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唐宋以来,中国的陶瓷器与饮茶文化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北宋时期“斗茶”之风兴盛,应运而生的各种瓷质茶盏品类丰富,各具特色,著名的有建窑兔毫盏、油滴釉盏,吉州窑木叶纹盏、玳瑁釉盏,而同一时期还流行一类白覆轮盏,也是特色鲜明,别具一格。
图2
图3
本文介绍的这件宋代黑釉白覆轮盏(图1),高5、口径8.8、底径4.7厘米,1971年安徽省泗县长沟公社运河故道出土,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盏作敞口,弧腹,小圈足,大体为斗笠式盏的造型。盏的口沿施一圈白釉(图2),即所谓的“白覆轮”,内外壁白圈以下均施黑釉,釉色较光亮,外壁下部釉层稀薄,变为酱色釉,圈足部不施釉,露灰白色胎体,修足较粗糙,不甚规整(图3)。
宋代黑釉盏大量出现与当时“斗茶”之风兴起有着密切关系。宋代的茶叶是先制成半发酵的膏饼,饮用前将膏饼碾成细末(称为“碾茶”),再放入茶盏内,之后沏以初沸的开水,水面并沸起一层白色的沫。品评哪一种茶汤色泽更为鲜白、汤花更加匀细,则称为“斗茶”。那么,黑釉茶盏更便于衬托白色茶沫,更易于观察茶色。宋徽宗赵佶的茶学专著《大观茶论》中便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北宋著名书法家蔡襄的《茶录》中也说:“茶色白,宜黑盏。”可见,当时黑釉盏确实是最受斗茶者喜爱的茶具。
白覆轮盏,也称为“白锁口盏”“白沿盏”,即黑釉盏的口沿施一圈白釉。而“白覆轮”一词与“天目釉”一样,其实最早都是源于日本人对中国宋代瓷器名品的称呼。“覆轮”在日语中是“镶边”的意思,“白覆轮”即表示白釉的口沿犹如一圈白银的镶边,因此也有人认为黑釉白覆轮盏是模仿银扣边器物,让普通黑釉盏增添了几分金银器的韵味。从制作工艺上说,黑釉白覆轮盏一般是先施黑釉,之后用竹刀刮去口沿内外壁的黑釉,再施一圈白釉,入窑高温烧制而成。其中最关键的工艺是用竹刀对口沿黑釉的刮削,技术娴熟的工匠对口沿刮釉可以一刀完成,一气呵成,绝不拖泥带水,黑色界色非常整齐。而从美学角度上说,黑釉白覆轮瓷器之黑白两色对比鲜明,是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装饰方法,新颖别致,是制瓷工匠们的一次大胆尝试。
总体来说,这类黑釉白覆轮瓷器产品的数量不是很多,是黑釉瓷中的独特品种,其时代主要为两宋时期,而生产这类产品的窑场主要有河南、山西的一些窑口以及江西吉州窑等。本文介绍的这件黑釉白覆轮盏,从胎釉特征看,可能是南方吉州窑所烧造的产品,它的出土地点在安徽北部泗县的运河故道中,说明当年黑釉茶具需求量较大,吉州窑产品通过水路运输,畅销南北方广大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