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铜器的保藏类别中,铜炉因其锻造精巧、技术讲究、外型古拙,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壹身,变成深受大家喜欢的古玩艺术品,并变成艺术品市场的抢手保藏品类之一。提到铜炉,就不能不提享誉盛名的宣德炉。明代宣德炉的诞生揭开了我国制铜史上的新篇章,其精密温润的原料、高雅圆润的外型,可谓优冠诸炉,乃至被明清文人称为文玩之首。
宣德炉最妙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宣德炉有茄皮色、藏经色、褐色、土古色、棠梨色、仿宋烧斑色、朱红斑色等。明朝项元汴(子京)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亦有明末清初文人骚客冒襄写到,『有炉光怪真异绝,肌腻肉好神清和。窄边蚰耳藏经色,黄云隐跃穷雕磨。』等等仰慕之言!在2003年,著名收藏家王世襄先生在某拍卖的31件宣德炉以1179.2万元的价格成交后,成功引起了宣德炉的市场热潮。这一批宣炉中的20件,在2010年某秋季拍卖会“王世襄藏铜炉”专场,成交额高达9844.8万元,成交率更是100%。
其中,王世襄先生旧藏的一座“明代冲天耳金片三足铜炉”,在2003年某拍卖专场时以166.1万元成交。于2010年某秋拍时则以1512万元成交,在7年时间内增值9倍!在2010年的拍卖市场上,有3件宣德炉的成交价格同样超过1000万元。
宣德炉自古为收藏家所珍爱,因而赝品横行于世,到底怎么辨认宣德本朝的宣德炉呢?下面看福羲小芳谈宣德炉瓷器的鉴定之法。
一、宣德炉的真假鉴定
1、皮壳包浆
真品香炉的皮壳包浆,体现着老旧铜香炉的重要特征和标准。所谓皮壳是说老香炉的氧化层,我们知道金属都存在着老化氧化的特性。由于真品铜材加入金、银、锡、铅等金属元素。无论是明代还是清代民国,器物在空气中的氧化慢慢使香炉外观呈现,深棕色或黑色。这种氧化皮壳根据年代,使用状况和不同的保存环境,氧化皮层薄厚都不一样,但是无论薄厚,其附着力极强。如果用干抹布擦拭,会使黑色皮壳出现油亮感。而且表面皮壳没有絲毫脱落痕迹。
但是赝品所伪造的棕或黑色,用布擦会使抹布出现色素。同时在擦拭的时候手上有粘感,这是表面进行喷涂或人为氧化伪造的证据。
2、款识
按照内容可以分为五种:
第一种是宣德款。主要的内容是明代宣德的庙号,计有“宣”、 “宣德”、‘宣德年”、 “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 “大明宣德年制”,从一个字到六个字都有。这些带有宣德的庙号款不一定是真正宣德炉的官款标识(也许有真的,但我们现在无从辨别)。应属于“寄托款”一类。
第二种是年号款。是实际制作的年号记录,比如有“大明正德年制”、“崇祯辛未年制”、 “康熙六十年制”、 “大清乾隆年制”、“宣统年制”等。与宣德款一样,这些款同样有后世寄托的可能,不能据此认定为铸炉时代。
第三种是堂名款。带有堂款与名款的铜炉很明确属于私人铸炉。比如“树德堂”、品竹斋”、“宝月居”、“啸冈”、“红云山房”、“宝云居”等。带有堂款的铜炉都是具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或殷实富庶的人家的定制品,如果不是赝品,那么这种铜炉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唯一性,传世数量极其稀少,也许仅有一两尊。另外,堂款铜炉的铜质一定很纯净,炉体上的每一个细小的地方都能表现出精致不群,这种铜炉的造型装饰不一定很豪华,但质量要高于一般的宣德寄托款。
