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明洪武草书“福”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大红纸写的“福”字。中国人有挂福字的传统,一幅福字,既能赏心悦目,又能陶冶性情、增添室内高雅气氛,还能在心情烦躁或是工作疲惫时静心品读,皆是一大乐趣。最重要的是,福字具有丰富美好的寓意,象征家庭幸福、福气满堂、和谐圆满。
图2 明洪武草书“福”
图3 明洪武草书“福”
图4 明洪武草书“福”
图5 明洪武草书“福”
图6 明崇祯草书“福”
图7 明万历末至崇祯时隶书“福”
图8 明永乐、宣德时期隶书“福”
图9 明永乐、宣德时期隶书“福”
图15 明万历末至崇祯时期楷书“福”
图17 明洪武篆隶“福”
图16 明万历篆书“福”
图14 明空白期巴斯巴文“福”
图18 康熙帝御笔“福”字
图10 明永乐、宣德时期隶书“福”
图11 明永乐隶书“福”
图12 清雍正双勾隶书“福”
图13 清雍正梵文“福”
我的瓷友在收藏明清瓷片过程中,收过许多有文字的,尤以“福”字为佳,藏友向宇就收了许多“福”字瓷片。据他研究发现,“古瓷片上的福字多为草书、狂草书(图1至图6),隶书(图7至图11)、双勾隶变(图12),楷书(双勾图15),篆隶(图16、17),或少数民族的文字,如清代清早期青花瓷梵文福字大盘(图13),如巴斯巴文(图14)等。明末书法越发拘谨,缺乏张力。而我最喜欢古代瓷器匠人独到的一笔草书“福”字(如图1、4、5),这样写非常潇洒……”明至清早期瓷碗的残片,现在,人们收藏、把玩这类瓷片标本时、又加以研究,使它成为文化时空里走来的一位使者。
我们知道,草书起于汉代,历史演化分为章草、今草、狂草。在三国时期有吴黄象《急就章》,在晋代有王羲之《初月》,在唐代有怀素《自叙帖》等名家之福,均有草字的典范。之后的民间瓷画匠也是东施效颦,釉笔一挥,似乎也是灵动狂放,至少情趣不让前世名家,还多了不少质朴之气韵。
在中国人心中,“福”是一个吉祥字,自古“福”是人们祝吉的绝妙佳词,古往今来的社会生活中,一个“福”字,曾繁衍出许多情趣盎然的轶闻。所谓“福”,在过去是指“信福”“福气”“福运”,而现在人对福的理解是“幸福”。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中国的老百姓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企盼“福气”的到来。每一个“福”字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乃“福、禄、寿、喜、财、吉”六大吉祥之首,“求福、纳福、惜福、祝福”又是各种文化现象的概括和代表。也因此,中国自古以来,从百姓到皇帝贵族都有春节写福字的传统;更不乏历代书法名家。
1673年,康熙写下“天下第一福”,它为祖母孝庄太后“请福续寿”,写下了震烁古今的“长寿之福”,此福暗含“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是古今唯一的“五福合一”“福寿合一”之福。孝庄“请福聚福”,康熙则“送福得福”,所以,此福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灵验之福”。福中有“康熙御笔之宝”印玺加顶,喻“鸿运当头、福星高照”之意……
康熙皇帝一生酷爱书法,却很少题字,所以康熙御笔是历代皇帝的笔墨中流传最少的,这就有了“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说法。传说康熙一生流传下来的就剩三个字:“无为”“福”,这个“福”存于北京恭王府中的“福”字碑上。传说,康熙大帝年幼丧母,由孝庄皇太后抚养长大。然而正当康熙盛世的时候,孝庄皇太后却重病缠身。康熙救祖母心切,化孝心于笔锋,创造了震烁古今的“福寿”联体字,然后征召天下能工巧匠,把它雕刻在一块大青石上,并背着这个“福”字碑前往祈年殿拜祭天神。为示孝心,康熙大帝跪在“福”字碑上祈福,上苍有灵,孝庄皇太后身体奇迹般康复,康熙大帝将“福”字碑请回宫中供奉在佛阁。
所谓“江山承继为大福”。乾隆继位后,将“天下第一福”赐给自己的宠臣和珅,和珅命人运来几千块太湖石,在自己的府邸后花园砌成一条巨龙,这条龙的位置正好在京城的龙脉上,他将“天下第一福”藏在龙穴之中悉心供奉。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文物局对这个大“福字碑”进行了修缮,定为“中华三绝”文物之一。众多海外名流纷纷慕名前来求福,以拓印挂轴孝敬长辈。外国访华元首也纷纷前来景仰“天下第一福”。“福碑”的碑拓也成为国礼之一,赠与海内外贵宾,中华福音从此泱泱传开。
纵观康熙大帝亲笔所书的这个福字(图18),刚劲有力,颇有气势,右上角的笔画很像一个“多”字,下边为“田”字,而右偏旁极似“寿”字,所以这福字又蕴含着“多福、多寿”之义。因此,在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器上,许多窑工、艺人也效仿大“福”,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笔,传承其意,写下了各种各样的“福”字,传说,在过去老人的寿宴前,谁能给家中老人请回这个带有“天下第一福”运气的瓷器、碗盘、茶杯、酒壶,就一定能够为老人添福添寿。
现如今春节,百姓贴“福”字,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过去人说这叫“讨口彩”,这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向往与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