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蒙娜丽莎》木板油画 77x53cm 1503-1517
艺术,天然就具有强大的蛊惑力,既能影响舆论、启迪思想,也能困扰你、令人迷失。
在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诱惑下,无数的人投身艺术,但艺术话语权的争夺太残酷,没有抢到话筒的人,就没有机会发声,只是艺术长河中的一粒沉沙。
艺术中心的争夺,经济为上
西方世界的艺术中心经历了三次转移,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是整个欧洲艺术的中心,教会刚需和商贸繁盛是主要因素。随后路易十四、拿破仑等统治时期,法国巴黎成为了欧洲艺术的中心,并深刻影响着整个西方的艺术界。二战后,世界的艺术中心转移到美国纽约,美国人通过抽象表现主义打破了欧洲的艺术标准体系,并通过高价来实现全球影响力和话语权。
而中国艺术中心的争夺始终是在庙堂之上和山林之间,也就是帝王、士大夫阶层与和隐逸山间的文人雅士,偶有富商附庸风雅。在形式上,经历了唐宋院体画与元明清文人画的主导权转移,再到近现代的中西结合。中国艺术的主导权多数时候还是在庙堂之上。
艺术内容的争夺,需求为上
艺术市场归根结底是由不同的趣味和利益共同群体在角逐,作为艺术家,你的艺术为那一部分人代言?你们的群体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识”?
艺术上有一条永不落幕的热门,就是美学上的经典型作品,它就像黄金分割点那样恰到好处,也是大部分人能欣然接受和喜爱的,无需思考,就像一种自然反射。
而现代艺术是摆脱了纯美学的评价体系,更注重回归人性和强调自我的表达,突显出个性化和差异化。
艺术趣味可以千差万别,各有所好,有人喜欢美学、有人喜欢哲学,有人喜欢心理学,有人喜欢关注政治和社会,也有人只为满足极小众的癖好。艺术家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作品来诠释不同的人文思考。
简言之,可以分为深邃思考型与纯粹感知型,唯美诗意型与新奇怪咖型,朴素单纯型与装X高大上型等等。
我对艺术的理解与总结
作品的形式无论如何花样翻新,艺术的本质和天花板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其内核始终是人。
青年艺术家的艺术方向
目前的国内艺术市场早已形成帮派式的不同利益群体,年轻艺术家没必要参与缠斗。接下来的艺术主场会在网络,无仅是创作方式和呈现方式的变革,更是创作思维的迭代,这里是年轻人的生存土壤,完全公开化的竞争,拼实力,拼热度,拼传播力,每个人都有机会。文化艺术的发展始终是反映时代中人的经历和渴求。
大数据是我们当下和未来永远挣脱不掉的一张巨网,你所有的信息都记录在案,大数据让你一丝不挂。我们需要站在更高维度和视角去思考,人与智能机器的战争已经打响,1%的人将通过大数据来操控99%的人,不再是二八法则,而是一九九法则。
艺术只是随着时代的审美趣味在改变形式和内容而已,谁是主流,谁掌握话语权?永远在争夺,从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