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其一生,他所追求的不过是世界的认可
http://www.socang.com   2020-04-24 10:39   来源:明加艺术

  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大家都听过,那是萨桑国宰相之女对国王的救赎,她以讲故事的方式与国王斗智斗勇,这故事一讲便是一千零一夜。她救了自己,也终让国王放下杀戮,与她白首相携。

  以此为灵感,我们创办“一千零一颗星”专栏,从今天起将带你穿越时空,遨游艺术的历史长河,见古老山河云起云落,听遥远都城丝竹声声。每个月我们将抽两天,跟您说说艺术那些事。

  有人说星星会随着宇宙的膨胀离我们越来越远,或许渺小的我们没有办法拉进自己与宇宙的距离,但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讲述,用艺术点亮温暖更多的人……

△ 《春日花园》1884年

  2020年3月30日梵高167周年诞辰当天,其作品《春日花园》于荷兰辛格·拉伦博物馆被盗。这幅油画创作于1884年的尼厄嫩的牧师花园,当时梵高30岁,与父母同住在荷兰的纽南镇。

  我们不知道被盗的那幅作品价值几何,但我们都知道作品的价值所在往往并不在于它的价格,而珍贵于它的作者、作品背后的故事。我相信那名盗窃者选择在梵高诞辰这天偷盗这幅作品也并非贪婪于它的价格而是出于对梵高狂热的喜爱……这究竟是怎样一个疯狂的天才艺术家?

  1853年,文森特·威廉·梵高出生在了荷兰南部北布拉班特省津德尔特村庄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中。他的出生注定了没有那么平凡,从落地便继承了刚刚夭折的长子——“文森特”的名字,以及长子的身份。父母对他更是叠加了一重期望,虽然拥有更多父母的关注,但他身负着“两个人”的责任,将被更大的教条和规矩笼罩着。


 

  春天的时候,笼子里的鸟儿跃跃欲试,它知道自己生来擅长某事,也强烈地想要去做,但又无法做到。是什么?它却无从知晓,只是模模糊糊地感觉到,“其他的鸟儿都在筑巢,孵化、哺育雏鸟”于是他用头去撞笼子,笼子完好无损,它却因悲伤而发狂。

  “真是个懒骨头!”另一只经过的鸟儿说,“它活得真舒服。”被囚禁的鸟儿没有死掉,它活下来了,心里想什么从不外露。它恢复了健康,阳光和暖的时候,它多少也会开心一点儿。然后迁徙季节到了,它心中又一阵悲凉,“但是,”照看它的孩子们说,“所有的必需品,笼子里都有呀。”但对它而言,这个“都有”只能意味着望着外面酝酿暴风雨的低沉天空,心里升起对命运的反抗:“我在笼子里,在笼子里,所以我什么都不缺,蠢货!我有一切我需要的东西!哦,看在上帝的份儿上,给我自由吧,像其它鸟儿一样。”——1880年7月


  身为家中长子的梵高从小接受牧师父亲的教导,学习如何做一名独立、勤劳和规矩的人,并被灌输了长大之后是要继承父亲衣钵成为一名牧师的思想。他的母亲年轻时出身富贵,拥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她在梵高小时候便开始对其进行专业的艺术训练。喜爱母亲的梵高也在她严格的教导中热爱上了绘画并且相当有天赋,1861年时8岁的他就画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幅素描《猫》,但在母亲的夸奖中顺手撕毁了。

△《牛奶壶》1862年 这是已知梵高最早的作品(此时他9岁)

△ 《博里纳日煤矿》1879年


 

  我常常觉得自己无比富有,当然不是指金钱方面(尽管我现在贫穷,但也许不会一直如此),而是我有幸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可以为之投入全部身心和灵魂,而这份职业又能给予我启发,赋予我生命的意义。——1883年3月

  只要坚持边做边学,我一定会进步;每一幅素描,每一幅油画,都意味着前进一步。就像走在一条路上,你可以看到路尽头的塔尖,但是因为地面不是平的,当你认为你可以看到尽头的时候,总会有延伸的部分不能一眼看穿,因此路程会增加。尽管如此,你只要前进,总是在缩短与目标的距离。或早或晚,我不知道能有多迅速,但我会到达这样的境界,可以出手我的作品。——1883年10月


  年轻时的梵高也曾通过自己的努力遵从父亲的期望成为一名牧师,但事实证明对于传道授业他或许真不是那块料,他的舞台并不在祭台上。可是当他握住画笔时他就不再是那个被教条和规矩笼罩的梵高而是一个色彩斑斓的灵魂,他的灵魂在炭笔下在油彩中不断寻找,寻找他生命的意义,留下他存在的证明,挥洒出他最最纯粹的心血。在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日子里,他的创作虽然不被支持但仍然信心满满的记录下他生活的环境,并经常与自小崇拜他的弟弟提奥通信,诉说他最近的状态和对创作的热情。

