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剔红“高大上”
http://www.socang.com   2020-03-09 11:01   来源:扬州新闻网-扬州晚报

  在收藏界,雕漆作品就曾引起过很大的轰动。2001年4月10日,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一件“明永乐剔红雕漆赶珠云龙纹盖盒”以港币1126万元的天价成交,至今成为古代漆器拍卖中的经典。此后,雕漆器曾经一度吸引了众多的眼球,为很多喜爱漆器收藏的藏家所关注。那么雕漆剔红工艺为何能吸引如此的关注?其又有着怎样精妙的工艺和历史发展的轨迹?不妨让我们一起走进雕漆的艺术世界,共同领略雕漆剔红曾经的辉煌。

  一件纯雕漆作品至少需要髹涂300至500道漆

  所谓雕漆,是指在经过加工的漆胎上髹涂数十道乃至几百道的中国大漆,然后按照设计的要求,用刀雕剔出各种花卉、房廊、山水、人物等图案和锦文的传统漆器制作工艺。雕漆工艺是纯正的漆工艺,所选用材料除内胎外,雕刻全部在中国大漆髹涂的漆层上进行。作为最基础的髹漆工序,漆层的髹涂也是作品制作中花费周期相对较长的一道工序。一般一件纯雕漆作品至少需要300至500道漆,因此仅是髹漆就要一年左右的时间。雕漆工艺根据漆所呈现出来的色彩不同,又有剔红、剔黑、剔绿、剔彩等名目,更多时候,雕漆多指剔红,即红色雕漆。

  源起唐代

  唐雕漆制品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刀法快利,非后人所能及

  雕漆工艺起源于唐代。这一点主要据明代隆庆年间安徽著名的漆工黄成的《髹饰录》而来。作为漆器工艺发展史上一本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著述,《髹饰录》主要记述了多种漆工艺技法。其中“镂雕第十”中记述有:“剔红,即雕红漆也,髹层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镂之精粗,亦甚有巧拙。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这一记述不仅明确说明,唐代就开始有了雕漆工艺,而且还指出唐代雕漆的艺术特色,是既有红色漆,还有黄红结合的双色漆,但是其雕刻技法相对还是比较刻板和古朴的。

  为了论证这一说法,明代天启年间的著名漆工杨明对《髹饰录》加注补充道:“唐制如上说,而刀法快利,非后人所能及,陷地黄锦者,其锦多似钩云,与宋元以来之剔法大异也。”再次证明雕漆起源于唐代,遗憾的是至今没有唐代雕漆作品的出现。当然也因为没有实证,明末清初的徐树丕在《识小录》中曾认为,“雕漆起于宋,谓之宋剔。有金银胎者,至今传宝。”但是更多的人还是接受雕漆创制于唐代的说法。

  发展宋元

  宋代多以金银为胎,以朱漆厚堆,纤细精致,刀入三层,书画极工

  雕漆工艺发展到宋元时期,其工艺技法日臻成熟。不仅见之于很多的历史记述,同时还出现了两个漆器工艺史上名传千古的雕漆大师张成和杨茂。

  在《髹饰录》中关于宋元雕漆的定位为:“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显然与唐代雕漆已经有了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明人张应文在《清秘藏》中写道:“宋人雕红漆器,宫中所用者多以金银为胎,妙在刀法圆熟,藏峰不露,用朱及鲜,漆极坚厚而无敲裂,所刻山水楼阁人物,皆俨若图画为佳绝耳。”以金银为胎,刀法圆熟,俨若图画,这也给予了宋代雕漆以极高的地位和艺术价值。稍后明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也提到:“宋人雕红漆器如宫中用盒,多以金银为胎,以朱漆厚堆,至数十层、百层,始刻人物楼台花草等象。刀法之工,雕镂之巧,俨若图画。”当然,以金银为胎,显然非一般百姓所能享受,而在民间,则更多的依然是以灰胎为多。如清人谢堃在《金玉琐碎》中写道:“宋有雕漆盘盒等物,刀入三层,书画极工。竟有以黄金为胎者,盖大内物也。民间有银胎、灰胎,亦无不精妙。”

  以金银为胎,提升了宋代雕漆作品的地位,成为了奢侈品的象征。然而这也给宋代雕漆带来了极大的灾难。《金玉琐碎》中在关于上述的记述后面还提到,“近因卖肆跌损,一器内露黄金,一时喧闹,争购肃毁,盖利其金。殊不知金胎少而灰胎多,一年之内毁肃略尽。”这也是为何今日国内难见宋制雕漆原因之一,据悉,如今在日本尚存南宋剔黑漆器圆盘。

