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林:《四方润玉》
初入壶圈之时,经常拧着一股劲儿,非卖相好看的不要,挑得很苛刻,壶口有了点痕迹就心下惴惴,错过不少好壶,忙活一阵,所获甚少。
后来玩得多了,涨了点学问,对当初所纠结的几点“悬疑”,渐渐有了时隐时现萦于心头的悔意。
壶内为何有白色粉末?
新买的紫砂壶内,有一些像白糖一样的白色沙粒,有的壶友误以为买到了化工壶,其实不然,这些只是白色石英砂。
紫砂壶壶盖和壶身作为一个整体,分开烧制的话,壶盖很可能变形、损坏,无法与壶口合逢。
为避免高温下盖沿与壶口内沿因为“热胀”出现板结而导致壶盖无法正常打开,紫砂壶在进窑前,都会在盖沿上刷一层石英砂。烧制完的紫砂壶冷却后,这些砂就会落到壶内。
而这样的壶,往往证明了没有经过任何后期的人为修饰,不存在上色、抛光等问题,更值得入手。
至于石英砂,无毒无害,只要在使用前,用清水洗刷干净,就可以正常开壶了。
紫砂壶口的痕迹是瑕疵吗?
有些壶,明明壶身很光滑,但在接近壶口的位置有或多或少的划痕,摸起来有点粗糙,就被认为是瑕疵或者残次品,这真真是误会了,那些痕迹是因为紫砂壶的制作增加了一道工序,叫作“整口”。
紫砂壶在烧制时是有收缩率的,即便是同一种泥料做的壶,盖子与壶口的收缩也会不同。即便技艺高超的艺人,也只能根据经验来修正。
在制作紫砂壶时壶盖要稍稍大于壶口,如果生坯时盖子等于甚至小于口盖直径,烧成后口盖变得更宽,那后期就没办法补救了。
这跟咱扯布做衣服是一个道理,总要预留点多余的布头,不能“可着头做帽子”。
壶内底一丝丝的痕迹, 是“败絮其中”?
经常能在紫砂壶内的底部,看到一种由中心向四周呈发散状、如同太阳光芒一样的痕迹,称为“太阳线”。
紫砂壶制作中有一道工序叫“推墙刮底”,因为身筒和底片是用脂泥黏合的,这么做一是为了去掉过多的脂泥,二是为了让黏合部位看起来更加美观。
推墙刮底使用的多为竹制工具,竹片在泥片表面划过,最终形成“太阳线”。
全手工的推墙刮底一般只把底刮了就行了,少有推墙推得很高的,也不需要很密集的太阳线。而半手工的紫砂壶会故意做出看似均匀、精细的太阳线,来冒充全手工。
所以,事有两说,太阳线虽不代表“败絮其中”,但看到太阳线就认定是全手工壶就大错特错了。
弄清楚这些入门级的“悬疑”,能捎带着锻炼新手的眼力。还是那句车轱辘话:多看,多上手,多请教,对壶提高觉悟,遇到它们的时候会被唤起一种本能的反映,犯错的几率也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