,紫暮浸染的峰峦重障……都是他心系自然的写照。可以说他的画是一种逸兴的流露,逸兴所至,画为心声,述已之怀,也感染于人。

摘自《逸兴所至画为心声》

 

《片片白帆寄乡思》69×69cm

 

  陈章汉(著名作家、书画家)

  若晖君的尺幅佳构,既有世的幽隽层深,斯文承启;又有届的纵横驰,移步换形,由于其毕业于美术院校,领衔过省青年报刊社工作,有一股奔放进取的豪气,又由于长期从事美术创作与装帧设计,沉淀出取法乎上的自觉,表现在他的作品画面上,颇多覃思与机智,并可分析出多种艺术的互鉴。

  若晖君四十几岁就率领我省一批青年艺术才俊,作6000里海峡西岸写真行采风活动;1995年我们还发起两岸青年交流的“破冰”之旅,诗人舒婷、画家林容生,李豫闽等应速参与其间:书画作品及个人著作,也在国父纪念馆参加艺术联展,还一路笔会到高雄,其乐也融融。

  退隐之后,若晖君的眼界更为开阔,不仅频繁地选送佳作参与海内外的各种展览,更大的“世界波”还在于,竟然豪情满怀地,成立起福建省束方画院。那种东方艺术的自信,时空意识的自觉,个人修为的自重,注定人如其名,每个晨光熹微的清早,似乎都可听到朝阳拔地的轻响。

  在其别开生面的题识里,亦可见得融通气韵、经营线条的那份执着与野性。正如福建省山水画艺委会副主任杨挺兄所云:若晖兄山水华滋雄浑,墨色交融,痛快淋满。外显神采,内藏骨秀,佳制也,有理由相信若晖君,古稀不古,东方有方,青春万岁,艺术长新!

摘自《为若晖君点赞》

 

《落叶无声》

 

  林公翔(美术评论家、作家、编审)

  陈若晖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他是一位在五光十色的纷乱中能沉得住气的画家,潇洒时他狂放热烈,安静时仙风道骨。他不与当下的现实世界轻易隔绝,但也不去赶潮流,而是收放自如,他总是不停地画。

  摘自《大海·亲情·艺术》

  很久以来我没有这样心灵上的震动,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感受,她激发起我对某种东西的向往。那来自生命深处对遥远的时光和和谐的自然的缅怀和追忆。陈若晖用他的毛笔和色彩演绎出来的无数遐想使我感动,不由自主的喜欢。

摘自《陈若晖的艺术城堡》

 

《林茂鸟知归》68×68cm

 

  周卫民(美术批评家)

  对于陈若晖的画,无论你如何把握和品味,都能在那种流动的韵味、形色的效应、大胆的谨慎、必然的偶然、若即若离的笔触,练熟和稚拙的技艺的奇妙统一中,见其张力韵味。

  这在他的近作中表现极为突出的是把“海”做为艺术的母题,并由此推演出相关的题材与图式。因此,这些赞美和讴歌“海”的作品则给人以典型的“海”的文化品格,他运用淋漓酣畅肌理纹皱,传递出种种对生活的观照。至此,在海天,潮汐与波涛、浪尖上我们读懂了他对“海”对形式所寄托的所有意义,“海”的系列作品。不仅显示出它的存在意义,而且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和鲜明的形式美感。不管是以蓝绿色调,黄褐色调为主,经过慎密肌理柔擦,刮挤相衬的效果呈现,或以绵麻的布纹显现来烘托主体形象表现。皆使画面产生一派奔突的节奏和韵律感,另一种大胆使用干湿色彩效应,用构成主义的错位手法,使画面在浑浊寂沉响亮热烈中叠合,如音乐中的复调之音。这些与整体画面的形色构成了静动、恬淡、豁然、自由的张力和互补的艺术画面。这些指向的实现充分显示了陈若晖的才华。

摘自《诗意的创造》

 