△ 《埃腾的牧师公馆和教堂》1876年

△ 《纽南的小礼拜堂和信徒》1884年

△ 梵高与提奥的书信节选

  在创作早期,梵高的作品大都模仿、取经于米勒,对于米勒他仿佛变成了一个虔诚的信徒,就像是当代的追星族,渴望拥有他更多的作品让自己欣赏和学习。再加上当时他生活的环境和周围所接触的人让他早期作品都以朴素灰暗的色调为主。他经常会画他的邻居、路人、工人和在田野中干活的农夫,作品很多表现出了底层人民的疾苦。之后提奥鼓励梵高在作品当中加入更多轻快、明亮的色调,可以学习印象派那样。梵高自己也意识到这样的乡村题材和灰暗的色调已经不能满足他的创作,1885年在梵高父亲去世后他决定前往巴黎,探寻他的艺术道路。

△ 《播种者》(仿米勒) 1881年

△ 《脸朝左的织布工和纺车》1884年

△ 《吃土豆的人》1885年


 

  钴蓝是神圣的颜色,没有什么比把事物周围环绕布置上的碧蓝的天空更美好的事情了。胭脂红是红酒的颜色,也和红酒一样温暖而活跃。祖母绿也非常美,如果不去用这些颜色,那真是亏了。当然还有铬黄色。——1885年12月

  太奇怪了,当比较我和其他人的画作的时候,我发现它们鲜有共同之处。它们的基本上都是相同的肉色,离近看非常真切——但是离得远一点看,就非常单调了——所有的粉色、高级黄等,尽管柔和细腻,实际上却透露着生硬的感觉。我的做法是,近看的时候是有带点绿的粉色、黄灰色、白色、黑色,还有很多调和色,大部分颜色甚至都叫不出确切的名字。但是在画外看,就非常有感觉了;如果站得稍远一些,空气在周围流动,波动的光线打在画上,连最后罩染的最小着色点,都会对你诉说着什么。——1886年1月


  到达巴黎后,梵高更是受到当地风情和日本浮世绘的影响,他的创作发生了变化,色调也从灰暗逐渐转为明亮,一个属于梵高自己独特的风格开始逐渐在画布上体现出来。他开始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想法,也开始拥有了更多自己标志性的风格。在梵高眼中色彩不再是停留在画板上的颜色,它们会跳舞会旋转会传达情感,它们经由他手便是有生命的活物,记录着这个孤独的艺术家的所见所感。或许每个天才的背后都有疯狂的一面,或许每个天赋异禀的人总要经受上帝的磨砺,梵高的情路从未平坦过,在一次次的爱而不得之后,他的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差。

△ 《自画像》1887年

△ 《唐吉老爹》1887年(局部)

△ 《阿尼埃尔塞纳河大桥》1887年

  被遗传性精神病不断折磨的梵高就像是个在沙漠中行走的人手中握着一瓶鸩毒,在极度的干渴下浅浅地尝了一口后便想要贪婪地汲取,他控制不住自己对于创作的狂热,甚至在现实中还将颜料挤出吞下肚。而爆发的精神就像是罂粟,刺激着他的神经令他忘我享受创作快感的同时,还时常伴随着那些人们投来怀疑、失望、鄙夷、冷漠、憎恶的眼神和指责,这些画面不断在他脆弱的神经上撕开一条口子,翻涌出的是更多五彩斑斓的鲜血喷洒在画布上。


 

  我曾试着用红和绿来诠释人性中令人生畏的激情。这房间的血红和暗黄,还有中间的绿色台球桌,四盏柠檬黄的灯投下橙色和绿色的光。冲突和对比充满了每一处不同的红和绿之间——紫色和蓝色的空荡荡的房间里,昏昏欲睡的懒汉们。又比如,血红和黄中带绿的台球桌就与精致小巧的路易十五绿的柜台,柜台上摆放着的一束粉色鲜花,形成对比。

  在暖炉一样的房间里,站着身穿白色衣服的房东,他从一个角落打量着其他地方,灯光使他看上去变成柠檬黄和亮绿色。——1888年9月


  1888年11月,梵高以400法郎(相当于今天1000-1050美元)卖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幅画《红色葡萄园》。与《夜间咖啡馆》相似,一战爆发后,《红色的葡萄园》被布尔什维克从拥有者史楚金收归国有,现存于莫斯科的普希金艺术博物馆 。画中普照的阳光,火一般的光线的扩散,血红色的葡萄园,热情和紧张的色调的炽热。梵高希望在他作品中为我们画出酒的酵素和醉意,令人发狂的热气腾腾。色彩中的喧闹性暗示了无节制的狂欢,葡萄园被看作是异常的促进者和主要的源泉。

△ 《红色的葡萄园》1888年

△ 《夜间咖啡馆》1888年

  在梵高创作后期,精神上的疾病已经令他相当痛苦,在精神病院的日子里,他期望能够依靠不断地创作来治疗自己已经破碎的神志。在精神折磨的痛苦和渴望艺术的快乐中他不断挣扎,一边怀疑自我一边又不停激励自己“打起精神,不要害怕”,就像是个与自我博弈的人。《星月夜》、《向日葵》、《自画像》系列等这些巨作均产自于那个时期,他对于色彩的掌控达到了出神入化境界,把生活中的痛苦磨难,转化成画布上激情洋溢的美。

