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指日高升”是明清时期常用的一句吉祥语,最早出现于明代程登吉编的《幼学琼林》。《幼学琼林》是教儿童各种生活常识的书,其中有这样一句:“代天巡狩,赞称巡按;指日高升,预贺官僚。”可见,“指日高升”是预祝升官用的吉祥语。中国古代是个强调官僚等级的社会,所以明清瓷器上以“指日高升”为题材创作的瓷画有不少。本文通过分析其中四种画面,来一窥古人内心的官本位文化。
图2
图4
图5
图3
第一种与“天官赐福”有关。“天官”原本是道教想象中的在天上有官位的神仙,也称“仙官”。道教很早就有供奉天官、地官、水官的传统,认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而“上元为天官赐福之辰”。“上元”也就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民间有许多庆祝活动,“天官赐福”是其中的一项习俗。这项喜庆的习俗,自然有机会反映到瓷画中来。
图1正是明代后期经典的“天官赐福”瓷画:一位天官踏云下凡,来人间赐予福报。他的基本特征是:头戴一顶高矗的帽子,这是道士常用的庄子巾式样,表明他是道教“天(仙)官”;左手持有一丛竹叶,以谐音“祝”表示祝福、祝贺之意。“天官赐福”一般是泛指,可以应用于不同身份的人物和场合。但细分起来,天官的祝福也可有不同的内容,比如有的“天官赐福”图中,天官身边画着一对桃实,这是在暗示他所赐的是长寿。图2中的天官左手持竹叶,右手指天,则显然是在示意“指日高升”。
我们比较图1和图2这两幅瓷画可以看到:图1是泛指的“天官赐福”,天官矜持的神态有一种神人之间隔阂;而图2中的天官在向人间官员表达“指日高升”的祝福,他略带妖娆的身姿竟有些献媚的意味。这种细微的区别,反映的其实是画师心目中以官为贵,以官为尊的下意识。
第二种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指日高升”图,代表作是图3这幅清初的瓷画。画面中的儿童一手持莲花,莲花高高的茎干象征着高升;一手指向天上的红日,表示“指日高升”之意。整幅画的画意还在两句题诗中表达得更清楚:“三公应得路,指日望凌云”。“三公”在古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这三个最高等级的官职,诗意是:“三公”这样的高官应该是找到了一条成功捷径,所以能指日高升实现凌云之志。
这两句题画诗表达了民间对做大官的羡慕心态,但普通人真想找到一条“指日高升”的路无异于白日做梦,即使只是说说也显得十分幼稚。而童言无忌,说这样的话倒是恰当的天真。以儿童的身份来表达“指日高升”,既说出了民众内心深处对官位的向往之情,也避免了现实中真去追求可能遇到的尴尬。
第三种画面是由官员来表达“指日高升”的愿望。图4也是清早期的一幅瓷画,画面中有一位腰悬宝剑昂首挺胸的武官,一手端着舍我其谁的架子,一手指着天边的太阳,似乎正在抒发“指日高升”的雄心壮志。
官员是已经在官场上厮混的人,他们既然走上了仕途,当然期望能更上一层楼。从图中官员踌躇满志的肢体语言看,他对自己“指日高升”,做人上人充满了信心。
第四种是从小民的角度来表现“指日高升”,图5就是这样的一幅瓷画。画中小民不是盼望自己做官高升,而是在向有资格做官的人表达对他们的祝福。你看,小民看见官员马上流露出诚惶诚恐之态,习惯性地先跪下再说话。这种肢体语言,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跪在地上的小民,一手指天一手将一顶帽子巴结地递上。帽子在古代也称“冠”,与“官”谐音,所以送帽子有祝福升官之意。这幅图将中国古代小民见到官的那种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堪称传世杰作。
上述四种《指日高升图》瓷画,以四类人物为主体表达出四种对“官”的认知和心态,可以说是比较立体地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的官本位文化。这种官本位文化讲求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是等级差异。从现代文明的角度看,官本位思想是一种封建糟粕,应给予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