《一帘幽梦》68×48cm

 

  作品展览、出版年表

  1980年,作品《家乡茶》入选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北京)

  1981年,作品《回归雁》《桥》入选建党60周年全国美展(北京)

  1982年,作品《剪掉髻子当红军》参展后,被积翠园美术馆收藏(福建)

  1983年,应外事部门邀请创作《毕科莫风光》赠送赤道几内亚共和国政府

  1984年,作品《深山擒敌》入选全国连环画展(北京)

  1985年,作品《海水》入选全国第六届美展(北京)

  1992年,《陈若晖画集》入编《当代美术家作品与欣赏》丛书(长春)

  1994年,作品《月下津渡》入编《20世纪国际美术精品荟萃》(北京)

  1995年,作品《春意浓》入编中国美协主办《美术》(北京)

  1995年,应邀率团赴台举办两岸书画家联展,并有作品被收藏(台北)

  1996年,应邀赴新加坡举办个展(新加坡)

  1998年,应邀赴日本举办个展,并有作品被收藏(日本)

  2000年,作品(世代渔家》等5幅作品入编《美术观察》(北京)

  2001年,作品《无边落木萧萧下》为鲤鱼溪国宾馆收藏(福建)

  2002年,作品(帆影》等4幅作品入编《中国美术》(北京)

  2003年,作品9幅《陈若晖专辑》入编《当代书画名家精品系列》(北京)

  2004年,作品13幅《陈若晖专辑》入编《中国美协会员精品展》(北京)

  2008年,作品《祝福》入选“盛世丹青”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并被收藏

  2008年,作品《百合祥和》入选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并被收藏(上海)

  2009年,作品《梅竹知音》入选闽、港、台、澳中国画邀请展(香港)

  2010年,作品《云山怡然》入选全国当代水墨画名家学术邀请展并被收藏

  2011年,作品《能写凌云志》入选纪念辛亥革命全国中国画邀请展(《美术》、上海东方美术馆)

  2012年,作品《武夷流香涧》等5幅入选闽滇书画名家澳门邀请展,并有作品被收藏(澳门)

  2013年,应邀为福建省委创作大幅山水画《锦绣系列》作品三幅均被收藏。

  2013年,作品《锦绣江山》大幅山水画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北京)

  2013年,策划参与《丝路画语》闽疆文化交流活动,作品《鹿鸣金秋》《闽山多灵秀》等7幅参展后均为主办方收藏(新疆)

  2014年,作品《片片白帆寄乡思》参选福建省画院提名展,作品为省画院收藏(福建)

  2014年,作品《雪恋悠悠》《云霞伴归舟》等多幅作品,参展于第二届《丝路画语》闽疆书画交流展作品均为亚欧美术馆及艺术机构收藏(新疆)

  2014年,应邀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中国画名家画宜兴作品展》并入编《翰墨宜兴》大型画册,有作品被主办方收藏(江苏)

  2015年,应邀赴尼泊尔、不丹文化考察,作品《国色》牡丹图为不丹王室收藏(北京)

  2015作品《天风海涛》入编第十四届亚州艺术节海丝情怀大型画册(泉州)

  2015年,作品《日出东方》入编2015厦门艺术博览会大型画册(厦门)

  2016年,作品《闽山古道联丝路》入选全国画院双年展(北京)

  2016年,应邀赴泰国举办画展(泰国)

  2017年,应邀赴希腊、土耳其举办画展,希腊总理与希腊大使参观展览并接受本人书画作品(希腊)

  2018年,应邀赴俄罗斯举办画展(俄罗斯)

  2019年,作品《四季如歌》四条屏、《罗川八景》组画等,入编《两岸美术》

  作品《岁月留痕》四条屏、《回眸》等,入编《东方收藏》

  2019年,作品《繁花似锦》参展“庆祝建国七十周年书画展并入编大型画册(福建)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陈若晖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