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让文物活起来”业已成为各界共同关心的话题。许多民间力量纷纷以各种形式投身文保传承事业中,或建言献策,或发挥技艺,或贡献私藏……连日来发生的两个事例,引发业界不少关注。
11月10日,湖北黄冈·太岳可移动文物修复中心正式启动运行。该中心是黄冈博物馆与湖北太岳园林古建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项目,由后者出资近百万元建成,配备了专业的文物修复师及文物修复所需的仪器设备、工具、材料等,可修复青铜铁器、陶瓷器、壁画、古籍善本等类别文物。
博物馆仅依靠自身力量修复文物,存在诸多困难。黄冈博物馆馆长刘焰说:“很多博物馆并不具备修复所有类别文物的资质和人才,使得大量文物只能在仓库里‘睡大觉’。”该馆目前修复的文物,不到馆藏文物总量的10%。有分析就指出,就文物修复而言,一些民间修复技艺已经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在民间具有非常强的传承性。在一定程度上,博物馆要积极向民间的文物修复从业者交流取经。而且从文物修复工作本身来说,文物本体的复杂性就意味着一些文物的修复周期的漫长性,往往投入非常大,且收益并不一定能与投入成正比。另一方面,对文物修复从业人员来说,其培养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时间、金钱、精力的大量投入。在这种情形之下,民间企业力量加入正可谓恰逢其时。事实上,博物馆的资源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相结合,将推动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企业也将因此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就古籍善本收藏门类而言,无论是官方机构或民间收藏,每一件善本古籍都有其独特价值。11月12日,全国20家图书收藏机构在国家图书馆联合举办了古籍数字资源共享发布活动,在线发布古籍数字资源7200余部。除绝大部分是馆藏资源外,还特别提到,著名藏书家韦力也将所藏8部稿钞校本古籍数字影像无偿赠送国家图书馆进行发布。至此,我国已有7.2万部古籍以数字资源形式免费服务大众阅览和学术研究。
两则事例同时表明,在漫漫的文保传承之路上,民间力量无疑是官方机构不可或缺的有力帮手,正在扮演着愈发醒目的角色,相信在未来依然有非常广阔的空间可以发光发热。(王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