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思巧妙的明清青铜文房用具
http://www.socang.com   2020-03-23 15:44   来源:收藏快报 杨铁强/湖南长沙

图1 明代青铜方砚

  明清时期,青铜器铸造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其中包括传统的泥范法,以及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的失蜡铸造法,后者可以铸造出几十吨重的大钟。这一时期的铜器无论是货币还是生活器皿,黄铜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青铜制品种类较多,有鼎、锅、盆、盆架、壶、炉、钟、砝码、墨盒、镊、钩、腰牌及宗教造像等。还常常表现出鎏金、镶嵌等金属细工的特点。除了生产罕见的大型作品外,明清时期也生产小件的日常生活用品,如镊子、钩、手炉、盆与盆架,以及文房用具等。本文在此介绍四件湖南省博物馆(以下简称“湘博”)馆藏的明清青铜文房用具。

图2 明代青铜山水人物笔架

图3 清代青铜鼠鋬花叶纹水滴

图4 清代青铜犀牛形水滴

  始于汉代的砚,也称砚台,是中国传统文房用具,文房四宝之一。砚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砚为首,东汉末年刘熙《释名》中载“砚,硏也,硏墨使和濡也。”这是湘博的一件明代青铜方砚(图1),高10、宽9.7厘米。此砚为长方形,下有四足,两长边分别饰三个骑马人物,一端有亭台等,表现出长途跋涉的场景。中国的砚材丰富,不同时期的人们重视的材质有异。根据已有的文字记载,青铜砚台创始于秦汉时期,但目前所见的铜砚数量不多。该青铜方砚山水、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整体文化气息浓厚。

  笔架,又称笔格、笔搁,供架笔所用,是文房的常设之物,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南北朝时就已有笔架的记载,但传世品还不曾发现。唐代笔架流传下来的极为罕见,但从文献来看,此时的笔架已经成为文房的常设之物。宋代笔架传世品和出土物较多,材质多样,有铜、瓷、石等,其形多为山形。到了明代,笔架成为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其材质更加多样,不但有珊瑚、玛瑙、水晶,还有瓷、玉、木等。清代笔架更胜明代,材质有玉、紫砂、水晶、铜、木、珐琅、象牙等。此件湘博藏明代青铜山水人物笔架(图2),高10.4、高15.8厘米。笔架作山峰形,山水人物纹笔架采用透视的手法,以深山、亭台、洞壑、小桥、流水、人物等为题材,层次分明,具有山水画所追求的神韵,表现出“深山访贤”的文人主题。

  水滴,又称砚滴、水注、水丞、书滴、蟾注等,其中有嘴的叫“水注”,无嘴的叫“水丞”。它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文房器物,作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砚滴的出现,与笔墨的使用和书画的兴起有关。最迟在东晋时期,就出现了各种形状的水盂,人们在使用中发现,用水盂往砚里倒水时,往往水流过量,于是出现了便于掌控水量的器物,这就是砚滴。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载“蟾滴、龟滴,由来已久。古者以铜,后世以瓷。明时有蹲龙宝象诸龟。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曰滴。”这是湘博的一件清代青铜鼠鋬花叶纹水滴(图3),长8.8、宽5.2、高4.4厘米。此器为椭圆形造型,前有流,后以鼠衔花蝶绵延的枝蔓为鋬,顶部以花叶纹为饰,注水口并隐藏其间。

  做工精巧的清代砚滴,以像生形居多。除了以上这件,湘博还珍藏有其他数件同类的青铜砚滴。如清代犀牛形水滴(图4),高4.8、长12厘米。该水滴为犀牛屈肢衔杯造型,犀牛双目圆凸,鼻翼外张,两耳收拢,背部有圆形注水孔,尾下垂分叉,犀牛口部有一圆孔,水从此孔流入所衔杯中。其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以上四件湘博馆藏的明清青铜文房用具,样式丰富多彩,制作精美,造型生动,构思巧妙。它们代表着当时青铜器铸造的艺术水平,富有深厚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文房用具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