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叶,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西式钟表也随他们一同踏上了中华大地,慢慢在上层贵族中流行起来。清代皇帝对西式钟表的钟爱,使得无数西式钟表纷至沓来,英国钟表大师James Cox制造的铜镀金仙鹤驮亭式钟表也在18世纪进入中国。时间流逝,皇朝覆灭,很多钟表也被尘封于储物室之中,时光的打磨和长久的失修,钟表外观和内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幸而古代钟表修复技艺传承三百年而不断,才能够让钟表重新焕发生机。
明中叶后,西洋钟表作为礼物和商品进入到中国,1581年,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将水钟引入中国,敲开了中国官府的大门,成为了“敲门砖”,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自鸣钟送给万历皇帝,从此,自鸣钟步入宫廷。明朝末期,西洋钟表为社会各阶层所熟知,并且成为上层贵族中炙手可热的时尚文玩,上层贵族对西洋钟表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在江南等地区出现国人学习钟表技术并仿制生产的现象。
到了清朝,清朝皇帝对西式钟表表现出了喜爱之情。康熙对西方科学有特别的兴趣,喜爱收集西洋钟表,在清宫造办处自鸣钟处下设制钟作坊,聘请西洋“有技艺之人”专门仿制、维修西洋钟表。雍正似乎更强调西式钟表的功用,钟表作为计时工具在宫中被普遍应用,皇帝居住、办公以及常出入的宫殿都有钟表的陈设,雍正出巡时还会有太监携带钟表服侍皇帝。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对钟表的喜爱,超越了实用价值,从而作为奇巧珍玩来观赏。他命广东官员不惜重金从海外搜罗,并在宫中亲自指挥制作,使钟表的收藏和制作在此时均达到了清代的高潮。嘉庆年间钟表与其它珍玩被列入禁献名目。此后的皇帝虽依旧对钟表表现出兴趣,但外国势力侵扰,国力不济,宫中钟表的进贡、制造、收藏锐减。
明代末期便出现了国人学习钟表技术并仿造生产的现象,到了清朝,依旧如此。清朝时期的江南地区、福建地区、广州地区、北京地区等地都出现了制造钟表的现象,虽然现在还没有较为清晰的数目统计,但是从各地博物馆所保留的钟表数量来看,当时生产数量不小,整体质量上虽然赶不上西洋钟表,但是部分“御造钟”等精品已经完全可以和西洋终边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