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期西番莲纹样的象征意义
http://www.socang.com   2019-12-25 16:34   来源:收藏快报 李熊熊/浙江杭州

 

 

图1

  西番莲纹是明清时期瓷画中的常用题材,有折枝莲、缠枝莲、莲托八宝等多种样式之分,可应用于器物的不同位置。

图2

图3

图4

图5

  西番莲纹样的来源,一般认为与印度佛教东传汉地有关。具体来说,西番莲原本是一种印度植物,作为纹样被印度佛教赋予了宗教上的意义,然后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西番莲被中国人接受和喜爱,成为中国习见的大众化纹样。但西番莲纹与佛教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许多爱好者未必弄得清楚。本文试举一个明代的案例,来说说西番莲的象征意义。

  明代前期是瓷器上应用西番莲纹极其广泛的时期。它们之所以应用广泛,自然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我们可从一幅瓷画中找到解读的突破口。

  图1是一幅明代成化年间的瓷画,画的是两条俗称“香草龙”的龙纹。这种“香草龙”纹明代前期很常见,但一般在一幅画面中只画一条,画两条的少见。对这种单画一条“香草龙”的瓷画,笔者曾撰文论证,认为它们表达的是《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上一个“龙女成佛”的故事。(见《收藏快报》2018-8-1《明代瓷器“香草龙”纹样释惑》)

  “龙女”的女性形象,在明代瓷画中是通过花草一般的龙身来表示的。一些爱好者不理解,为其取名“香草龙”,这只是一种形似的表述,并不恰当。将“香草龙”称为“龙女”,才是正解。按《妙法莲华经》所说,龙女成佛后,因她“辩才无碍”,擅长“心念口演”佛经“妙法”,故明代瓷画又让“龙女”嘴里长出一支莲花或成串珍珠,以“口吐莲花”和“妙语连珠”的比喻作为“龙女成佛”后说法精湛的象征。

  理解了“香草龙”纹样的意义,再来看图1这幅有两条“香草龙”的瓷画,就容易看懂了。此图两条“香草龙”分列一左一右;左面的龙头在上,右面的龙头在下;两条龙的头又都向画面中心昂起,构成一个圆形。仔细看,右面那条香草龙嘴里有一枝西番莲吐出,而左面那条香草龙的嘴里却没有东西。这表示的画意非常明白:右面的是已经成佛的龙女,“口吐莲花”表示她在演讲佛经;左面的是还没有成佛的龙女,正在倾听佛经。一讲一听,画意显然要比只有一条香草龙的《龙女成佛图》更加丰富有趣。

  “龙女成佛”的故事出自《妙法莲华经》,经中说龙女感悟成佛是因为听文殊菩萨宣讲《妙法莲华经》,成佛后的龙女所讲的应也是《妙法莲华经》。所谓“莲华”,也就是“莲花”,《妙法莲华经》这个经名本身是要将这部经比喻作一枝莲花。所以瓷画中香草龙“口吐莲花”具有双重的意义,它不光是成佛龙女说法精妙的比喻,也是《妙法莲华经》这部经中之王的象征。

  这样,我们再来观察两条香草龙之间的那枝西番莲,画法也就含有了更多的意味:一条细长的莲茎,象征着佛经脉络的绵延流畅;茎上的数片莲叶,象征的是佛经中起衬托作用的背景和情节;而中间的花朵,则象征佛所说的精妙的道理。如此去理解,西番莲的茎、叶、花就是一个整体,它对应地象征着佛经整体。

  从对图1的解读,我们知道了西番莲纹样在明代前期是佛经,尤其是《妙法莲华经》的象征。那么,图2、图3这两幅明前期的折枝西番莲瓷画就好理解了,它们能够成为瓷画画面的主体,是因为它们代表着佛经。在信仰佛教的信众眼里,这是十分可贵的精神资粮,绝对不是普通的花花草草。图3尤其值得注意,它里面除了画着一枝西番莲,左侧还画有一个杂宝。我们知道,杂宝在明清瓷画中常常用来示意主体纹样的神圣性,这个杂宝正是为了说明折枝西番莲的不同寻常而存在的。

  图4、图5是两幅明代前期瓷器上常见的缠枝西番莲托八宝纹。“八宝”又称“八吉祥”,是藏传佛教崇拜的八种宝物。它们的尊贵地位,用象征佛经的西番莲来衬托才是最合适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西番莲纹样的理解也许不尽相同,它们身上依附的宗教意义也许有多有少,但如果我们能抓住关键历史阶段这种纹样的象征意义,那么对理解这种纹样的历史演变也就胸有成竹了。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西番莲纹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13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