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铜镜是中国美术史特别是工艺美术史中的一个重要门类。
铜镜除了装饰大量的精美又绚丽的花纹外,还有在镜背铸刻文字的传统,这些铸刻文字就是铜镜的铭文了。它内容极其丰富,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思想趋向和文化意识。其文体形式多样,字体形态各异,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鲜明的时代文化特性。
铜镜铭文的出现,大致滥觞于战国末期,而铜镜较普遍地出现铭文则要从汉代开始。
汉代铜镜铭文大体上可分为吉语祝词、相思情语、自夸铭文、干支纪年等。也往往有几种表现形式兼而有之的情形。
在这些琳琅满目的两汉铭文铜镜中,有一种西汉中期的“铜华”铭文镜。其铭文内容也大体与上述所同,只是在吉祥祝词中多出了让文化人这个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内容——“以之为镜宜文章”,体现了一种少有的人文情怀。本文就来介绍一面汉代“铜华”铭文铜镜。
此镜(见图)厚重硕大,直径19.1、缘厚0.73厘米,重986克,半球形钮,四柿蒂纹组成钮座。柿蒂纹间装饰有简单花叶线纹,外有一圈短斜线纹,再外是高凸起的宽弦纹带。弦带纹外面是八组凸起的内向连弧纹,在连弧纹之间填饰有八组较简易的花叶、斜线纹样。在每个柿蒂纹正中相对的一对连弧纹之间各有一组三射线太阳纹。连弧纹外在两周短斜线纹之间便是线条细凸的精美的汉篆隶体铭文带。再外边是素面大宽平缘。
其铭文内容正文旋读“涷(炼)治(冶)铜华清而明,以之为镜宜文章,延年益寿辟不羊(祥),与天毋亟(无极)如日光,千万岁,乐未央”共34个字。前四句为七言文体,后二句是三言文体。字体方正,以隶为主,兼有篆意。
此镜历经两千多年,色泽略显青灰并渗有红斑绿锈,视觉效果五彩斑斓。其铜质精良、工艺精湛、华丽的纹饰和俊秀的文字更展示了古人绝伦的艺术水准。特别是铭文内容非常完整,这是极少见的。因为汉代铜镜铭文虽然是社会思潮的集中反映,有“以物载道”的作用在其中,但它更重要的还是作为一种装饰。因此,铭文往往根据铜镜尺寸的大小而有漏句或随意删减现象,以至于不能通读成句,造成释读困难。而这面西汉“铜华”铜镜上所列出的铭文却都是完整能释读出的句子,所以更显珍贵。
34字铭文可作如下释读。首句“涷(炼)治(冶)铜华清而明”,是说这面铜镜是以特选的铜料精冶炼制而成,华贵精美,也是对该镜性能和质量的自我夸赞。第三句“延年益寿辟不羊(祥)”,寓意为祝福使用此铜镜的人增岁添寿,让生命延绵久长,并宣扬了青铜镜具有趋利辟邪的大吉祥功能。第四句“与天毋亟(无极)如日光”,则是说生命如自然界的天和地,太阳和月亮一样长久,也是对使用此铜镜的人寄寓长生不老之祝福。在古代,自然界的天地日月一直就是人们顶礼膜拜的原始信仰对象,这里将生命与之比较,不仅表达了人类对长生不老的渴求,同时也寄寓了个体生命如同天地日月一般的神圣辉煌,光芒永驻。正合于《诗·大雅·天保》所说:“如月之恒,如日之昇。如南山之寿,不蹇不崩。”最后两句“千万岁”“乐未央”,更是祝福人的生命永存、礼乐长久,没有穷尽,呈现着大汉帝国那种天地和乐、乐天向上的社会心态,还有那种不避世俗享乐的开放胸襟。西汉的宫殿也以“未央”命名,因此,此镜铭的愿景也应有希望大汉朝国脉永续,传之千秋万年之意。
值得关注的是第二句“以之为镜宜文章”,翻译过来是说“拥有并使用这面质地如此精良的铜镜的人,一定能写出一手好文章。”这当然也是一种美好的祝愿。不过祝愿的对象却是能写文章的读书人这个群体。这个群体应该就是汉代的博士文人群体。
汉代博士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在倡导“儒学治国”的西汉,从武帝开始,每一个被推举入仕的学子都必须明习经学,仕考用书是儒家的“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汉代的精英才俊们,聚集在经学的旗帜下,师徒相聚,吟咏弦歌,讲习讨论,皓首穷经,形成了学有专长的博士文人知识群体。他们以写文章安身立命,凭着“通一经”,成为经学博士,然后进入仕途,达到梦寐以求的政治理想和社会地位。
此镜“以之为镜宜文章”的铭文祝辞,指意明确,正是对应了这个在当时社会非常有影响力的博士文人群体。而“宜文章”这句祝愿,虽言辞浅显直接,却魅力无穷,对这个群体中的读书人该是有多大的吸引力。由此,我们也不得不佩服汉代的铸镜匠师们敏锐的商品意识和广告意识。在两千年之前科技不发达、迷信泛滥的汉代,这该是多大的推销能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