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鉴定收藏的5条小妙招
http://www.socang.com   2020-01-13 17:22   来源:文藏说瓷

 

 

  判断一面准备购买的铜镜的品质,要注意观察和思考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

  1.纹饰。唐以前铜镜的纹饰题材种类尽管不少,但是常见的不多,基本上都可以在拍卖图录中见到,有些相同题材的纹饰会有局部的或细微的不同,但整体的布局与风格都是相近似的。

  比如以西王母东王公为题材的神仙羽人镜,西王母都是居中端坐,如果画面是西王母乘云,就与常见的纹饰有所不合,一般收藏者应尽量回避。至于鉴定能力很强的收藏者,希望收藏不常见的冷僻藏品,那需要的是火中取栗的功夫,不是普通收藏者所为。

  在正常情况下,仿品的制作者往往利用收藏者的好奇心,或担心仿制常见的图案容易出现纰漏,于是多采取拼凑挪移、张冠李戴等手法组成纹饰。所以凡是不常见的纹饰,最好不予入藏。

  2.模次。三代如鼎、彝、簋等青铜器因为是宗祀重器,所以只浇铸一次,不会有相同器出现。而铜镜是生活中的实用器,一个模具可以翻砂出许多个浇铸砂型。模具在不断与沙子接触后,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磨损,于是同一个模具,最早翻砂的图案线条很清晰,习惯上称这种水平的镜子为“头模镜”(或称“一模镜”),属于精品镜;而经过多次翻砂的镜子纹饰线条粗粝模糊,就属于一般的普品了。所以,对铜镜模次的辨别,往往是通过对线条的观察来完成的,模次是铜镜价值标识的重要依据。

  3.直径。一面高等级的古代铜镜在镜面的大小上是有要求的,要么镜面很大,一般超过20厘米的就算大镜面了;要么很小,在5厘米以下,这两种尺寸之间的镜子比较常见,超过这两种尺寸就比较罕见了。

  小镜面的纹饰线条相对细密,古代即使是采用失蜡法浇铸,成功率也不高;而20厘米以上的大镜面,比较落后的古代铸造工艺很难保证镜面的平整度、没有砂眼,所以成功率同样不高,存世量稀少。现代的冶金技术已经完全解决了精密铸造的问题,所以在收藏过程中,凡是遇到直径过大或过小的铜镜,都要仔细观察,比较容易出现赝品。

  4.锈色。古代铜镜都是出土品,有生坑熟坑之分:熟坑铜镜的出土时间较长,生坑的出土时间短。既然是出土品,就一定会在掩埋过程中产生铜锈。

  对于铜锈要注意两点,一是铜锈的真伪,有关规律这里不做论述;二是铜锈的位置与面积,铜镜上带有真的绿锈,可以成为判断镜子为真品的依据,但是如果铜锈的面积很大,甚至铺满了镜面、镜背,即使是真品,也会被视为品相不好。

  这一点与其它青铜器有所不同,鼎、彝之类的青铜器最好是全身布满红斑绿锈才见精神,而上品铜镜的铜锈,应该长在镜子的边缘处,面积不大但红绿层次俱全,这种绿锈是最为理想的,也带有很大程度的偶然性。如果长在光亮的镜面中心,或者长在神仙羽人的头部,就有些遗憾了。

  5.声音。古代铜镜在地下掩埋千余年,内部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两种特征:一是轻轻叩击,所发出的声音与新的片状金属声音悠扬响亮是有差别的;二是经过强烈的震动后易裂易碎。
在鉴别一面铜镜的新旧时,可以通过轻轻叩击后发出的声音来判断。但是如果镜子有裂璺,这种判断就会失准。而一面铜镜不管时代、纹饰如何,有裂璺即属残器,收藏价值与价格会降得很低,所以如果叩击声音喑哑,就不应予以收藏。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铜镜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3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