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中传颂的孝文化
http://www.socang.com   2020-07-10 15:10   来源:收藏快报 张迪、张学涛、尹钊/江苏

 

 

图1 山东嘉祥武梁祠前石室邢渠哺父图画像石

  古往今来,我国传统伦理以善事父母为孝。孝道重要的转化过程中的汉代表现得最为突出,为宣扬孝道,汉代以来有多种《孝子传》和《列女传》流传,介绍孝子、孝女的事迹传说,及至元代出现了《二十四孝图》之类,以后逐渐增加,越续越多,竟有“百孝”之多,并延续至今。在汉代画像石中,已有不少刻绘孝子的画面,有的具体人物和故事内容仍为今天的人们所熟悉。

图4 牛郎挑着儿女追赶织女的情景

图3 武氏祠左右石室的邢渠孝行图

图2 武梁祠中的邢渠哺父图

图6 武梁祠中董永故事的画像

图5 四川渠县蒲家湾董永孝亲图

图7 四川成都曾家包东汉墓出土的天府殷实图

  图1为山东嘉祥武梁祠前石室画像邢渠哺父图。邢渠哺父故事,见于萧广济《孝子传》:“邢渠失母,与父仲居。性至孝,贫无子。佣(做工)以给(供养)父。父老齿落,不能食,渠常自哺之,专专然代其喘息;仲遂康休,齿落更生,百余岁乃卒也。”《太平御览》卷四一一曾记载:邢渠失母,与仲父居,性至孝,贫无子,佣以给父。父老齿落不能食,渠常自喷之,专专然,仲遂康体,齿落更生,百余岁乃卒。此图并不复杂,主要是画邢渠跪着为父亲喂食,后面的妇女可能是邢渠的妻子。三人的动作与交互关系,安排得紧凑而自然,表现出一种亲情的温暖。

  图2也是武梁祠中的邢渠哺父图,画面内容较为丰富,邢渠跪在父亲的左边,父亲坐在榻上,邢渠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扶着父亲,似乎正要给父亲饭吃。从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到邢渠对其父的孝心和无微不至的照顾。邢渠是汉代孝子画像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孝子,画像内容主要表现哺父这一情节。

  武氏祠左右石室也有邢渠孝行图(图3),与武梁祠不同的是,邢渠的头和嘴偏向父亲,似乎要喂饭给父亲,父亲由于牙齿掉落,不能吃饭,邢渠就嚼了之后给父亲吃,就更加体现邢渠的孝心了。由于故事细节流传的不同和画工在画的时候的自由发挥,各个邢渠哺父的画像存在差别,但“孝”的中心思想是鲜明突出的。

  图5为四川渠县蒲家湾董永孝亲图。董永孝亲的故事,是现代人都熟悉的。但其主要情节,即现代流传的“卖身葬父”,与“织女婚配”,在汉代刘向的《孝子传》和晋代干宝的《搜神记》中已见雏形,有所描述,可是在汉化像石中表现较少,如图4表现的即是牛郎挑着儿女追赶织女的情景,而汉画像石所刻的多是董永侍奉父亲的情节,如图5。

  四川渠县石阙画像中的董永,正在田间劳作,间歇时回头来照顾父亲。其父在树下,坐在一架简单的独轮车上,似乎由董永帮助做什什么事,书上挂着水壶和吃的食物,俨然是衣服农村生活的小景。

  武梁祠中董永故事的画像最为典型。如图6画的右边有一棵小树,树下一部独轮车,车上有个水罐,应该是董永为父亲盛水用的,一个老人坐在独轮车前,左手握着手杖,右手向前伸,似乎在与董永交谈。老人的右上方是榜题“董父”两个字。画面的右边是董永,董永手握着农具,回头看父亲,似乎在问父亲是否饥渴,左上方刻“董永千乘人也”。这样一幅简单的画面,把董永“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这种对父亲的关心与孝敬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并通过董永回头与父亲交谈这一细节刻画,更加深刻地刻画了董永对父亲的关心。

  图7为四川成都曾家包东汉墓出土的天府殷实图,主要表现家居和农业生产。首先进入眼帘的是画面的上方,在半圆形外廓之内,画了两只羊和一株禾苗。它所表现的主要不是一般的养殖和种植,而是以羊代替“祥”,隐喻双吉祥之意,包括禾苗象征嘉禾,是当时的谶纬符瑞之一。在汉代人的观念中,这是一种吉祥的瑞应,并非日常套话。

  上右角是一座庑殿式双层楼房,上有回廊,楼上有两人在交谈,其中倚栏侧坐者可能就是这座庄园的主人。楼下的门半开着,女侍露出半身向外观望。左侧是上有通气的仓房,一人从中走出来,端着一个器物,可能是盛的粮食。他的对面,在挺直的棕榈树下坐着一位手持鸠杖的老人。这是把赡养老人放在首位。在两座建筑之前,除了一座吊脚楼之外,便是广阔的田地和池塘。一块一块的旱田和水田种着庄稼。有人在踩碓舂米,有人在锄地。水塘中荷花盛开,一条小船空空地漂在水上,只有船桨无目的地摆动,惊动了水中的鱼儿。

  我国古代有尊敬老人的传统,并形成国家的制度,至汉代又有授玉杖(鸠杖)的礼仪。《后汉书·礼仪志中》:“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此民。年始七十者,授之玉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

  汉代的鸠杖之制还有一个故事,是与汉高祖有关的。把手杖的头做成斑鸠鸟的形状,汉代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中提供了一种解释:传说刘邦和项羽打仗,刘邦被打败了,项羽紧追不舍,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刘邦躲藏在灌木丛中。当时正好有一只斑鸠鸟落在树上,而且不断地鸣叫。项羽的追兵赶到,理所当然地认为树下无人,否则斑鸠鸟不会自由自在地鸣叫。由于有了斑鸠的掩护,刘邦终于脱了险。等到刘邦当了皇帝,为了纪念这只不同寻常的鸟,所以做了鸠杖用来帮助行走不便的老人。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可信,因为根据出土的文物,早在汉代以前就有鸠杖了。

  从汉画像石的这几幅画面,就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孝道的面貌。在历史的长河中,孝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 就在于孝是中国文化精神(民族精神)——人文主义的思想渊源,孝道具有人民性与封建性、精华与糟粕、历史性和继承性的两重性,其历史作用也表现出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据此我们对孝文化必须采取一种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这也是我们研究汉代孝文化的初心。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画像石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