第四种是名款。明代主要书写制作者的名号比如“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胡文明制”、“琴书侣” (即吴邦佐)、“大明李大观制”,如你有藏品困于出手,想找正规公司进行参拍,可与福羲拍卖艾经理洽谈191,三七六二,柒叁伍玖也有写铜炉主人的名号的,如“玉堂清玩” (“玉堂”即严嵩之子严东楼)、 “孟嘉家藏”、 “允锡家藏”、“石叟珍藏”、“凝静清玩”等。与堂款一样,如果不是赝品,带有名款的铜炉基本上都是上等的藏品。
第五种是闲款。闲款有钱的文人或附庸风雅的文人铸炉,在底款上留下的与姓名、年号无关的文字,比如“镇宅大吉”、“少年一段风流事,尽在瑶琴不语中。王旭” 、“赏心”、 “永世之宝”等。这一特征也是辨别宣德瓷器的方法之一。
3、观其底足
精细之铜说明是经过多次反复精练的结果。若粗劣之铜绝不是真宣炉。对于品相完整的宣炉,我们只有从其底足方能看到其铜质精细或粗劣的程度。而对颜色剥落的宣炉,我们就可以直接从炉体本身上观察到铜质粗细精劣的程度。中国历来炼铜之精者,以宣德铜炉为第一。故真宣炉铜质必精细。
真品由于长期挪动,炉的足底会出现磨损曝露的铜质。三足底或圈足底,光亮度和磨损痕迹都一致。
但是赝品很少有磨损光亮痕迹。既使伪造这种特征,其表现的光亮度不一致。而且皮壳的过渡色会曝露造假的证据。
4、铸造工艺
宣炉均采用失蜡法一次铸成,内外光滑无旋痕,无刮削胎痕(擦炉不当成庸人开窗求金的后天擦痕另当另论)、少见沙眼,炉体各部位整齐,匀称,平整、光滑、接痕不显。炉的方圆角度亦标准耐看。这一点恰恰如当今鉴赏名事之曲线。三、 色皮: ——“宣炉最可贵的地方在于颜色之美妙”《古玩指南》民国赵汝珍著。——“铜炉以颜色清净均匀为上品,浑浊为下品,以色厚为上品,以色薄为下品”《宣炉集释》民国邵锐著。——“普通的炉样式玲珑可爱,颜色完好的今日市价没有几仟元买不到的,如果颜色剥落或磨新的话就和铜的价值一样了”《古董辨疑》赵汝珍著。
存世宣炉分原始包浆的行称锈包炉和经过去锈处理还原的开门炉两种,锈包炉如同翡翠石,非高手难辨其中好坏伤残,且能将锈包炉处理成理想开门炉的技艺,古今保密,唯个别人方能掌握,著名收藏大家王世襄便是其中公认的高手,宣炉不同于青铜器,贵阳市在欣赏原有色皮,因此开门炉因可一眼望穿而且皮色尽显、利于保养而在价值上远高于锈包炉。
无论清代还是民国期间,制作的香炉底款,在鋳造完成以后,字款及边框都要进行修磨,铲磨铸造出现的一些毛边毛刺。修饰文字,鋳造成形以后要做到边缘棱角不锋利、不刮手。
但是赝品的文字边框,以及器物棱角等部位修磨不到位。例如:炉的外棱边缘修磨不到位,比真品的棱角锋利,炉腿的底边与腿的交角锋利。有的出现明显铲磨的刀痕;有的倒角修磨的不均匀;有的残留锉刀修磨的,或砂轮打磨的痕迹。这些都是老旧香炉没有的工艺表现,也是赝品的物证。
5、染色
用烟熏铜器表面或颜料染色,使其表面形成黑色或红色的氧化层,往往这种氧化层没有光泽。作伪的氧化层的突起部位光亮,凹陷部位灰暗。用干燥的硬布等在铜锈表面快速摩擦发热,伪锈会发出塑料味儿、油漆味儿等异味儿。
6、器型和纹饰
