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三宝图》:以物寓意的宣传画
http://www.socang.com   2020-05-19 16:10   来源:收藏快报 李益炯、李熊熊/浙江杭州

 

 

图1

  所谓“佛教三宝”,指的是“佛、法、僧”。“佛”是觉悟者,“法”是佛说的道理,而“僧”是守护传播佛法的人。这三者都是济世度人之宝,所以称“三宝”。众生必须归顺依附“三宝”,才是真正的佛教信徒,这叫“三皈依”。

图2

图3

图4

图5

  “佛教三宝”这么重要,瓷器上出现《佛教三宝图》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事实上,在明末清初佛教鼎盛时期,的确存在着《佛教三宝图》瓷画。本文来谈谈这个题材的表意特点。

  图1至图5是《佛教三宝图》的画法。它们都是采用以物象征的方法来表示“佛、法、僧”的。以图1为例,图中画有三件物品:一是一片树叶、二是一种乐器“铎”、三是另一种乐器“拍板”。它们象征“三宝”的逻辑是怎样的呢?

  先说树叶。树叶象征的是“法”,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所说的教理。“法”要代代相传,就必须将它书写成典籍。用树叶象征佛“法”有两个缘由:一是印度早期佛教典籍是写在贝叶上的,贝叶是一种树叶,所以可以用树叶来象征佛“法”;二是佛教经典里有一个“黄叶止啼”的著名比喻,讲的是父母拿黄色的杨树叶假称黄金哄骗婴儿停止啼哭,以此比喻佛教用各种方便法门吸引众生走上觉悟之路。图1中的树叶是从这两个意义上引申成为佛“法”的象征。

  《佛教三宝图》中,也有如图4那样,把象征佛“法”的树叶换成书卷的。因为佛“法”一般都是印成书卷,所以用书卷来象征“法”自然也可以,与树叶象征各有千秋。

  其次说“铎”。“铎”是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的一种乐器,它的造型有些类似编钟,直桶形的身躯,上面有一个把柄,中空的身躯里面有一舌可供敲击发声。《康熙字典》对这种乐器有详细的注解,我们引几句来看看:

  “【说文】大铃也。军法,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两司马执铎;【玉篇】所以宣敎令也;【释名】铎,度也。号令之限度也;【书·胤征】遒人以木铎徇于路;【传】木铎,金铃木舌,所以振文敎;【周礼·天官·小宰】徇以木铎;【注】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铎以警众。木铎,木舌也。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又【地官·鼓人】以金铎通鼓;【注】铎,大铃也。振之以通鼓。”

  《康熙字典》引用多种古籍记载来注解“铎”,我们从中可知:“铎”的形状如“大铃”,早期是军队基层指挥官发号施令的用具,后来也应用于“宣教令”;铎带舌,舌有木质舌和金属舌两种,分别称“木铎”“金铎”,“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

  古代与“铎”造型相似的乐器还有一种“钲”,区别在于“钲”是没有舌的。我们看瓷画《佛教三宝图》,每一幅图都特地在乐器口部画出一个舌,所以这种乐器必定是“铎”。

  《佛教三宝图》为什么用“铎”来象征“佛”呢?因为佛给信众说法,在佛教内部是一种神圣的教诲,有着不容置疑的尊严。这就像古代振“铎”的声音代表着军政长官的命令,只能服从,不能违背。以“铎”象征佛在“宣教令”恰如其分。

  其三说“拍板”。“拍板”是用绳子串起几块木板,由木板相互撞击发出声音的一种乐器。因“拍板”一般用檀木制成,故又叫“檀板”。作为乐器,它大约是隋唐时期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的。

  历史上“拍板”的木板片数有多有少。唐代的“拍板”大者有九片,小者有六片。明清时期的“拍板”一般只有两片,或三片。八仙之一曹国舅手里拿的法器就是一副“拍板”,又称“阴阳板”,只有两片。明清瓷器上常见一些“暗八仙”图案,那种只有两片板的“拍板”就是曹国舅的象征。

  《佛教三宝图》中的“拍板”一般画四片或五片板,显然不是“暗八仙”,也不是普通的乐器,而是专门用来象征“僧”的乐器。“拍板”片数多,是要象征众多僧人诵经时发出的声音,使人联想到共鸣的效果。

  瓷画里的佛教“三宝”,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值得关注。图1至图3最明显,居中的是象征佛的“铎”,左右分别是象征佛法的“树叶”和象征僧人的“拍板”。“三宝”之中,佛是占主导地位的一宝,故位置居中名正言顺。

  图3、图4中的“铎”又有居高临下之势,也是主次分明的位置摆法。图5“铎”“拍板”的位置相对居中,“树叶”的位置偏于一隅,似乎有突出佛、僧两宝重要性之意。

  最后,我们来看看《佛教三宝图》中“三宝”之外的东西。图中“三宝”始终处于中间位置显然是核心宝物,周围作为“三宝”陪衬的,有花、果及其他佛教宝物等。花、果是佛教常用的供养物品,画在“三宝”之间,有向“三宝”敬献之意。其他宝物则应该是“三宝”的陪衬。

  从构图看,《佛教三宝图》与同时期的瓷画《净土天乐图》等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佛教题材,应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佛教三宝图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3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