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介】
宋兆钦,1942年生于山东章丘。1963年毕业于山东艺专(现山东艺术学院),多年从事美术教学工作。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德州学院美术系教授,山东画院高级画师,现居北京。擅长青绿山水,高远其势,纯雅其色;所绘屋木,融现代构成,独具特色。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发表。出版《宋兆钦画集》等多种;多次举办《宋兆钦国画展》,作品《泰岱旭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收藏。《家园》、《问道武当》、《春秋》等入选全国性工笔画大展。
超然物外 寄语丹青
文/谭英林
赭山瞧人宋兆钦先生,近年来在省内外多次举办个展,创作数量之丰,变法速度之快足以表明已进入一位成功画家的创作盛期。前兆钦兄让我为他写点什么,由于在纷繁的作品中未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故一拖再拖。最近出版社要为其出版新画集,这次是不能再玩猫腻了。六十年代初,与兆钦兄在山艺同窗共读中国画专业,毕业后各奔东西,长期从事艺术教育,是同学也是挚友,他的每次展出,我都前往拜观。他出手很快,历来画展,辄多新作,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浏览欣赏,解读这些画作,能得到美妙的艺术享受,也可以陶冶情操。
浅绛山水是画家的看家本领,在这里我们好像看到了画家创作旅程的规迹。大江南北的风土人情,三山五岳的绮丽壮美,跃然纸上。作品用笔含蓄稳健,墨色明澈秀润,计白当黑,层次清晰,将在阳光照射或云雾笼罩中的群山的远近隐现之态,表现得惟妙惟肖。章法严谨,技巧精妙,布陈立意,妙合自然。雪景山水为其得意之笔,它塑造了一个静穆、清凉的世界。皑皑白雪笼罩下的群峰溪涧,或高耸入云的积雪奇峰,时见山颠密林寒树丛生,或深山藏古寺,或临渡结茅居,小桥栈道,骑驴觅句,朝钟暮鼓伴随琴韵书声,行旅悬泉充溢着无限生机,天空、水面用淡墨烘托,山脚石坡皴擦减弱而气象雄浑。最见功力的当属界画,它是从楼台亭阁等建筑物为题材的绘画,如字中之楷书,禅门之戒律,画家之玉律;稍有疏忽便前功尽弃。画家深谙宋人界面之真谛,一点一画均无败笔,远山近水,殿堂回廊,人物舟楫,花木竹石,无不苦心经营,细心落笔,笔法秀劲,赋彩古雅,韵味清远,突破唐人浓郁之气。近几年画家创作了大量金碧山水,展出的作品也多为金碧大青绿。这种青绿为质,金碧为纹的山水画,极富装饰效果;它始于隋而成于唐、宋元以降,代有传人,不绝如缕。因其制作繁复,笔法精细,近代画坛专攻者绝少。画家不畏艰辛,十日一石,五日一水,三矾九染,描金嵌点。画面景物丰富,安排严整有序。青山滴翠,碧波粼粼,寺观村社,刻画精微。点景人物,栩栩如生。丘壑峻峭,构图雄奇,彩色富丽,意趣隽永。
此外画家在小青绿、没骨、水墨、焦墨、山水以及花鸟画等方面也均有建树,不再赘言。前面论述只是一己之见,竹管窥豹,难免卦一漏万,不妥之处,求教于方家同道。文债已清,忝为序。
笔抒千般意 诗化一澄怀
文/高洁
“遍游名山大川,胸中自有丘壑。”这是宋兆钦先生睿智的感悟。他的足迹遍及黄河、黄山、长江、长城,曾七次上泰山,三次上黄山,四十年来不知倦意的身影,跋涉在这钟灵敏秀的山水间,循着古人留下的历史脉络,丰富着自身历史文化学养,感悟这诗人笔下的人文情怀,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艺术生命,也因此早就了他笔下的诗意人生。
宋兆钦先生于人物、花鸟、山水画皆有不凡之作,作品塑造深刻,形象丰富生动。他热爱绘画艺术,重视笔墨情趣,每一幅作品斗精雕细磨,倾注了心力。虽如此,却不止于此,近些年来,为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他精益求精,执着于金碧山水的研磨,每幅作品必经三矾九染,不厌其烦,继承并发展金碧山水的画法,取写意与工笔之长设意立境,格调超然,着色构图,明丽静雅,终为金碧山水之大成者。
一处明丽一仙境,半为画作半为诗
