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 仿玳瑁手镯
玳瑁材质的真伪对于收藏者来说,比判断质地优劣更为重要。
正是基于玳瑁资源的稀缺,所以在清代末年就有了化学仿品,直至现在,仿玳瑁的化学材质充斥市场,常见一些很便宜的仿玳瑁小饰品,没有人以为是真品,不具有欺骗性;而有不少被精制成手镯、碗、盒等大件器物高价交易,就很容易让没有经验的收藏者上当。
关于玳瑁的材质辨伪,许多出版物、互联网都各出高招,有些招法未必适用,比如将玳瑁用刀刮下一点粉末,在火上烧一下,或是用烧热的针灼刺玳瑁,散发腥味的是真品,酸味的是赝品; 还有人说将玳瑁用温水泡软,切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更有甚者,建议将玳瑁放到开水里煮,形状弯曲不断裂的为真品,断裂者赝品。笔者从事杂项鉴定三十余年,从没有对被鉴定物施行过这样的实验,也不建议收藏者借鉴。鉴定玳瑁材质的真伪其实并不复杂,主要是这样几点:
1.观察透明度
真的活血玳瑁质地再好,也毕竟是一种角质状的有机物,所呈现的是一种胶质的半透明状,赝品是用化学材料合成的,质地间的透光率远高于角质状有机物,透明程度要高于真品。两相比较可以发现,赝品要比真品质地纯净,没有杂质,所以显得更加靓丽诱人。
2.血色与地子的关系
真品的血色呈红褐色,现在的赝品玳瑁可以仿制得逼真,但是,真品血色的透明度要微低于周围地子的黄色,这种关系是一种带有比例性质的关系。在一块完整的玳瑁材质上,地子与地子、血色与血色不尽相同,但是血色与其周边的地子透明度的主次关系应该是一致的;赝品的合成大概是一次性的,所以在一块完整的材质上,缺少上述透明关系的变化,这就使有经验的鉴定者看起来觉得血色形状颜色板滞,只“鲜”不活的地方。
3.血色的边缘特征
真品玳瑁的血色边缘有两个特点,一是形状的自然随意性,就像天上的云彩,各种形状都有,自然天成;赝品的血色形状是做出来的,尽管也尽量做成各种形状,却显得很死板,与“自然天成”仍有着根本的不同,主要表现为形状的规律性明显(反映了制作者的习惯性动作)与相互关系的理性安排;二是真品玳瑁的血色边缘带有晕散的效果,表现为由于深浅色值的变化而带来的边缘不清晰;赝品血色的边缘轮廓清晰可辨,没有这种明显的色值变化。
上面所讲的3点,是判断一件玳瑁藏品真伪的基本着眼点,还有一些方法如对重量、包浆、造型等方面的观察,其非定量成分更大,属于难以言传的经验,既说不清楚,也写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