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吞海岳图》背后的历史故事
http://www.socang.com   2020-04-26 11:22   来源:收藏快报 李益炯、李熊熊/浙江杭州

 

 

图3

  近日笔者收藏到一只画面很有内涵的瓷盘,特撰此文为之一说。

图1

图2

  这只瓷盘不大,直径只有11厘米。从造型看,盘体胎很薄,呈莲花状凹凸起伏,应该是模具压制而成。它正面纹样用青花加彩画成(图1),分三层:最外面一层为边饰,用青花画出八组连续菱形,菱形中加四小点,使留白看上去如十字架一般;每组菱形拱卫着一点红彩。第二层,用红彩线条随盘体起伏画出八叶莲瓣形开光,每一莲瓣画一丛花草;细看花草有两色,一为矾红,一为描金,相当精致。中央为圆形底心,画一只站在巨石上的鹰,巨石周围有海水,鹰的上方有云和太阳。盘的背面(图2)无底款,但在盘壁画有两组枝叶作为点缀,这是清代瓷器常用的装饰技法。

  这只瓷盘从造型到纹样的总体风格,带有外销瓷的特征,但它核心区域却采用了经典的中国式图案。要理解此盘纹样的画意,我们不妨先从底心的内容开始分析。

  此盘底心的画面,可与明代中期出现的一种瓷画《鹰吞海岳图》(图3)作个比较。很明显,两者的画面非常接近。关于《鹰吞海岳图》,我们曾经写过一文进行探讨,其结论是:画意出自正德年间刘六刘七起义军的一句造反口号“英雄吞海岳,气势转乾坤”。画面中的“鹰”,与“英雄”之“英”谐音,故代表英雄。鹰单足而立,象征着它具有独立性格。鹰足下的巨石表示山岳,借助以鹰为近景的独特视角,营造出山岳与海水有被身躯高大的雄鹰一口吞没之感。这正是“鹰吞海岳”(即“英雄吞海岳”)的意蕴所在。而图中天上的太阳,是皇帝的象征。鹰对太阳侧目而视,表示英雄对皇帝的权威不服,有明显的挑战意味,应合了口号的下半句“气势转乾坤”。(见《收藏快报》2017.5.10“《鹰吞海岳图》:造反者的冲天豪气”)

  《鹰吞海岳图》在明清更替之际的瓷器上,渐渐地见不到了。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鹰吞海岳图》宣扬的造反精神,其实是和平年代人们叶公好龙式的一种求变心理现象。而明末的十几年间,国内群雄并起,战乱肆虐,人们对真正造反的来临反而感到恐惧。所以瓷画工匠也就不再画《鹰吞海岳图》,以因应社会心理的变化。

  二是到了清初,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明代社会主要矛盾是官民矛盾,到了清代变为以民族矛盾为主。汉人各阶层齐心协力要反抗的是满族统治,《鹰吞海岳图》的画意显然已经不符合民族斗争的需要。

  那么,在清代的外销瓷器上为什么还有《鹰吞海岳图》呢?我们认为,这可能与清初汉人总结明王朝灭亡的原因有关。

  一个王朝的覆灭,总是有其原因的。皇帝作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皇帝的责任究竟有多大?传统理论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皇帝负主要责任。这种观点最早出现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他们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就是要推翻暴政,夺取皇位。《鹰吞海岳图》宣扬的造反精神,也是要“扭转乾坤”,与陈胜、吴广的观点一脉相承。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皇帝是好的,坏就坏在皇帝受到奸臣的蒙蔽。如果皇帝能够摒斥身边的乱臣贼子,起用清官理政,则王朝不会灭亡。比如《水浒传》梁山英雄最后接受朝廷招安,就是因为宋江等人认为皇帝还是好皇帝。古代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的读书人,潜意识中往往持这种观点。刘六刘七起义军领袖之一赵鐩原本是一名生员,他一方面提出“英雄吞海岳,气势转乾坤”口号,似乎是坚定的造反派,但另一方面他对皇上仍寄予希望。嘉靖年间王鏊《震泽纪闻》卷下“赵风子”条曾有这样一段记载:起义军“破宝丰县,佥事孙磐遣人赍黄榜招抚之。(赵)鐩复书云:‘群奸在朝,舞弄威权,浊乱海内,诛杀谏臣,屏斥元老。乞皇上独断,枭群奸之首,以谢天下,斩臣首以谢群奸’。”赵鐩愿意以自己的命来换“群奸”的命,表明他的内心对正德皇帝仍然抱有幻想。

  明末天启、崇祯年间,两任皇帝都不是坏皇帝。尤其是崇祯帝,似乎还是一位有中兴之志的好皇帝,但最后竟落得个在煤山上吊自杀的下场,令世人唏嘘不已。崇祯帝这样的结局,在清初汉人中引起了极大的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明王朝的灭亡?

  图1中的《鹰吞海岳图》就是答案之一。我们从它的画法来看它的画意:天上的太阳只露出一小部分,而太阳与鹰之间却用钒红画了层层叠叠的云,还有一道用青花画的浓厚的黑云。这些云层象征皇帝身边的冗官与奸臣,隔断了皇帝与下面民众之间的关系。所以,整幅画面的画意是:明代社会上有许多英雄豪杰、贤能之士,却因为奸臣当道而不被皇上所知所用,最终导致王朝的覆灭。这正是清初汉人反思明亡的基本结论!

  在理解了这幅瓷画的画意后,另一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它为什么出现在外销瓷上?这很可能与移居海外的明遗民有关。清初顺治、康熙年间,随着抗清义军逐渐失败,有一大批具有民族节气的明遗民流亡日本等海外。著名的有浙江的朱舜水等人。他们有较好的思想文化水平,对明朝灭亡的原因有许多反思,图1这幅瓷画有可能反映的正是他们思考的成果。

  这样的瓷画更像是一种图像化的历史总结。作者不是要让它出现在国内大众使用的日用瓷器上,那样可能会引来政治性的麻烦。而将它绘制在外销瓷器上,既不会引起官方的关注,同时也能达到借瓷画将研究成果传之海外的目的,等待后世有心者的发现和认可!果真如此,这幅《鹰吞海岳图》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鹰吞海岳图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3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