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明代厦门古城图瓷画
http://www.socang.com   2020-07-06 17:00   来源:收藏快报 李益炯、李熊熊/浙江杭州

 

 

图1

  图1是一块明代万历年间的瓷片,上面画着一段古城墙。看那城门紧闭,城楼高矗,不禁要问:这是一座什么城呢?我们初步研究后认为,这座城不是普通小说、戏曲里的虚拟城池,而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厦门古城。

图2

  厦门原本是一座海岛,后来经过填海扩张才形成现在的城市规模。说起厦门有一座古城,现在知道的人并不多。因为古城早已湮没在新城市大兴土木的建设之中。现在我们在当地还能看到一段古城遗址,约80米长,位于背街小巷深处。

  那么,厦门古城的历史是怎样的呢?早在明代洪武二十七年(1394),朝廷为抗御倭寇侵犯,派江夏侯周得兴在厦门岛上筑起一座城堡,作为驻扎卫所军队的营地。始建时,这座城周长425丈,连女墙高1.9丈,有窝铺22个,四座城门,称“永宁中左所”,这就是“厦门城”的雏形。“中左所”城属福建都指挥使司管辖,配战船20艘,士兵1204名,与金门所城、高浦所城、以及永宁卫城、镇海卫城互为犄角,成海防要塞。

  永乐年间,厦门城扩建,城墙增高3尺,四门增砌月城。正统八年(1443),又加筑敌楼四座。万历二十年(1592),福建南路参将移驻厦门城,可见它在明代海防前线的地位十分重要。

  顺治三年(1646),清军进逼福建,郑成功占据厦门、金门作为“复明”根据地。顺治十二年(1655),郑成功改“中左所”为“思明州”,寓思念明朝之意。在厦门城内设知州及吏、户、礼、兵、刑、工六官,分理军政各事。康熙年间施琅收复台湾后,在厦门城内成立水师提督衙门。康熙二十四年(1685),厦门城的旧城墙被拆除重新建造,新城墙周围长约2000米。乾隆十七年(1752)第二次重修,又有扩建。

  鸦片战争时,英军攻占厦门城,厦门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城垣逐渐废用。但直到20世纪初,厦门城的城墙仍基本完好,内外城轮廓分明。1919年,厦门市政会倡议开辟马路,方便交通,厦门古城墙及附属设施被陆续拆除,仅有北面一段总长约80米城墙保留至今。

  了解了厦门古城的历史演变,我们再来看图1这幅瓷画,凭什么说上面画的就是明代的厦门古城呢?这块瓷片断代是万历年间,上面画的自然是明代内容无疑;而判断画中城池是厦门城的依据,主要是画面中停在树上的两只鹭鸟。(这棵树的上部树枝已残缺,完整的话顶端应还有一只鹭鸟)

  鹭鸟又称白鹭,是一种喜欢在湿地生存的鸟类。厦门岛位于九龙江入海口,自古就是白鹭理想的栖息之地,所以厦门至今仍有“鹭岛”“鹭城”之称。白鹭还被评为厦门市的“市鸟”。瓷画中画的白鹭,其实是这座城池身份的标识。

  下面我们结合图2的瓷画,来作进一步的论证。图2上也有醒目地停在树上的三只白鹭,与图1应是同一个品种的瓷画。但图2因为残缺,已见不到画面下半部的城池。这两幅瓷画都残缺严重,但它们可以互为补充。图1完整地表现了画面下半部分,图2则表现了画面的上半部分,两块瓷片结合起来看,画意就完整地反映了出来。

  第一个问题:完整画面的构图是怎样的呢?图1是近景,可见城墙及城墙前数块巨石和树木;图2是远景,除了三只树顶上的白鹭,远处是一片开阔的水域和岛屿。这远景其实是厦门岛上远眺能够见到的特定场景,即厦门岛外的港湾和鼓浪、金门等岛屿。所以,整幅瓷画以城墙为基线,城外画的是宽阔的海景,有船舶在航行,远处的岛屿上有房屋等建筑;近处画的是城内之景,有众多大大小小的岩石,以及长在岩石上的树木。

  第二个问题:图1中白鹭所在的大松树和旁边的一株大柳树,为什么长在高高的岩石上?从现实的厦门古城地形位置看,它是建在山坡上的。城内有巨石高地,面朝大海,可以居高临下观察敌情,有利城池的防御。所以将大树画在高大的巨石上,正是厦门古城作为军事堡垒的一大地形特点。另外,将停着白鹭的大树画在城内,有暗示此城为“鹭城”的提示作用。

  第三个问题:城墙上的楼阁为什么画得特别高大?这些楼阁其实是厦门城的敌楼,高是因为它们是用来观察敌情的,敌楼高才看得远、看得清。配上迎风猎猎的旗幡,整座城池显得威风凛凛。这很可能就是当年厦门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万历年间的瓷画,为什么要画这幅厦门古城图?这应该是有原因的。是不是这座古城在抗击倭寇进犯的战役中立下了重要的战功?也或许与万历二十年福建参将进驻厦门城有关?这样一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厦门古城是厦门城市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现在的厦门古城遗址里,人们还能看见的残存城墙和“山环水活”“瞻云”“曼倩偷”等名人石刻,都是清代施琅重修厦门城之后的遗物,明代古城已经看不到明显痕迹了。所以,能在明代瓷画里看到厦门古城的形象,真是十分难得。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瓷画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6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