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熊梦亭“鸿雁双栖”瓷板画有何深意
http://www.socang.com 2020-06-03 13:45 来源:收藏快报 陈甘霖/江苏南通
这幅“鸿雁双栖”图瓷板画(见图),呈圆形,直径25.4厘米。作者熊梦亭又名熊梦麟,字明武(1908—1970),江西南昌市南州人,20世纪30至40年代景德镇画瓷高手,擅长粉彩工笔花鸟,被誉为珠山“小八友”。1954年作为身怀绝技的陶瓷工笔花卉拔尖人才调入轻工业部景德镇陶瓷研究所。
鸿雁“信不失于山川兮,义不背乎他邦。理有伦而自列兮,奚有序而有行。”古代称雁有四德,即信礼节智。鸿雁还是古今至情、忠贞不渝的爱情鸟。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泰和五年赴试,路遇捕雁者,说“今捕杀一雁,另一雁脱网悲鸣不去,竟投地而死。”元好问买下双雁,葬于汾水之畔,累石为标记,名曰雁丘,作《雁丘词》调寄《迈陂塘》:“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用比兴手法把双雁写成体戚与共,同生共死的恩爱情侣,咏雁也是咏人,含蓄蕴籍。
细观这幅“鸿雁双栖”瓷板画,描绘似是“水宿云飞同是客,风嘹月唳自相亲”的一对秋雁。画面江渚蒹葭苍苍,霜重露浓,留恋枝头的几簇枫叶如血,三枝芦苇挺拔向上,二枝芦穗倚斜,留在画图上的一枝娇黄。绿萍点点,三三两两地散落在宁静的江面上。画作巧借圆形的瓷板为明月,把依偎倦宿芦丛中的双雁,觉醒以后看到西沉的皎洁月轮,展翅双飞雄雁引项昂首向天嘹唳的身影映影在月轮上。雄雁有一飞冲天之势,雌雁紧随在后,四翅高举,其声肃肃,开始了又一天的征程。瓷画在我们面前呈现的一双大雁在秋江上鼓翅前行的画面,给人以可敬可亲的感觉。
然而,挖掘该瓷板画背后的历史,却发现它还有着别样的思想性、艺术性和特殊的时代意义。作品落款时间“乙酉之春”。乙酉年为1945年,其时中国人民经过近八年浴血奋战已将日本侵略军包围于主要城市和交通枢组,转入全面反攻阶段,日军距离投降不远。日寇侵略,中华民族遭受空前浩劫,掠夺烧杀无恶不作,无数家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流离失所。
时序推移,物候暗变,又是一年秋风劲,天际秋鸿排列成阵南飞时。明朱权《秋鸿赋》曰:“有鸟之能宾秋兮,知其时而南翔。决云汉以上征,声嘹唳以渡江。”秋鸿即鸿雁,大曰鸿,小曰雁,雌雄羽色相似,以淡灰褐色为主,并布花纹,善于游泳和飞翔,为家鹅的远祖。鸿雁,群居水边,主食嫩叶、细根、种子,亦食农作谷物。每年春分后北飞东北、内蒙古东部繁殖后代。秋分后回南方,在长江稍南地区越冬。湖南衡阳,有雁回峰,相传雁至此峰不过。1935年2月红军长征攻克贵州娄山关,毛泽东作《忆秦娥·娄山关》以“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起首。词中“雄关漫道真为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名句。同年10月红军到达甘肃东部六盘山,毛泽东作《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这两首词的时间节点与秋鸿迁涉的时间、线路暗合,借喻鸿雁“游心太虚,志在宵汉”之志,抒发中国工农红军为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北上抗日,不怕远征难的豪情壮志。
鸿雁,名出《诗·小雅》篇:“鸿雁于飞,哀鸣嗷嗷。”《诗序》说是赞周宣王能安集离散的万民使其得所。一说是记宣王命使臣安集流民之事。后称流离失所之民为“哀鸿”。1945年春,劫后余生的难民已开始纷纷返回家园,时年37岁的熊梦亭看到抗战胜利的曙光应是有感而发,用画笔以双栖比翼长空嘹鸣南归的鸿雁比拟战争中患难与共出生入死的难民夫妻出神入化。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熊梦亭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