山水画是中国的风景画,它不是简单地对自然风光的描摹,而是画家的精神诉求于流露。宋兆钦先生寄情于山水间,以造化为师,古今为用,画山则丘壑崎岖,咫尺天涯;画水则滔滔如淌,如聆其身;画树则玉树临风,凭空欲飞;画花则鲜艳于滴,如闻其香……他的山水之作苍柔相济,缜密工致,文静清雅有之,简练雄浑,酒劲苍健有之,《秋水无声》、《秋色赋》、《泰山》等可为其金碧山水的代表作。其中《秋水无声》已由故宫博物院收藏,《秋色赋》已被新加坡新神州书画管收藏,《泰山》更是宋兆钦先生自己的最爱。
几读这几幅画作,情景如现,宛如身在其中。一幅《秋水无声》,由近及远,层次分明,运化无痕。近处写实,远处抽象,色彩明丽,意境高远,眼前水面如镜,树与石倒影其中,树之青绿,石之灰黑,倒映在水中,有构成一道绚丽的风景。玉树出于石上,鲜亮的石青敷色,树身的重墨与叶子的艳绿,形成鲜明对比,设色可谓别出心裁。岸上树影重重,洁用淡笔。水深处轻舟舫影,缓缓而归,淡墨而成。远山淡墨晕染,出入云雾中,如临仙境。通篇构图精巧,笔墨浓淡相宜,设色明丽,墨色湿润令动,意向平和沉静。凡此,境界的澄明无蔽与画家的澹泊平和合为一体,营造出空灵寂静的诗境与禅境。
“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当展开《泰山》,便有如此之感。层次自不必论,时间感与空间感交相呼应;构图纵横、平移、重叠,足见精妙;用笔勾、皴、点、染,笔力峭拔,阴阳、疏密远近各得其法;设色浓淡相宜,几经矾染更见其功;意境高远浩瀚令人称奇,放眼望去,苍劲古树,峭拔险峰,“云峰云轴拜重生”,稠密的笔法皴出山恋丘壑的质与滑,遒劲的笔力挥就苍松古柏的岁月与气魄,舒展的线条铺展山脉绵延起伏之姿态,空间的留白给人以山峰高已接云天的大气象,气势磅礴、苍茫恢宏,如果说《秋水无声》似王维的山水般唯美,那么《泰山》更如苏东坡的豪放词之壮丽,气魄宏大,格调昂扬,望之而生敬畏,这正是民族精神之所在
传统笔墨精髓在,时代元素意味长
石涛说过:“笔墨当随时代。”宋兆钦先生做到了。工笔画中金碧山水的诗意创作,可谓他的康鼎之作,而如《家园》这样的作品,在意境的营造上也堪为典型,也正因此,《家园》被日本村上美术馆收藏。家是安定温暖的地方,供人遮蔽风雨,给人关爱呵护。“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对“家“的理解古今相同,家园是我们无论在天涯海角。都会一心所系的地方。宋兆钦先生笔下的《家园》正是对这种乡情的诠释。
他不满足于形似,甚而神似,而是加重了构成的元素,因此,画中屋舍俨然,树木星罗棋布。运用了几何学原理,构筑了错落有致的空间感。而黛瓦粉墙,木色的门窗,青绿的树木,恰恰又体现了他设色的技巧。笔墨细腻,变化有致,树木形态不一,严密而又层次,房屋的造型也颇有意趣,极富想象。一幅画风姿流离,将曾经、未来推移的时间定格于画面上,而画中对于家园的情思更是意味深长。
尺幅之间大意向,谋篇布局皆天然
宋兆钦先生的金碧山水是传统笔墨与时代元素的有机融合,而这一特点也体现在他的扇面画中。扇面画这种艺术存在被历史书画家所喜欢,在扇面上绘画或书写以抒情达意,一幅扇面的成功与否,画家首先要完成尺幅之间的谋篇布局,构思是否精巧,技法如何展示,意境的高下,是一幅作品优劣的标志。宋兆钦先生的扇面画多绘山水之美,天地之大收于方寸之间,不乏佳作。
图中春信才至,层恋叠障的山脉层次罗列,考虑轻重、向背、明晦。远山运用极淡之笔墨,似有若无,而隐隐还有雪色,近山墨色运染浓淡相间,青青绿意点缀山头,垂钓小舟静静地泊在波光粼粼的水面,岸上老树新绿,桃花烁烁,眼前古寺与远山翘首相望,碧瓦红墙,色彩明丽,静寂如斯,如屏息倾听寺中悠悠,动静相宜,虚实结合,远取其势,近取其质,气韵生动,清新流丽,意境幽远。此时,一气流转,景语皆情语。
书法笔意成新制,兰竹之品品兰竹
不独那些被收藏的作品,宋兆钦先生笔下的兰竹也是诗意而灵性的。他擅长水墨意笔,执笔于手,发力于腕,成竹于胸,把书法的笔法与绘画中的墨法相融合,轻描淡写几笔,便初见端倪。画竹则数杆修竹,笔挺劲透,主干淡墨骨感,枝叶浓墨点染,疏密相间,潇洒清奇,将竹的坚毅顽强充分解读。画兰则兰之叶纤纤细细跃动于纸上,临风轻舞,摇曳生资。笔法细腻,用墨精巧,画面极为清净淡雅,富有灵动之感,其意淡远,含蓄蕴藉。
画兰竹能如此,必是深谙兰竹之性情,激赏兰竹之君子之风吧。“芷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之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改节。”我想,任岁月匆匆,诗意的情怀是不会改变的,那曾经历了十年浩劫、被迫放下十年的笔,应该更能体会空谷幽兰的一缕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