首先看看器型和纹饰的时代风格是否一致,纹饰的作伪大致有如下几种:加花法。即在真器原有的简单纹饰上或光素无纹的部位刻上相宜的花纹。一般来说加刻的花纹与原器花纹是一致,但应注意走刀和崩茬的痕迹。掏花法。即在原本无花纹或有破损穿孔的器物镂刻、改刻花纹,使原器变成一件镂空之器。这种伪掏花的作法,如此做法刀痕非常明显,且不符合原器的特征。
据记载:各种炉形都铸刻、雕镂有一定的头像和图形,井且处于炉身的不同部位。 炉体本身高大且周围呈大平面或大圆面,那么其头像就会位于四周的平面或圆面上。如果炉身低矮,且四周面小而又不是平面戴圆面时,其图形就会位于底部。如鼎彝炉、简炉等,而乳炉、钵炉、床炉、洗炉、敦炉等,其图形就在炉身外底部。另据记载,中国自唐以来,各代的铜器、陶器、铁器、 瓦器和瓷器的式样都艇根据 “三代" 时期和 “秦汉” 时期的式样制作的,所以宣德炉也不例外。宣德炉的式样若采用 “三代” 时期的格调,其圈像图形一律会镌雕龙纹,若采用 “秦汉” 时期的风格,则一律铸镂凤纹。 而四周炉外壁画上铸雕的龙和凤都是正面头像。并且对应的两面为雌性,另外对应的两面为雄性,而在底外部铸镂的龙和凤则为全身像,且系一雌一雄,栩栩如生。
7、观其色
以颜色部定真假宣德炉。在宣德炉的制作过程中,除加金,银等多种贵重金属外,还要经过多次精炼,使其分子结构极为紧密。而有的因长期埋入地下,受潮受腐蚀而致使其颜色剥落。如何鉴定颜色剥落的宣德炉呢? 据史书记载,宣德炉铸成后,先在水银加磨光宝粉中浸泡数十日,再经烧炼,使其颜色显得金光夺目。所以根据此点,就要看炉体表面是否有水银浸泡过的迹象。如果是真的宣德炉,其颜色在经过擦拭后就能重新呈现出来。
二、仿品鉴别
1、当代仿。宣德三年宫廷封炉不铸之后,当时的监造者将原来的工匠再集中起来,另行铸造。由于原料不足,风磨铜已经用完而不复出,铸工只能以黄杂铜代之,虽做工与以前一般极尽精致。形态更为多变,但铜质终于不及。同时底款有了变化。字数增多,为“大明宣德五年监工部官吴邦佐造”和“工部员外臣李澄德监造”等,楷款、篆款均有。
2、明代中期仿。明代中期的正德年间,朝野亦需用铜香炉,因宣德炉已经深入人心,遂沿用宣德炉的造型和款式或稍加变化。此时炉的特色是铜色泛黄,器身铸有伊斯兰文。明代中期伊斯兰文化大量传入中国,致使正德皇帝亦信奉起伊斯兰教,所以当时制作的工艺品如铜器、瓷器、景泰蓝及许多的物品之上多有伊斯兰文(回文)的出现,至明末铸造的宣德炉上亦沿此风,并且楷书、篆书并用。
3、明末和清初仿造。该时的工艺美术器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宣德炉仿品制作亦美,并沿用明代的失蜡铸造法,但在造型上与明代相比,惟显灵巧而已。其胎亦厚重,色有暗红、橙黄等。款式上除了仿大明宣德款之外,还有署“袖云居”、“水云居”、“风月侣”等的篆书方款。
4、清晚期至民国时期仿。其铜质粗,砂眼多,炉壁薄,分量轻,有的以翻砂法浇铸,工艺更加粗糙。
三、收藏注意
不少收藏者认为宣德炉中含金。有些人认为有些铜炉表面的“雪花金”斑点就是铜质中含金的体现。有些人认为宣德炉若比重超过铜,就一定有金的成分。“雪花金”是一种色斑,不是铜质中含金,因为就算铜中加入金,炼出的成品也不可能呈金和铜分离的状态。有些宣德炉比重是比铜大,但这并不足以说明炉中含金,有多种金属的比重都大于铜,这些炉的铸造中有可能是加入了其他比重大的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