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未开:同治重宝“当十”雕母钱
http://www.socang.com 2019-12-23 16:24 来源:收藏快报 陈璟/安徽安庆
所谓“雕母钱”,即指以手工雕刻而出的“母钱”,也称为“祖钱”,它是古代货币铸造中最为关键的流程产物,也是衡量货币铸造,特别是铜钱铸造好坏的“风向标”。在货币铸造中,需要进行第一步的就是“制作钱模”,首先由专业工匠以手工雕制母钱,并呈送中央政府进行审定,再由中央政府颁发给地方铸币机构铸母,铸母或直接用雕母翻铸数枚母钱作为铸造货币的母钱,俗称“铸母”。本文就来欣赏一枚清穆宗同治年间(1862—1874)所铸造的“同治重宝”雕母钱(见图)。
此钱径3.3厘米,重14.8克,是首都博物馆所收藏的钱币类文物中的佼佼者。该钱较行用钱略大一些,铜质用料十分精良,雕工亦细腻,外缘平整无瑕,钱体厚重,轮廓标致,深峻有力,钱文纤劲,包浆温润。正面“同治重宝”四字寄郭,十字直读,楷书,类宋体,背面由上至下为汉文纪值“当十”二字,由左至右为满文“宝源”二字。与多数铜钱不同的是,此钱中间穿孔未完全凿穿,但仍留有一小圆孔,俗称“金口未开”。
同治,是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的年号,其意为东西两宫太后临朝同治之故。同治帝幼年即位,得益于恭亲王奕訢、曾国藩、李鸿章等名臣辅佐,出现了清代后期少有的复兴时期,史称“同治中兴”。其政治上,采取修正内部统治的秩序,制定“师夷长技以制夷”方向,大举发展洋务运动;军事上,收编地方武装力量,成功平定太平天国之乱;经济上,大幅度降低农村赋税,鼓励耕作及发放粮种,安抚人民的反抗情绪;文化上,大兴科举,利用增加考试取录名额以笼络人才,维护自身统治;外交上,与外国列强谋求共同合作,大量购入外国军火武装。
满清入关后,为稳定国家政权,在币制方面清代延续前代的做法,开始大量铸造年号钱。在铸造工艺方面,同样延续了前代的做法,实行翻砂铸币的工艺,该工艺需要经过制作钱模、制作范型、合范固定、浇铸钱币四个步骤,由宋应星所撰的《天工开物》,亦是这一时期的科技名著,书中对翻砂铸币有着详细的记载。
宝源局,隶属于工部,是明清两代官方设立的货币金融机构,专司钱币的铸造。清代沿袭明制,在工部和户部分别设立宝源局和宝泉局,并在各省设立地方铸局。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规定每省只设一局,并统一将各省局的名称冠以“宝”字为首,次用该省一字如浙江的称“宝浙局”。各省设立的铸局存放增减频繁,先后设立的多达数十所。至清光绪年间,仅存北京的宝源、宝泉两局,外省铸局相继停废。遂光绪三十一年(1905)宝源局被裁撤,退出历史的舞台。
一般认为“金口未开”的雕母钱,多半为没有正式启用的雕母钱之一,原因有多方面的,这里就不做深究。由于此类“同治重宝”行用钱存世量庞大,姑且可认为是原有雕母钱数量在已满足铸币条件,故未被启用,以至于因为某种缘故所遗留下来。据清代泉学家鲍康《大钱图录》记载,各钱局在每此开炉铸钱时,先会取精炼黄铜制成雕母,再以雕母翻铸若干母钱,最后用母钱翻砂铸流通钱,因雕母系手工雕刻而成,故每一枚都有不同之处。雕母在钱币铸行流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因其特殊的性质,加上钱局使用后往往存档入库,故民间流传甚稀,因其工艺的特殊性,使雕母具有流通钱无法比拟的艺术观赏价值和重要的文物价值。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同治重宝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