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底款“製”字的趯笔
http://www.socang.com   2020-03-09 10:57   来源:收藏快报 叶伯瑜/江苏南京

图1 明代天启时期

  民窑青花瓷器自明代成化年间开始渐渐出现了大量的年号、干支款识,这些年号、干支款的格式大多是“大明××年製”和“大清××年製”;有的是如实书写了本朝年号、干支,更多则是写了其他朝代年号的寄托款。如明代万历中期以前喜欢写“宣德”款,万历中期至崇祯时期喜欢写“宣德”“成化”“嘉靖”款,天启时期喜欢写“天顺”款;清代顺治、康熙时期喜欢写“成化”“嘉靖”款,雍正时期喜欢写“成化”款,乾隆时期喜欢写“宣德”款,光绪时期喜欢写“康熙”“乾隆”款。(图1、图2)

图2 明崇祯至清顺治时期

图3 明崇祯时期

图4 明崇祯时期

图5 清顺治至康熙早期

图6 清顺治至康熙早期

图7 清康熙早期

图8 清康熙七年

图9 清康熙十一年

  特别是明末清初时期,由于怀古、崇古、仿古的社会风气盛行,瓷器写寄托年号款的非常多,有些写得和真的本朝款还很像。那么究竟如何分辨这一时期的寄托年号款?其中有无规律可循?笔者通过大量的瓷片标本对比发现:这一时期瓷器年号款识和干支款识中“製”字的第十一画撇笔常会写成趯(音:替。意:跳跃)笔,而在其他时期这种状况则非常少见。(图3、图4)

  明、清时期青花瓷器的款识,不外乎是两种笔写成的:一种是软笔,即毛笔;一种是硬笔,即竹笔、木笔之类。毛笔书写的字笔画有粗细、有波折,而竹笔书写的字常粗细一致、波折较少。目前发现的“製”字出现趯笔的年号、干支款识,都是由毛笔书写的,笔画的粗细、波折都很明显。(图5、图6)

  明、清时期青花瓷器的制作,经由多道工序,分工很细,光是其绘画就由两人甚至数人完成,“画者不染,染者不画”;但其款识常常由固定的专人书写。那么这些明末清初时代的、出现趯笔的“製”字年号、干支款识是否是由一人书写的呢?通过大量的标本笔迹对比可以肯定这些年号、干支款识并非一人书写;而从其瓷器的质量、式样来看也并非出自同一个作坊。(图7、图8)

  为何这一时期写款识的工匠都喜欢把“製”字的撇笔写成趯笔?具体原因,目前尚无法确知;推测可能是因为瓷器底足地方狭小、趯笔较撇笔易于书写并且趯上去后便于连写下一笔竖钩;而书写款识的工匠由于师承或互相效仿等原因,纷纷把撇笔改成了趯笔。(图9)

  那么,是不是明末清初时代款识中所有“製”字的撇笔都是趯笔?抑或凡是“製”字撇笔写成趯笔的瓷器就百分之百都是明末清初时代?也不尽然。笔者发现也有不少明末清初瓷器款识中的“製”并未把第十一画写作趯笔,而“製”字第十一画撇笔写成趯笔的现象,最早出现在明代嘉靖晚期、最迟出现在清代光绪后期,只是出现的概率非常小。

  笔者把自己所见到的标本数目统计之后,用数学方式计算了一下,得出:“製”字撇笔写成趯笔的年号、干支,是明末清初可能性的概率是百分之九十六;而明末清初时代瓷器款识中“製”字撇笔写成趯笔的概率是百分之七十。(由于标本数量仅有百十份,没有达到一千份,所以统计结果也许有错误,笔者观点谨供大家参考)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青花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3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