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化瓷片上演绎麻姑献寿故事
http://www.socang.com 2020-01-14 16:10 来源:收藏快报 胡剑明/江苏南京
如图所示是明代成化时期的一件瓷片作品,虽是残件但画面完整。此图以画笔中锋画出“青松、福海”的场景,老寿星端坐船头,船首有神鹿,麻姑头绾双髻,身着丝裙,手捧仙桃,另一女仙怀抱酒坛,坐在船尾的树干之上。与麻姑献寿主题呼应。画工简练,笔势圆润,人物表情刻画灵动,生趣盎然。不知为明代哪位工匠所绘。图中麻姑面相喜庆,想必工匠意在表明她是位远古时代的仙女,腾云驾雾赶来献寿桃,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她也是长寿仙子。
我们知道,麻姑是一位民间喜闻乐见的女仙,是道教诸神谱系中的一员。麻姑成仙之前的经历说法不一,有的说她是东晋孝武帝时人,喜欢吃鱼,因误吃了蛇肉,呕血而死;也有的说,她是唐代宫女,姓黎,名琼仙,书法家颜真卿曾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颜真卿官至吏部尚书,唐大历三年颜赴任抚州剌史,登游麻姑山,对这里优美而神秘的色彩感触良多,书兴大发,挥笔写下了楷书字碑《麻姑山仙坛记》。全文九百余字,详细记载其事;还有的说麻姑是十六国后赵将军麻秋之女,麻秋以残暴出名,当时妇女都用他的名字来吓唬夜哭的小儿,但这个女儿却非常善良,经常帮助百姓……
东晋葛洪所著《神仙传》被认为是最早说到“麻姑”的。大意是说,东汉时,神仙王方平去拜访朋友蔡经,还请来了麻姑——一位美丽的女子,看起来不过十八九岁,梳着高髻,余发垂到腰际,身穿光彩夺目的天衣,指甲像鸟爪似的。攀谈之中,麻姑自诩“曾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蓬莱之水也比她初见时浅了一半,下次再去恐怕要化为陆地了。”沧海桑田,不知要几千万年,而她竟已经见过三次,看来她的芳龄简直无法估算了。于是“麻姑”便成为“长寿”的象征,与寿星地位相仿。后来,民间传说“三月初三”为王母祝寿的蟠桃盛会上,麻姑献以绛珠河畔灵芝酿成的美酒,这就是“麻姑献寿”的由来。
正因为麻姑象征长寿,所以在民间不断演绎传说,到了明代,有画家作《麻姑献寿图》,作为寿礼。其形象大多为少女,手托仙桃、佛手或酒壶,身边有鹤、鹿为伴,并有青松、福海为背景。南京收藏家张诚说,就他研究而论,一般来说,送给女性长者的为麻姑形象,而送给男性的则是南极仙翁。总之,麻姑绝对是与献寿有关的吉福之形象。
明清时期,景德镇各窑厂都有许多传说和神话的产品问世,笔者从已发现的瓷片上看出,各个具体年代所反映的社会想象和创作的机制虽有不同,但“传说”总是工匠以自觉的画笔再现某一史段的具体人物或事件的首选,“神话”则是工匠们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思维方式,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人格化、神灵化,从而曲折地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鲜明地方性、民族性,其内容具有教育和娱乐功能。这种文化的传承,历代工匠们功不可没!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常国武曾经说过,“传说,是以历代社会生活中实有其人的著名人物为中心,通过艺术加工、幻想、虚构等手法,叙述他们的行为、事迹或遭遇的再创作。相对于神话而言,神仙传说也被称为‘仙话’,是人物传说中特殊的组成部分。这类传说与宗教,特别是跟中国民间道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久远、流传广泛,传说中的人物有超乎凡人的神通,大多是虚构的,但也有少量的真实人物。正是如此,才给历代的艺术家们留下了广泛的想象与创作的空间。”
笔者认为,在古陶瓷画中,有民间传说的出现是可贵的,它们原本是民间口头的叙事文学,是劳动人民智慧结晶和本土民间文化的精华。传说既不是真实人物的传记,也不是历史事件的记录,而是民众与历代工匠的艺术创作,工匠们将这些故事艺术概括后绘在瓷器上,达到了历史与文学的融合,使它呈现在各个时期的各种器皿上,进而使后来人娱悦身心、得到教化,这应该是如今的收藏爱好者们珍爱“民间传说”瓷的原因所在。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明成化瓷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