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寿星壶侧视图
这把民国时期寿星紫砂壶(图1),为传统寿星壶形制,外观朴实,通高15、通长20、口径10.4厘米,属于中等大小的寿星壶。一侧壶系下方刻有“春林”二字(图2),底款有印章一枚(图3)。印章中间,有两面旗帜交叉状图案;旗帜上方有“福康”二字,下面有“营口”二字。此壶缺盖,壶底有裂,已由三颗铁质锔碗钉修补(其中一颗脱落,图4),流传至今已近百年时光,能够基本完整保存下来已属难得。
图2 壶系下方刻“春林”二字
图3 壶底“福康”“营口”及军旗标记铭款
图4 壶底部锔钉
寿星壶是清晚和民国时期常见的紫砂壶品种,属紫砂壶中的粗货,俗称“行货”,又称大路货。由于经济实用、价廉物美,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容量大的紫砂壶可以用于带水,特别是在北方农村,耕地离村较远,加上北方人的生活习性,喜欢喝大碗茶,寿星壶容量大,最大可达3升,易于携带更显实用。尤其这类中号紫砂壶,是专为商家酒肆或人口多的大户家庭提供的商品壶。
“福康”壶,是由宜兴紫砂名门世家徐锦森(当代壶艺大师徐汉棠、徐秀棠的祖父)创烧,其子徐祖纯主管生产和协助烧制“福康”壶,对外销售工作则由其弟徐祖安负责。福康陶器在营口、上海等城市均设有专营商店,售卖自家生产的“福康”紫砂壶。“福康”壶底部的印款有很多种,主要有三:一是钤盖“福康陶器”楷书阳文方印的;二是钤有民国旗帜标记的,其上刻有“营口福康”四字;三是钤有财神赵公明像,手执一联,上有“营口福康”四字。壶盖上钤印主要有两种,一是钤有双葫芦“福康”,二是钤有双鱼形“福康”。
这把紫砂壶显然属于第二种,钤有民国旗帜标记的。“福康”是徐汉棠的二叔徐祖安经营陶器之店号,在宜兴生产,在山东营口销售。上世纪20年代初,“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吴佩孚占据湖南、湖北、河南及直隶一部分;孙传芳占据江苏、江西、安徽、浙江和福建;张作霖占据黑龙江、吉林、辽宁、热河、山东等地。宜兴是孙传芳的辖区,山东营口是张作霖的领地,在这种险恶复杂的环境中,宜兴福康店号印制两面旗帜,有助于紫砂壶扩大销路,在全国各地销售。
民国时期寿星壶生产中有“老豫丰、新福康”之说, 制壶名家吴颐山嫡传后裔世居蜀山南街从事紫砂业,与徐祖纯(徐汉棠、徐秀棠之父)同辈人吴同构同期开店。吴同构父吴启南为前清戊戌变法前最后一代秀才,是当年紫砂巨子,又是地方士绅。吴同构祖母是一个做坯能手,他家烧的紫砂寿星壶,盖上有葫芦图案,中有“豫丰”两字,比徐祖纯家福康壶要早,故北方客商称“老豫丰,新福康”。后来吴家因生活优裕,疏于经营而中落,徐家的新福康取代老裕丰,成为蜀山寿星壶的主要生产者。徐家福康店生意不错,徐祖纯兄弟一个管生产,一个管经营,先后在天津、营口设置分店。从传世的壶看,当时做寿星壶特别出名的施金廷,既为豫丰店做过,也为福康店做过。“豫丰”和“福康”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均有加彩寿星壶问世,其中多以点彩法描绘,花鸟、瑞兽、戏剧故事纹饰较多。
紫砂壶所以得名于世,固然与它的制作分不开,但根源是所用材料的优越。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李渔在《杂说》中讲:“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是人而知之矣。”显然今日宜兴紫砂壶的用料,远不如民国时期所用砂料优良,产品也不及老壶质朴、温润、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矿资源已枯竭,有的已经封矿。而类似此种民国时期紫砂壶的收藏潜力,也会进一步得到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