△ 《向日葵》系列 1888年

  《向日葵》是梵高1888年8月在法国南方小镇阿尔画的。南方阳光的灿烂令他狂喜,他用黄色画了一系列静物,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向日葵》便是这时的代表作。以短粗的笔触把向日葵的黄色画得极其刺眼,每朵花如燃烧一般,细碎的花瓣和葵叶像火苗一样布满画面,大片的向日葵犹如燃遍画布的火焰,显出它狂热般的生命激情。梵高一生画过很多向日葵,跟这幅同款的一幅《向日葵》于1987年3月10日在伦敦佳士得拍卖行以3985万美元拍出。

△ 《向日葵》系列 1888-1889年

1 《花瓶里的三朵向日葵》1888年 现私人收藏(美国)

2 《花瓶里的五朵向日葵》1888年 二战时在日本被毁

3 《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1888年 现藏于德国慕尼黑新美术馆

4 《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1888年 现藏于英国伦敦国家画廊

5 《花瓶里的十四朵向日葵》1889年 现藏于日本某博物馆

6 《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1989年 现藏于荷兰梵高美术馆

7 《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1989年 现藏于美国费城博物馆


 

  我已经开始画一幅画了,可以挂在婴儿的卧室里:大幅的白色杏花盛放在蓝天下。——1890年2月

  工作进展不错——很快你就会看到这幅油画,盛开的杏树枝条,这也许是我迄今最好的、最细心的作品,作画时我感到很平静,下笔也没有丝毫的犹疑。但是第二天,我又感到精疲力竭了。这种情况有些难以理解,但是,唉,有时候就是如此。——1890年2月

  画杏花的时候我病倒了。如果那时能继续画,你就知道我应该多画一些在花期的树。现在树上的杏花已经快掉完了,我真是不走运啊。——1890年2月

△ 《盛开的杏花》1890年

△ 《有丝柏树和星星的道路》1890年 (局部)

  《星月夜》是1889年,梵高第二次精神崩溃、住进圣雷米疗养院时的作品。在这幅以蓝色和黄色为主色调的画中,梵高用饱蘸激情的条状笔触,搅动起旋转的漩涡。这些天空中星星与月亮的舒卷涌动,也许暗示了使徒和耶稣的关系。也有人把这幅画看成是太阳系的“最后的审判”。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参天的柏树摇曳着扭曲的、火焰状的身躯,呼应着天空的韵律。被压缩了的村庄在哥特式尖顶教堂的庇护下安然栖息,事实上,圣雷米附近并没有这样的教堂,那是梵高的幻象,也许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

△ 《星月夜》1889年

△ 《罗纳河上的星夜》1888年

  在最后病情反复的日子里,他无法接受自己创作上的不完美,精神也变得喜怒无常,亲人朋友已经无法与他正常沟通。他的情绪越来越脆弱,就像是一根紧紧绷着的弦,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让他暴跳如雷。所以当高更与他的意见产生分歧之后,他终是在冲动之下做出了无法弥补的自残行为。

△ 《献给高更的自画像》1888年

△ 《耳朵上扎绑带叼烟斗的自画像》1889年

△ 《自画像》1889年

  1890年6月,也就是在自杀前一个月,梵高为精心照顾他的加歇医生画了下面这幅肖像。他说:“我希望画一位艺术家友人的肖像,他满怀伟大的理想。我希望把我对这个人的感觉和爱慕之心画进作品里。我夸张了他的头发的金黄色,在头像后面我不画小屋的普通墙壁,而用我调配得极为丰富、极为强烈的蓝色涂出无限深远的背景。由于这种单纯的配合,使金黄色头发的头部,在这丰富的蓝色背景上发光,像星星嵌在深沉的碧空中。”他画这幅肖像的时候,留下了:“人们也许会长久地凝视它们,甚至在100年后,带着渴念追忆它。”这句看似遗言的预言。正好一百年以后,1990年5月15日另一幅《加歇医生》在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以8250万美元成交,创下了当时艺术品拍卖价格的世界最高纪录,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2004年5月5日,稳坐世界最昂贵艺术品宝座长达14年之久。

△ 《加歇医生》1890年

△ 《雷云下的麦田》1890年 完成这幅作品后21天,梵高向自己开了枪

△ 《山丘旁的茅草屋》1890年 潦草的笔触和空旷的天空暗示了这幅作品尚未真正完成

△ 《麦田的乌鸦》1890年 经常被误认为是梵高生前的最后一幅画作,蓝色的天空和金黄色的小麦形成鲜明的对比,却透露出狂风暴雨后麦田下悲伤入骨的孤寂感

  在那个艺术不被时代理解,情感得不到自由,亲朋不懂得如何体谅、支持梦想的年代,孤独的梵高无疑是一个可怜的牺牲者。由于长期得不到认可,作品总是得不到成功,演变成后来对自我的怀疑,加之精神上承受的压力已经临近奔溃边缘,最后梵高举枪自残,不治身亡,留给我们一个浓墨重彩的传奇背影。

图片及部分资料来源网络及《梵高手稿》

编辑:贾弘毅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艺术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3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