  元代浙江张成、杨茂制雕漆对扬州影响最大

  元代雕漆则以张成、杨茂这两个雕漆大师的作品为代表,个人特色十分明显。据《嘉兴府志》记载:“张成、杨茂,嘉兴西塘杨汇人,剔红最得名。”两人雕漆各有特色,其中张成的雕漆以髹漆肥厚、浑厚圆润、不露刀痕为主要特点;杨茂的雕漆则更加突出细腻逼真、刀法娴熟。在故宫收藏的雕漆卷中,收录的“张成款”的剔红栀子花纹盘,以一朵盛开的栀子花居满盘中间,以四朵含苞欲放的花蕾丰盈四周,漆层非常的厚而饱满;“杨茂款”的剔红花卉纹尊,同样以花纹为主打,漆层相对较薄,更加细腻。张成、杨茂为代表的浙江雕漆对近邻江苏雕漆工艺的发展,尤其对苏州和扬州的雕漆工艺影响最大。

  辉煌明清

  明成祖朱棣喜以雕漆制品作为国礼

  明清两代,雕漆工艺走向辉煌,这主要与两位皇帝的个人爱好有关。

  明代的这位皇帝是明成祖朱棣。他十分酷爱雕漆工艺品,著名的漆器创作基地—果园厂,即为其在位时所创建。《嘉兴府志》载:“张德刚,父成,与同里杨茂俱善漆剔红器。永乐中,日本、琉球购得以献于朝,成祖闻而召之,时二人已殁。德刚能继其父业,随召至京面试,称旨,即授营缮所副,复其家。”永乐皇帝将张成之子张德刚召到北京,令其专门负责果园厂雕漆工艺作品的生产。张德刚的技术水平显然毋庸置疑,其主导生产的大量雕漆制品供应皇家所用的同时还被永乐皇帝作为礼品赠送给其他国家的领导人。在《明史》中就有记载,明王朝曾三次赠送日本国王源道义和王妃许多雕漆礼品。永乐年间创作的雕漆器多以“大明永乐年制”落款。

  清乾隆帝对雕漆技艺发展贡献最大

  清代对雕漆贡献最大的则非乾隆皇帝莫属了。乾隆帝非常推崇雕漆工艺。其所用雕漆制品从大屏风到把玩小件,可谓无所不包。而这一时期,南方雕漆尤其是苏州雕漆的影响力也逐渐加大,因此,乾隆帝安排了一部分作品交由苏州的雕漆艺人制作。为了保证皇家的艺术水准,乾隆帝不仅喜欢在作品的底部落以“大清乾隆年制”等款识,而且还经常提出具体要求,并亲自参与作品的设计。这一时期的雕漆作品显然是作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奢侈品而存在的。

  清代扬州雕漆大家“夏漆工”和卢葵生

  有清一代,承袭苏州雕漆风格的扬州雕漆不仅出现了见于记述的名漆工“夏漆工”、卢葵生等人,同时扬州雕漆器也开始进入宫廷,但艺术效果明显不如苏州雕漆,相对比较刻板。关于扬州雕漆的记载,《扬州画舫录》称“夏漆工”为“民间漆工,善古漆器,有剔红、填漆二种。以金、银、铁、木为胎,朱漆三十六次,镂以细锦……呼为雕漆器,以此致富。故河房中器皿半剔红,并饰之楯槛,为小秦淮第一朱阑”。但遗憾的是“夏漆工”并没有作品流传于世。关于卢葵生雕漆,《画林新咏》则记称:“雕漆亦宋人旧制,扬州卢葵生制果盒极工。”在2010年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一组四张拍方标注为扬州著名漆艺大师卢葵生制作的剔红香几格外引人注目,最终以180.8万元成交。

  清末,由于清宫内需要修理雕漆工艺品,北京的民间雕漆有所兴起。手工艺人从清宫内需要修理的破损雕漆品上得到启发,并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合作创办了雕漆作坊—“继古斋雕漆商会”。在中国雕漆历史上,北京“继古斋”占有一定地位,其对近代北京雕漆技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其时的扬州雕漆则继续存在于各漆器作坊,勉强为继。

  再焕光华的现当代

  精品辈出的扬州现当代雕漆制品

  解放后,北京、扬州两地的雕漆工艺有所恢复和发展,南秀北雄的不同风格更加明显。1955年,通过手工合作社的形式,扬州组织了著名的雕漆老艺人梁国海开始雕漆作品的试制生产,并形成了有序的传承谱系。当然,除了北京、扬州两地,在国内其他地方也有雕漆制品的生产,如在云南、四川、山西等地,但北京、扬州雕漆显然影响力要更大一点。

  目前,作为有着“燕京八绝”之美誉的雕漆已经成功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扬州雕漆近年来也是精品辈出,多次荣获各类评比的大奖,在业界享有较高的地位和声誉。应该说,雕漆工艺在新的历史时期正在展现出新的风采。

  基于上述,可以看出,不同的历史时期,雕漆工艺都展现出不同的特色,为雕漆器的鉴别提供了极为有利的依据。而判断一件雕漆制品是不是精品,其实标准并不是很难。明代人曹昭在其《格古要论·剔红》篇中指出:剔红器皿,无新旧,但看朱厚色鲜红润坚重者为好。即判断一件雕漆器的价值,最重要的是看其色泽、厚重等因素。因此,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雕漆器,关键是要看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当然更多的人还是会认为古代的雕漆器比现代的雕漆器价值要高,其实这一点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作为藏品,历史的价值永远都是其地位的象征。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剔红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3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